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是颓废还是辉煌:郁达夫作品的思想与艺术
6447300000001

第1章 序言

现在的青年,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奠定了“五四”以来我国新文学基础的,除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绍钧、冰心等几个极为重要的大作家之外,还应该有一个郁达夫!

郁达夫是带着富有鲜明艺术个性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走进现代文学殿堂的。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重要奠基者,也是创造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当时被侵略、被践踏的弱小民族之一员,他更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战士,民族意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的内在动力和不可或缺的坐标。同时,郁达夫又是一位有着相当特殊地位的并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传记、杂文、文艺理论以及译著等诸多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粗略统计,郁达夫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总量达500万字以上。通观郁达夫一生,可以说他始终是在用笔、用行动、用生命谱写着中国文士为民族、为国家而尽节的历史篇章。可惜他只活了50岁,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正值中年,从正常情况看,他的生命实在是太短促了,这颗文坛巨星恰好是在正需要也可能发出最明亮的光芒的时候陨落了,这不能不令人而为之扼腕。他的死,无论是对他个人或我们的国家、民族来说,都是一个悲剧……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在其生前,他和他的作品曾受到封建卫道者和资产阶级文人政客的竭力攻击,即便在他离开人世后的很长时间里,郁达夫其人其作也一直未能得到公允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中期,虽也偶或出现过比较严肃的、切合实际的评论郁达夫的文章,但真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而且如同昙花一现,顷刻也就消失了。接着就是反右、“大跃进”、十年动乱,尤其是“文革”10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灾难,对评论界而言,同样也是一场浩劫。郁达夫的遭遇更是每况愈下,他被一些“圣洁的人”视为“不洁者”、“精神污染者”,因此,他也便同许多活着的作家一样,不断地遭到口诛笔伐,完全被当作一种反面对象来看待了。也正因上述原因,许多年来,在国内郁达夫作品几乎绝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纠正了长期以来思想路线方面“左”的错误,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扬,学术界也像其他各个领域一样,出现了一派勃勃生机。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像山花烂漫一样传达着思想解放的信息。当人们纷纷以一种现代性的、审美的眼光来重新评价现代文学的时候,最先崭露头角的便是郁达夫。当时,在大陆和香港各自出版了两本《郁达夫研究资料》,广州花城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了12卷本的《郁达夫文集》,此外,还出版了好几本郁达夫传记,如郁云的《郁达夫传》,孙百刚的《郁达夫外传》,曾华鹏、范伯群合写的《郁达夫评传》,(日)小田岳夫、稻田昭二的《郁达夫——他的青春和诗》和《郁达夫传记两种》,以及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等,国内报刊上也相继发表了一些较有分量的文章,对郁达夫和他的作品作了重新评价。此后,郁达夫研究可以说愈来愈热……其实“郁达夫热”仅仅是一个信号、一个浪头,接踵而至的是“肖红热”、“沈从文热”、“张爱玲热”……出现了研究现代文学30年来奔涌的潮流……

粗略统计,从新时期至今,先后出版的郁达夫传记已有30部左右,各种刊物先后发表的研究文章总量达千余篇之多,而且对郁达夫其人其作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也有了重要的突破。虽然如此,但纵观这些研究论著,无论是郁达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者是其创作的价值,都还不能说已被人们充分认识。截至目前,笔者以为对郁达夫的研究似乎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

1.对郁达夫作品中闪光的积极的一面评述得仍然不够充分、不够突出;对郁达夫作品中的消极面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认识不足。

2.偏重于论述郁达夫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偏重于郁达夫小说、散文、诗歌作品的研究,而对他的传记(包括自传、中外文人传记、日记、书信)、杂文(包括政论、时评和随笔)、文艺理论以及译著等,却很少有人去探讨和研究。

3.至今我们还未曾见到出版过一部能比较全面地、系统地去探讨和研究郁达夫作品的专著,因而无法完整地、清晰地让人了解郁达夫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整体面目。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才选择了这一课题,并努力地大胆地去进行研究和写作。

本书共分为八章(43节)内容,采用了专题论述的方式,从历史、文化、文学、语言、美学、宗教、心理等相关联的角度,结合郁达夫本人的文艺思想、主观因素、外来影响及艺术创作上的表现手法等,对其各类作品及译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做到了章与章、章与节或节与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研究和分析上为互补。

在前六章中,笔者按照郁达夫作品的不同文体(包括郁达夫小说、郁达夫散文、郁达夫传记、郁达夫旧体诗、郁达夫杂文、郁达夫文艺理论)分章进行了编写。在写作的过程中,以郁达夫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事实依据,从不同的方面、寻求不同的角度,对郁达夫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历年来,郁达夫的研究者们对郁氏的所谓“颓废”倾向和“色情”描写均多訾议,而对郁氏独特的风格却赞叹不已,这也就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郁氏创作中的“芜”与“精”,那么笔者也就着重从这两方面着手,对郁达夫的作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到宏观把握与重点分析相结合,重新审视了郁达夫作品中的“感伤情绪”与“颓废色彩”,注重去挖掘郁达夫作品中的闪光点,力求做到能较全面、较准确地去展示郁达夫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代意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作者那超群的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和文学素养。

第七章中,探讨了郁达夫译文的特色、有关“译论”、郁达夫对翻译工作的态度及翻译对译者自身创作的影响。

第八章中,把历年来对郁达夫其人其作的研究情况,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前、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以及新时期三个阶段,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研讨。

附录部分,收集和编入了1985年~2005年之间研究郁达夫的所有文章及书籍的目录(在这之前有关研究郁达夫的所有资料的目录,已有人收集并已汇编成册),意在为读者今后进一步去研究郁达夫及其创作提供线索和方便。

最后需要表明的是:本书所从事的对郁达夫作品的研究工作,只能说是笔者在这一方面作出了一次初步的尝试,至于成功与否,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之所以要做这种尝试,是为了期待人们能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看待郁达夫及其创作;2006年是郁达夫诞辰110周年,在这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倍加怀念这位为中国新文学曾作出具大贡献的作家、诗人兼爱国主义战士……因而出版此书亦自有一份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