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问题思维定律:指的是把夫妻关系中对方正常的反应也都看作是需要改正的问题,这里面隐含的是对于对方的不接纳和强求对方改变。
如果您遇到了夫妻关系上的困扰,也许有时能意识到是自己的原因,有时又觉得全都是配偶的问题;但越认为是配偶的问题,关系好像越无法改善。这意味着不是你或者他(她)单独哪个人的问题,而可能是夫妻双方面对婚姻关系的应对策略出了问题。下面就给您提供几条应对夫妻关系问题的妙招,助您找到正确处理夫妻关系问题的金钥匙。
一、用合理的方式发泄攻击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攻击性,这对于婚姻关系自然会有影响;而如果过度压抑攻击性,又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不利。那么,怎样既合理宣泄攻击性,又不影响夫妻关系?策略是要包容和支持配偶,同时用合理、社会接受的方式发泄攻击性。
案例给她更多的爱王丽和李刚是一对中年夫妇,也是一对拌嘴冤家,自打他们两口子搬进这个社区,社区的老人们就经常大白天听见他们家摔锅砸铁的声音,还有李刚那显然是忍不了后的大嚷:“你有病啊你!”接下来又是王丽那带着哭腔的回话:
“你才有病呢!”邻居们私下里都评论:“这两口子打出来的,不知道是更深的爱,还是互相的离弃?”没想到,过了不久,医院的急救车开到了家属院,原来王丽喝药自杀未遂!这可真应了李刚的话:“你有病啊你!”邻居们评论,王丽就是因为总和李刚打架,气病的。后来消息传来,王丽患上的是抑郁症,住进医院了。
于是这一段,邻居们每天不用再听李刚家摔锅砸铁的声音,还经常看见李刚骑着他的破自行车,大包小包地往医院里送,而李刚黝黑的脸膛上还洋溢着久违的幸福表情。邻居们评论,这李刚,不知犯的什么病,又上赶着给媳妇送饭,媳妇病了还又这么高兴?
不久,王丽出院了,病快怏的她带着疲惫的表情回到家属院,见了人柔柔地打招呼,但整个人还是显得疲惫不堪。李刚推着破自行车,搀着王丽,面带微笑地走来,见了人也频频点头。这可就怪了,两个人以前没这病时整天打架,见了人都垂头丧气的,现在怎么好像变了两个人?
于是就有居委会赵大妈偷偷地问李刚:“你家媳妇一病,倒是病出什么好事来了?”李刚满脸温柔,轻轻地回答:“她现在是挺柔弱的,什么都依赖我,也没力气跟我吵嘴了,我俩的关系倒是好了,只是,看她这么痛苦,我实在于心不忍,就盼着她好了,跟我好好过日子!”而王丽则私下对邻居透漏:“有病真好!”不久,在李刚的精心照料下,王丽的抑郁症大为好转,王丽的脸上又有了红润的颜色,但李刚的脸色又阴转多云。家属院里,每天又能听见李刚家摔锅砸铁的声音,而李刚被激怒的声音又回响在闷热的空气里:“你又犯病了啊你!”以及王丽带着哭腔的控诉:“我还不如永远当病人!”邻居老人们议论纷纷,不知李刚家又要出什么事。
于是,居委会赵大妈觉得李刚家的事她再也不能不管了,她登门拜访这两口子。她去的那天,李刚和王丽吵架的声音刚刚平息。李刚出来开门,一脸怒气,见了赵大妈就说:“大婶,您给评评理,我说我们家王丽病也好了,得适当培养点独立性,病中让我整天当小孩哄的日子也该结束了,这么大的人了,得承担对一家老小的责任,可是她呢?她说她要让我永远把她当病人!这不是惯出毛病来了吗!”赵大妈一听就笑了,轻声告诉李刚:“你要是不答应她,她没准又得抑郁症!”李刚哭丧着脸:“要不就是生病,要不就是打架,难道只有生病,家里才太平?”赵大妈说:“她不生病你也对她好,日子就太平了。”一个月过去了,李刚家悄无声息,只看见李刚和王丽共同出门遛弯,亲亲热热地拉着手,仿佛一对情侣。间或听到李刚的只言片语,说道:“你没病我也把你当病人,你不就满意了?”而王丽则是一脸甜甜的笑意,人也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回应道:“你要早这样,我又何至于走到那一步?”两个人的悄悄话随着他们的远去,听不见了,但从此,家属院里再也听不见他们家的吵闹声,在外面晒太阳的老人们议论的话题也渐渐不再是李刚家。
还是赵大妈说得好:“她没病你也对她好,日子就太平了。”心理分析李刚和王丽之间一直弥漫着一种攻击性,有时这种攻击性更多地朝向他们彼此之间,有时又由家庭中的“病人”王丽承担而产生对自我的攻击、毁灭。这两种都是攻击性的表现,但是,难道攻击性只能不是伤害他人就是自我伤害吗?就像李刚说的:“要不就是生病,要不就是打架,难道只有生病,家里才太平?”其实,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第三条道路,就是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发泄攻击性,比如观看体育比赛、独处时摔软而不易坏的东西、学会在愤怒之前合理表达自己的需要,等等。
另一方面,王丽的心理疾病具有“获得性受益”,她通过患病获得了很多以前得不到的感情,比如李刚精心的照料,以及把她当小孩哄等;王丽在患病期间出现了“退行”,退回到小时候,需要别人给予大量的爱。如果是在给王丽进行心理咨询中遇到这一现象,咨询师会在相当长的阶段包容她的退行,并逐渐“断奶,添加辅食”,鼓励她从患病的退行状态中成长。而作为家属,能做的恐怕只是呵护和疼爱,对她进步的要求不能操之过急,毕竟王丽是有心理问题的,而李刚的身份不可能做王丽合适的咨询师。
上文讲述了家属应该如何对待有心理疾病的亲人,总结一下就是:在行为上把她当病人好好照顾,在成长中鼓励她通过心理辅导自己进步;家属如果能够尽量保持对患者支持的态度,那么对患者在心理辅导中的成长无疑有很大帮助。
心理该词典获得性受益:指的是通过有问题的行为能够获取问题附带的好处,比如小孩撒泼打滚大人就给买冰棍吃。
退行:指的是人在恋爱、生病或者虚弱的状态下仿佛回到了婴儿时代,表现出对他人特别的需要和依赖。在心理咨询室里来访者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行。
二、不苛求解决所有问题很多夫妻吵吵闹闹过了一辈子,夫妻之间的吵闹仿佛是家庭的不和谐因素。但是,强求去除婚姻的这个问题症状,却可能使夫妻没办法放松和交流,结果婚姻的压力增大。其实,不是什么症状都要去除的,对于貌似是个问题的情况,不要对问题太苛求,这也就是对夫妻双方的宽容。
案例和平协议事件方太太从居委会回来,走在小区的便道上,已经能看见自家厨房的灯火,知道老伴老方一定又是在厨房里预备晚餐,等着她回来。可是,方太太迈向家门的双腿却像灌了铅,沉沉的。她和老方吵架从结婚起从来没断过,一度吵到要离婚的边缘,却莫名其妙地共同走到了晚年。这几天,她闲来无事,竟冒出一个改革的念头:不再吵了,要过和谐的生活!儿女们知道了都说好,老方在儿女和老伴的双重压力下,只不过嘀咕了一句:“不吵,能行吗?”就投了弃权票。于是,老两口的和平协议正式生效,方家从此可要太平了。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方太太快到家了,她却觉得腿沉,应该也不是病,也许是累了?不应该呀,路挺近的。看着自家厨房的灯火,她却觉得憋得慌。已经一周没冲老伴发脾气了。“也许还不适应。”她自我安慰道,同时没精打采地往家走。
到家了。一推门,门没锁,方太太踱进去,就听见老方在厨房里喊:“你这该死的,跑到哪里去了,我都等急死了,你不知道回家吃饭,住人家啊!”方太太的火气也上来了,回了一句:“我就是不回来,你能把我怎么样?”老方从厨房里走出来,脸上挂着一种想忍住笑意又忍不住的神情,一边招呼着:
“还不快吃饭!”这时,一双孙子孙女从卧室里跑出来,一边指着老两口大声地喊着:“和平协议!和平协议!”方太太横眉道:“你们爷孙合谋!”老方哈哈大笑,“我量你这股劲也撑不到底!算了吧!什么和平协议,哄小孩呢!”就这样,方家老两口的和平计划泡汤了,战火重新燃起,而且积压了一周的火气比以前还要大。方老太很纳闷,也很气愤,现在都主张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区,自己作为居委会老大妈之一,理应作表率,敢为人先,老伴怎么不配合?连孙子孙女都有点欺负自己,看自己的笑话。这气头上,方太太不禁火从心头起,连着又跟老方吵了几架,每次吵完又自责,觉得自己给居委会丢了人,给和谐社会丢了人。
一气之下,方老太又跟老方闹起了离婚,而且一赌气搬到闺女家住了。儿女们都去劝,而老方却不着急,他说:“没事儿,她会回来的。”急得儿女们团团转。
可是一周以后,方老太真的回来了,而且喜气洋洋,说是想通了。儿女们都围着问想通什么了,怎么想通了,方老太却先招呼老方。老方笑吟吟地走过来问:“咋样?跑不了,一天有我跟她闹,一天她跑不了。”方老太赞同地点点头,慢吞吞地说:“以前光知道不吵架叫和谐,没想到吵架也叫和谐。这次去闺女家没人跟我吵架,我这人又是别人不激我吵不起来,在闺女家没人跟我吵,我这心里难受啊!”老方笑吟吟地说:“你这把老骨头啊,最后还是得葬送在我的手里,没有我,你行吗!”方老太笑骂:“你个没正经的老东西!”是为和平协议事件葬送的始末。
心理分析在生活中,有许多夫妇是像方家两位老人一样,吵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争吵好像是他们生活中的作料,粗尝起来有点辣,放进汤里却也爽口。对待夫妇之间打嘴仗的现象,我们需要怎样看待,又需要怎样处理?
如果吵架也算是家庭症状的话,方老太想出的办法是“消灭症状”,不让症状继续存在。可是,吵架现象存在的前提并不是两个老人没事拌嘴,而是有两个人性格的基础。比如,方老太有很多积压的怨气,需要找地方发泄,可是同时她的道德感、做正确的事情的愿望不允许她没理由乱发脾气,所以,她是一个在寻找发泄借口的女人。方大爷心里非常爱妻子,他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方老太提供发泄的理由,你看他每次都用激怒方老太的方法来表达对妻子的爱,其实也就是在说:“我既然这样对你,你就也可以这样对我,我给你一个台阶下,你顺坡下驴就行,别顾虑,亲爱的。”方大爷很理解方老太,知道妻子如果没有发泄的出口就会憋死,他虽然也是整天骂骂咧咧,但其实也在细心呵护着妻子。当妻子提出和平方案时,他知道这对妻子不利,知道妻子提出的方法其实她自己都做不到,所以他一直都在温柔地保护妻子,处处创造让妻子“顺坡下驴”的机会。这一点,方老太最后也体会到了。
另外就是对和谐的理解。心理学里讲的和谐是具体的,和情境相关联的。
而方老太有一种机械刻板理解和谐的特点,认为只要规定不要吵架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吵架这个症状是有作用的,是维持方家继续生活的保证。对于夫妇吵架,只要不破坏关系,完全可以通过互相理解互相接受来对待吵架,吵的同时也感受爱,吵的同时不故意损害爱,做到这些就已经很和谐了。
当然,如果夫妻之间互相伤害的争执已经严重危害夫妻共处的程度,那就得处理处理了,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寻求夫妻家庭治疗。
心灵词典和谐:心理学里讲的家庭和谐指的是家庭成员处于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温暖氛围中,和谐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是知道怎样面对矛盾。
三、给配偶以真正的关爱有的夫妻在婚内放弃不了想改造对方的愿望,但是这种人为的改造其实是不接受配偶。要想真正爱对方,就需要按照对方本来的样子接受对方,这样才能给配偶以真正的关爱。
案例情感欺诈这是一个秋日的下午,周女士一个人走在林荫大道上,她不停地伸手擦眼泪,好像受了什么委屈。原来就在刚才,她和丈夫大吵一架,原因就是她刚买的瓷盆丈夫说不好,容易摔碎。周女士当时觉得非常愤怒,也非常委屈,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料理这个家,丈夫还说三道四,丈夫到底还爱自己吗?
其实这个疑惑从周女士年过四十时就有了。她年轻时是城里有名的漂亮姑娘,与丈夫经人介绍相识,当时觉得这男的挺老实、不会伤害自己,就轻易地同意和他结婚。婚后才发现,丈夫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大男人,现在周女士都成为一家大型媒体的编辑了,丈夫还拿着工人那点死工资。更让她伤心的是,丈夫越老越不欣赏她了。就拿这次来说,不就是一个瓷盆吗,你不满意心里想想就得了,至于挑三拣四的嘛,难道丈夫真的觉得她红颜渐老,不再爱她了吗?
其实,他们两口子平时的磕磕绊绊挺多的,周女士知道这也正常,有谁家过日子不拌嘴的?但是她希望丈夫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哪怕很小的事,丈夫做到了自己心里就美滋滋的,但经常是丈夫根本不与她配合。比如,她生个小病,就希望丈夫能到身边嘘寒问暖,但丈夫常常说:“没事儿、,过些日子就好。”她就觉得丈夫根本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有时候她使些小性,娇嗔一把,简直是在乞求丈夫了,丈夫还是不当一回事,甚至觉得她没事找事。她觉得丈夫根本就是在拒绝她,不去满足她的心理需求。
其实,姚先生也不是一点不能沟通的人,他也经常对周女士说:“老伴,你要求太高了,我又不是你肚里的虫,总是不能让你满意,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你的?所以这辈子我得还你。”周女士听了,心里一酸,往往眼泪就下来了。
她也纳闷,自己是不是进入更年期了?为什么情感那么脆弱,那么容易受伤害?但想改还改不了。
其实,姚先生的努力周女士也不是没看到,这不,他明明不爱逛商店,但只要周女士一说,姚先生二话没有,就承担起了拎大包小包的责任。但周女士从旁观察,丈夫到了商店,不是闷头抽烟,就是边等她试衣服边看报纸,好像很不耐烦,但又勉强自己去做。姚先生说过,自己就是不喜欢逛商店,觉得人多太乱,加上没兴趣,可是既然老婆要求,那就是政治任务,自己是一定要去的。这话在周女士听来,明明是在推托,周女士觉得,你就不能说点谎?你就不能说你喜欢陪老婆逛,喜欢看老婆买新衣服?于是两人回来又会怄气。周女士真是觉得和丈夫不知怎么了,怎么什么事都要吵架?
不久以前,姚先生被查出得了癌,幸好还没转移,不过也要动手术。姚先生有一句话把周女士听得痛苦不已,姚先生说:“我都是为你病的。”周女士回想起两人在一起的日子,磕磕绊绊中也很温馨,现在丈夫得了这么大的病,难道真是自己的错?的确,周女士自己也知道,姚先生也就是不会说漂亮话,其实心眼特别好,就算他不愿意做的事,只要妻子要求,他都会去做,而且往往吃力了还不讨好;有时候她太过于纠缠时,丈夫没办法只好拒绝她,但过后总要补偿。其实这还不算好男人吗?自己怎么就是觉得他不够贴心呢?是真的像姚先生说得那样,是自己要求太高了吗?
丈夫终于熬过了这一劫,现在已经回家做康复了。周女士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不再总是要求和不满,怎么做才能与丈夫和和气气地共度晚年?
心理点评周女士的行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情感欺诈”。情感欺诈是人与人交往中非常常见的心理行为,但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此行为的发生及其危害。如周女士向姚先生提出要求,并认为姚先生不按要求去做就是不爱她,致使姚先生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的事情,由此产生委屈的心理;或者姚先生坚持自己的意愿拒绝周女士,但又因周女士伤心而产生内疚的心理。这些都是周女士对姚先生的情感欺诈和利用。长此以往,处于被要求的姚先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不平衡,为患心理疾病埋下隐患,甚至危害生理健康,姚先生说“我都是为你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没错。
周女士总是觉得丈夫不爱自己,其实这并不完全是真实情况,有像周女士这样想法的女性多半在早年遭受过心理创伤,在早年有过别人不爱自己的体验,长大以后,她们总会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这其实是由于创伤造成的自我价值感低下、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反映,由于自己都不接纳自己,不爱自己,所以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喜欢自己,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投射”,或者叫“以子之心度人之腹”。
其实,周女士虽然已经快要走入老年,但心理和情感的成熟度还很低,很多时候希望自己不说丈夫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会用责备和给丈夫制造负罪感的方式来寻求爱,一遍遍地证明“还有人爱我”。这种方式会使丈夫觉得怎么样也达不到她的满意,甚至会觉得周女士其实不爱他,而是更爱她自己。
建议周女士还是要接受现实,不要总拿幻想的标准要求别人;多关心姚先生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总关注自己的心理体验;要清楚丈夫不是她小时候伤害过她的人,从而逐渐对丈夫的爱形成安全感。如果她做到这些,那么不管她年龄有多老,相信丈夫会一直深爱她。
心灵词典情感欺诈:指的是通过利用他人的感情为自己服务来获取自己情感
上的满足。情感欺诈是单方面的行为;对关系有破坏性作用。
四、选择了就要承担责任有的夫妻在结婚后会有后悔情绪,觉得遇人不淑,同时也许会对其他异性产生好感。但是,既然夫妻走到一起,总有其必然的内在原因,只不过这些原因后来成了问题。另外,人可以同时对多个异性产生好感,对婚外异性产生好感实属正常,但要懂得这并不表明配偶就不合格。面对这一处境,最好的策略是接受命运的不完美,承担命运赋予每个人的责任。
案例让危机夫妻化险为夷张先生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白领,他来咨询主诉的问题是他的妻子总是跟他唱反调,这使他很苦恼。他觉得自己为了妻子,亲亲苦苦挣钱养家,可是妻子却不理解他的苦衷,他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
咨询过程一个秋日的上午,一阵很有礼貌的敲门声敲响咨询室的大门,进来的是一位三十出头的男性,看上去比他的预约电话给人的感觉略显苍老,好像是经过生活的历练。他穿一件褐色的夹克,看上去很保守。我问他:“你来咨询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吗?”他点点头,用低沉的语调说:“是的。本来该来的是我的妻子,她总是跟我抬杠,我劝她来找心理医生,但是她说她没病。无奈,只好是我来。”我感到张先生的叙述好像有些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夫妻的问题一定是夫妻两个人的问题,而张先生好像习惯于“外归因”,就是把家庭不和的责任推给妻子,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当然,现在我还并不清楚他家庭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问:“你能具体谈谈吗?”张先生点点头,开始了叙述。“其实我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可是,不管我怎样温和地提醒妻子,比如告诉她这件东西该放这儿,那个事情应该那样办,她从来不听,反而说我命令她。其实从结婚以前我就知道她这个特点,但我想我应该能够通过爱改造她,但是结果证明,她不配合。这就是我们家的问题。”我明白了,张先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妻子“改造”成他喜欢的样子,比如顺从、听话,能够听从他的判断力,但他对妻子的改造很显然激起了妻子的反感。
于是我问:“关于这些情况,她是怎么说的?”张先生说:“她说觉得我不喜欢她。”看来,这位妻子点中了要害。我也有一种感觉,觉得张先生的心里有一个意象,这个内心女性的形象与他现实中的妻子有些距离。他用尽力气就是想把妻子改造成理想中的形象,这会使妻子感到自己被强迫、不被尊重,甚至不被爱。
于是我问:“你内心中的女人形象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张先生露出惊奇的神色,他想了想,缓缓地说:“其实我生活中出现过这样的女孩。那是我的初恋,那个女孩顺从、听话,什么事都听我的,让我感到很像男子汉。”
但是后来她没有跟我。后来我找了现在的妻子,当时恋爱时她也挺听我的,但结婚年头多了,她的强硬就表现出来了,我很不喜欢她这样,但又没有办法。我说:“所以你想要把现在的妻子改造成初恋情人的样子。”他显得有些痛苦,艰难地点点头,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说:“可是我不是一个坏男人,我不会做对不起妻子的事。”我知道刚才的分析触动了他,使他从刚来时觉得妻子不听话,转而找到了问题的最根本所在,也就是,他已经不那么爱妻子,可是不会去找婚外恋。
毫无提问,他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人物,这样的男人往往不会得到真爱的女孩的青睐,而只能最后找到一个也来“虐待”他的妻子,以满足他的吃苦精神,但是,这样的妻子又不能让他满意。
我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他,他陷入了沉思。现在是他看清楚自己的命运的时候了,我需要帮助他来面对这一切。
一会儿以后,他缓缓地说:“看来这是我的问题,可是,看清楚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我的下半辈子只能这样了。”像张先生这样的人,心理学上有一个称谓,叫做自恋性人格。他们很容易责备别人,也很容易责备自己。他们的心中有着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心,也有很强的责任感,这些使他们不太容易出轨,而是容易选择长时间的忍耐。但是,他们这些做法并不能促进夫妻交流,他们往往会陷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然后再去反抗这一切。
我很同情他,于是我说:“我理解你的这些痛苦,但如果只是痛苦,就会错过夫妻调整的时机,除非你不想和妻子过下去,否则的话,我觉得你还是需要积极一点。”张先生惊异地问:“我还不够积极吗?我已经付出很大努力,但妻子不理解。”我笑了,温和地说:“命令和控制并不就是真正的努力呀,你还可以做什么呢?”张先生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可能他也觉得他的处境有些怪异吧,他说:
“可能我需要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无为而治吧。”我敬佩他的分析能力,于是称赞他领悟得好,他笑了。的确,放弃以前使用失败的方法,有时与积极努力是同样的效果。
我问他:“你结婚以前有过什么夫妻相处的好经验吗?”他想了想,说:
“当时我对妻子很爱,有点惯着她,她感觉很好。”我说:“这是挺聪明的办法呀。”他说:“看来我得回归以前的方法?”我说:“你可以从以前的经验中获益。”他点点头。
我们的第一次咨询就这样结束了,张先生的问题带给我很多沉思。他最终选择勇敢地接受命运,承担责任,积极地生活,这些都是很可敬佩的地方。为了他的进一步完善,我们还需要共同处理他的控制性和攻击性,他的进步会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善,甚至会带动他的妻子的变化。
一周以后,他又来了。上回回去后他和妻子进行了长谈,妻子把这么多年的委屈说出来,也哭了,张先生支持着她,妻子说有种回到以前的感觉。第二次咨询,我们还讨论了张先生的原生家庭对他现在的婚姻的影响,张先生的家庭父弱母强,张先生从小立志不做父亲那样窝囊的人,于是事业上刻苦努力,远远超出了父亲的水平,但是在感情上,他最终还是找了一个像妈妈一样强势的女人做妻子。我帮助他认识到,其实他对妻子是有爱的,就好像爱母亲一样,只不过这种爱被岁月所侵蚀,他自己都意识不到了。只要有爱,剩下的只不过是调整,那是远比没有爱强得多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张先生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了,也在主动调整和妻子的关系。他们又能像以前一样,“重度蜜月”了。我由衷地高兴,也祝愿他们一路走好。
心理分析本案例使用的是个别治疗加上“一个人的家庭治疗”,既调整张先生自己的问题,也调整家庭关系。张先生很配合,这本身就是问题解决最重要的因素。
有的人可能以为,张先生最终“认命”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张先生在自己的命运中添加了很多积极的成分,最终既接受命运又能和命运和谐相处。很多事情真的要“尽人事”,人为因素有时能把最合适的夫妻破坏掉,也能使最危急的情况化险为夷。
张先生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他不轻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付诸行动”,而是理性地思考,这使他没有出现更复杂的家庭情况,而是能够用智慧来解决家庭的问题。
关于张先生遇到的具体问题,也是很有普遍意义的,比如想要改造另一半,比如不喜欢妻子的强硬又偏偏找到这样强硬的妻子,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爱的流动不通畅的结果。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另一半?这些都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张先生给我们提了个醒,更多的含义需要每个人慢慢去体会。
最后用一句歌词来结束张先生的故事:“感恩的心,感谢命运”。愿张先生一家平安!
心灵词典一个人的家庭治疗:家庭治疗一般是通过家庭成员共同在咨询室里和咨询师谈话来治疗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只由一个家庭成员来做治疗,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成员的改变往往会带动其他家庭成员的改变,从而起到共同改变的目的。
付诸行动:又叫做“潜意显现”,指的是来访者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通过直接行动来处理自己的问题,这样做后果并不好,往往导致一系列关系的混乱和纠缠。
怎样处理亲子关系您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过困惑吗?当您遇到困扰的时候,是否也曾找过自己的原因,并试图因材施教?是否渴望找到教子的妙招?本篇针对教育孩子时可能遇到的困惑,结合实例,讨论轻松教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