书城艺术海外寻奇(文心藏趣丛书)
6450600000024

第24章 庭院深处的出口瓷

八年前的春季,纽约州的近邻宾夕法尼亚州有个私人博物馆,准备展出中国瓷器,展出时间为一周。我们找了个周末驱车前往,但不知道路上竟要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初见新绿的春天,路旁风光鲜美。而博物馆所在的中式庭院中,更有着别样的景致。那个庭院曾是私人的属地,主人从英国来到美国,历经几代积累财富,成为著名的实业家。第一代主人过世后,后代子孙把房子连同家传的收藏,都赠给了一个慈善机构,那次博物馆展出的就是主人的所有私藏品。

去的时候,以为可以看到流落海外的元、明青花瓷器和精美的清代彩瓷,没有想到,馆内几乎全是历代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彩瓷。假如没有接触过中国的青花瓷和单色釉高古瓷,那些定制的彩色外销瓷,一定会让你觉得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所以走进展厅后,刹那间有那么一点失望。

中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早已声名卓著,竞相被欧洲的贵族名流收藏,所说的青釉,在欧洲被叫做雪拉同,让整个欧洲为之倾倒。中国的瓷器出口,始自唐朝,因此唐三彩中有很多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展现了阿拉伯民族文化的风格。宋元时期的青白釉瓷,多通过水路销往东南亚,近些年在福建一带海底发现满载瓷器的沉船,就是明证。日本、朝鲜、菲律宾、土耳其和欧洲一些国家对龙泉青瓷则尤其心仪。而名满天下的元青花,主要运至西亚和中东,所以早些年在大马士革、伊拉克、伊朗的一些地摊和小店里,还有可能买到元代青花瓷器。时至明清,特别是到了清中期,中国的外销瓷大量销往欧洲、东南亚和日本。我们眼前的这些彩瓷,多数都是清中期的佳器。

我们也曾从加州的邢子那里,收藏到数件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日本被称为芙蓉手,都是青花纹饰,大多数是折腰大盘,折腰盘这个器型是外销瓷的一种标志性器型,盘内外多数绘着花卉、动物、果蔬,也有绘梵文的。那些瓷器在美国,一直被当地的收藏家追捧。有些美国电影的镜头中,常会在讲究人家的客厅里一闪而过中国瓷器的身影,其中不少就是出口青花瓷,大而绚丽。

展厅中每一件瓷器都安置在玻璃罩中,布局相当疏阔,而因此能够展现在逼仄的空间中无法展现的风采。展品的器型多种多样,普遍是餐具、茶具、咖啡具,均是成套制作。也有观赏瓷器,造型相对雄大结实。它们的器型、纹饰、尺寸往往中西合璧,除了静物画、山水和人物,有很多西洋故事和圣经内容。瓷器基本五彩为多,青花比较少,也许是主人更喜欢彩色瓷器的缘故。有些瓷器的口边镶金镶银,显得富丽堂皇。

零五年七月,曾去洛杉矶,与几个朋友一起到著名的“亨廷顿图书馆”参观,在一座广大的花园里,园中奇花异草无数,那也是私人赠送给大众的,也是连同主人历年的收藏。记得走进瓷器馆,在洋洋大观的西洋瓷中,远远地我一眼看到一个青色釉的葫芦瓶,非常抢眼,不光因为它的釉色与众不同,也因为它的朴实无华。走近一看,解说词上写道:元代青釉。瓶通身被镶金边,好像仙人下凡的衣袂,多此一举的装饰把瓶身上的暗龙纹饰掩盖了。至今我还是不很清楚,能不能算她是元代青釉,因为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我都没有看到过元代有葫芦瓶这个器型。但是多年来,每当到美国人的私人博物馆参观,我都会想起那个青釉瓶,她远远立于玻璃罩中,但当你一走进展厅,她就像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到眼前,力排众议站在最中心。

眼前的展览不仅展出外销瓷,还对中国景德镇的烧瓷历史,做了详尽介绍,高度赞美中国瓷器的悠久历史,精湛技艺。外销瓷有着特别的华丽,它们用色丰富鲜艳,图纹茂密,跟油画风格相对接近,用来装饰房间效果很好。尤其外销瓷的红釉,多为枣熟红,这种枣熟红是外销瓷的特征,此外还有国内瓷器不多见的褐色釉、金色釉、蓝色釉,那都是根据订货者的特殊要求调配出来的。

展览馆里的瓷器都是这家富豪人家定制的瓷器,所以无不讲究其形制和纹饰的与众不同。其中的纹章瓷尤其出众,纹章瓷指的是器身上绘有订货人的家族徽号、爵号的器皿。绘有纹章的瓷器,显示了身份地位,属谁专有,这样的外销瓷在拍卖会上,价格就相当惊人,也就是流传有序的意思了,所以一套卖到上百万美元也不是出人意料的事情。中国瓷器的底款除了用青花釉,也用钒红釉,最讲究的是蓝料款,基本只有珐琅彩和粉彩才用蓝料做款,而出口的纹章瓷的徽号一般多用描金落款。

在解说栏目中,看到一张订货方亲自设计的纹饰图,上面用英文写着具体的要求,英文旁边有中文翻译,准确地译出英国人的意图,还签上了翻译者的名字:小三。那是在英国就画好了图样,然后随海外商贸的船只带到景德镇,景德镇的窑工看过图样才可开始制作。至于中文翻译是在英国的小三译好了带过去的,还是小三人就在景德镇做事,介绍上没有细说。看起来,这张图样,是在瓷器制作完成之后,也随同整船的器物回到订货的人手里,以便对照验收。

正是春天好季节,展厅外面有许多参观者。美国每有中国瓷器展,前往参观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庭院里到处盛开紫玉兰和白玉兰。有些玉兰花树,主干壮硕但却弯曲倒地,满树的白玉兰匍匐在地,逶迤伸展,好像一条玉兰花路,很美。

车出庭院大门的时候,忽又想起那个叫小三的中国翻译,也不知他多大年纪,长得什么模样,在哪里学的英文,怎么会跟景德镇瓷器有着密切的关联。想想觉得人和瓷器一样,都是遭际迥异。假如能够碰到那个小三,他一定满腹都是有关中国瓷器出口海外的轶事。可惜小三连个大名儿也都没有,史料上也查不到,小三就和无数制瓷名匠一样,为中国光辉的瓷器业发展,献出一生,但青史无名。(谢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