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诺贝尔师训:诺贝尔奖获得者给青少年的48个忠告
6449100000041

第41章 忠告40: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从细枝末节的小事做起,从细微处提出要求,注重每一个细节,每天去实现自己一个小小的梦想。总有一天,这些小事情会累积出巨大的成就,带着我们走向成功。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旺加里·马塔伊

在学习习惯中,从细微处学习,严字当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科学家们而言,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的话,很容易会与一些重大的发现擦肩而过。科学研究的态度就是要求认真严谨,注重每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节。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尼伦伯格说过:“一个善于捕捉细节的人,才是能领略事物真谛的人。”由此可见,细节有时候会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古人曾经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先从身边做起,从细枝末节的小事情做起,这样才有可能将来去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学会注重细节

一般来说很多让众人忽略的细节往往蕴藏着重大的科学秘密,科学家们往往会从这些细节中找到重大的科学发现。

在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资料中,有这样一幅图片,在巨大的“喇叭天线”上,有两个人站在上面,它们分别是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正是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位于新泽西默里·希尔的贝尔实验室展开了关于宇宙微波方面的科学研究。在当时,很多研究人员其实都遇到过无线电接收机内部噪声过量的情况,但他们认为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没有人想到要深究其背后的内容,哪怕是一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也不例外。但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却注意到了这一细微的地方,并展开了精密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来验证。最后,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正是他们研制的无线电接收机内部过量噪声的来源。凭借这一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从细微处着手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的时候注意听讲,把老师的讲解记在心中,做好课堂笔记;对于书本的内容积极进行思考,把思维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提前做好预习,把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老师讲的进行对照……当你做好这些小事之后,就会明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要从细微处才能找到突破口,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这样一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每天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从细微之处学习,从做好每一道练习题开始。人们常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要想将来成就大事,那么就要从细节着手。

细节决定成败

尼伦伯格博士对于研究过色氨酸的遗传密码的破译非常感兴趣,但是他当时刚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在所有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名最普通不过的研究人员而已。

尼伦伯格挑了当时最尖端的研究课题,也就是破译遗传密码。他的实验进行得并不顺利。虽然多次进行了实验,但是却没有任何促进合成反应的现象发生。尼伦伯格十分失望,此时恰逢他的婚期,他决定和新娘一起利用这个暑假去蜜月旅行。

在临走时候,他把工作做了精密的安排。他让助手把那些收集起来但是还没有实验过的材料依次加进合成反应液中,然后逐一通过仪器检测是否会发生促进合成的反应。助手严格按他的要求进行操作,每天用仪器检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识的氨基酸是否会出现蛋白合成的现象,然后做出相应的记录。

一周后,助手像往常一样在放射活性测定仪旁,仪器却在开机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迹象,结果显示了与往日不同的实验记录和放射活性的测定值。当时,助手认为出现这种结果有可能是因为带放射标识的氨基酸没有洗干净,那么这样来说实验当然是失败了,必须重新去做。但是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她决定先打电话向尼伦伯格汇报一下再做决定。

当尼伦伯格接到电话后,立刻丢下新婚妻子,连夜返回了研究院。为了验证结果,他重新进行了追加实验。虽然在别的研究员看来,这次实验出现蛋白合成反应只是因为加了人工核糖核酸的蛋白合成反应液,人工核糖核酸不过是奥乔亚合成的聚尿苷酸。但是尼伦伯格却没有忽视这一细微之处,他通过实验认定根据遗传密码的“三联体”学说,尿苷·尿苷·尿苷酸就应该是苯基丙氨酸的密码。

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高度评价。1968年,由于这项重大发现,他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分析尼伦伯格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从事遗传密码破译的研究人员很多,把工作委托给助手去做的也不少,但是如果不是由于尼伦伯格没有放过一次细微情况的变化,就会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成功只会青睐那些注重细节的人。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这句话说明了细节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如果一位科学家对细节不重视,那么将会错过多少惊人的发现。经过时间的磨炼,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就会对事物格外敏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细微的现象,再多的秘密也躲不过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

从细枝末节的小事做起

就算是做小事,也可以有大成就。

在非洲,有这样一位黑人妇女。她在20世纪80年代被丈夫所抛弃,理由是“太有教养、太强大、太成功、太顽固,并且大难以控制”,这位妇女就是旺加里·马塔伊。就是这样一位弱女子,却因为领导了“绿色带运动”——在非洲栽下3000万棵树而在2004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位女子在得知自己获奖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准备获奖演说和借此结交社会高层人士,而是选择在肯尼亚山脚下栽种了一棵树。

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马塔伊却用很朴实的话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告诉肯尼亚和全世界的人们,不管身在何处,种一棵树和我们一起来庆祝吧。”她对周围的人说,“世界上的大多数战争实际上都是为争夺自然资源而战,我们在为有效利用资源进行种树的同时,也植下了和平和希望的种子。”

“绿色带运动”是非洲1977年发起的最大的植树运动,这次运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历时30年之久。马塔伊在运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她带领贫穷的非洲妇女在森林覆盖率不及2%的肯尼亚等20个非洲国家种植了近3000万株树苗。马塔伊用自己的双手,把改善环境的希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带给了世界。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丹博尔特·姆乔斯高度评价了马塔伊:“马塔伊站在肯尼亚和非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奋斗的前沿,她发出了非洲大陆推动和平和改善生活条件最有力的声音。”

马塔伊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的眼中,每一件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她却并不认为这些事情可以忽略。马塔伊花了很多时间,不厌其烦地说服人们,妇女即使不借助高科技或者没有财政来源也可以改善她们的环境,她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贡献,我们往往放眼庞大的目标,却忘记无论身在何处,都可献上一份力量……有时我会告诉自己,我可能只是在这里种一棵树,但试想一下,如果数十亿人都开始行动的话,这将产生何等惊人的结果?”是细枝末节,让这位毫不起眼的妇女向世界展示了她思想上耀人的光彩!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根据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一个人的各种身心规律的形成,也是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的。要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细微处找出不足,把细微处做好,从细微处学习,这样才能为成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