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6449500000027

第27章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为“治未病”。预防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指在疾病发生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阻止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具体的方法有:

1.调摄精神

中医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持续的精神刺激,可导致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造成疾病。疾病过程中,情志失调则可造成病情恶化。所以,调摄精神,保持情志调畅、心态恬淡,有助于培护正气,预防疾病。

2.饮食有节

饮食当有节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和五味偏嗜。还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此外,从预防的角度来看,某些易使旧病复发或加重的“发物”亦不宜食。

中医学还有药膳保健法,兼有药、食二者之长。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食物与中药,以及食物的辅料、调料等相配合,通过加工调制而成的膳食。这种食品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正确的药膳食用方法还应做到因时制宜、药食结合、辨证施膳等。

3.起居有常

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规律。中医主张人应顺应四时气候和昼夜的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注意劳逸适度,以达到促进健康、增强正气、预防疾病的目的。

4.药物预防

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之外,还要注意避免病邪的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即谨慎躲避外邪的侵害。其中包括顺应四时,防六淫之邪的侵害,如夏日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等;避疫毒,防疠气之染易;注意环境,防止外伤与虫兽伤;讲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等。

5.避其毒气

事先服食某些药物,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防止病邪的侵袭,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在预防疠气的流行方面尤有意义。对此,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就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16世纪,发明了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开人工免疫之先河,为后世预防接种免疫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在中医预防理论的指导下,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用板兰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用茵陈、贯众预防肝炎等,都是用之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早期诊治

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发展变化。早期诊治的原理在于:疾病的初期,病位较浅,病情多轻,正气未衰,病较易治,如能早期及时诊治,可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否则易贻误病情,甚至丧失治疗时机。例如,外感病初期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可能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造成病情愈加严重,治疗也愈加困难。内伤杂病也是如此。

早期诊治的时机在于要掌握好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病初就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2.根据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在掌握疾病传变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疾病的传变有一定的规律和途径,根据具体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尚未受邪但可能被传及之处,事先予以充实,阻止病变传至该处,即所谓的“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热论》),这是阻止病情发展的有效方法。

例如,治疗肝病时,常配合使用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健旺而不受邪,以防肝病传脾;又如温热病伤及胃阴时,其病变发展趋势将耗及肾阴,可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加入咸寒滋养肾阴的药物,以防止肾阴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