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联合国行动内幕
6445300000049

第49章 第三次中东战争

叙以空战,纳赛尔称不会袖手旁观。苏联人传递“情报”,纳塞尔中了以色列入的“圈套”。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色列发动“六·五战争”。军营中的肚皮舞女,数万名埃军困死西奈沙漠。观察员再度进入。

叙以空战起硝烟

1967年5月18日,传出了一条令世界震惊的电讯: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宣布,他已经答应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政府(即埃及政府)关于从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撤出联合国紧急部队的要求。这一“爆炸性新闻”使美苏等世界大国的领导人为之瞠目结舌,成为世界各大通讯社和报刊的头条新闻。

自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以来,联合国第一支紧急部队在苏伊士运河已经驻防了十年多。这段时间内,尽管驻防的士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都为维护埃以边界和苏伊士运河地区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当初,这支部队的进驻是征得了纳赛尔的同意,如今纳赛尔却又提出让紧急部队撤出,难道是这一地区已经实现了和平与稳定?非也,它恰恰是阿以间又要爆发一次大规摸冲突的信号。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并未完全消除,特别是在约、以前线和叙、以前线。以色列在战争中尽管部分实现了战争目的,但仍认为自己“解放被占的故土”的任务尚未完成,它仍一直在等待新的时机到来。

60年代中期,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对峙不断加剧。阿拉伯国家首脑几次召开会议,强调加强阿拉伯团结,以“击退威胁着所有阿拉伯人的咄咄逼人的”以色列的侵略扩张。

1964年是阿拉伯各国团结气氛见诸成效的一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对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也表示支持。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1964年11月,以色列空军轰炸了这个水利计划的关键——约旦河上游。阿方判断,强行实施计划会引起战争,因而于同年12月放弃了该项计划。但叙以边境的紧张气氛并未因此得到缓解。

根据1949年7月20日签订的叙以停战协定,叙以边境建立一个准非军事区,双方武装部队不准入内。任何一方的武装部队,不论是军队或准军事部队,进入非军事区内的,即构成严重违反停战协定的行为。混合停战委员会主席有权准许平民返回村庄,居住在非军事区,并有权雇佣数量有限的、在当地招募的民警,以维持地区的治安。联合国巴勒斯坦停战监督组织(UNTS0)的观察员负责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尽管叙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又有联合国观察员监督停战协定的实施,但破坏停战协定的事件屡有发生,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也难于履行监督任务。

1966年2月23日,叙利亚发生军事政变,陆军参谋长贾迪德出任总理。叙利亚新政权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同年11月和第二年,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盟共和国)先后同叙利亚和约旦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规定对两国中任何一国的侵略都将被认为是对另一国的侵略。在这一段时间内,叙以、约以边境冲突渐趋增多,并多次提交安理会讨论。

在1966年期间,安全理事会曾三次举行会议,对叙利亚和以色利相互指责侵略的控诉和约旦指责以色列侵路的控诉进行审议。1966年8月,一项谴责以色列于1966年7月16日轰炸约旦河开发计划所在地的叙利亚地区的决议草案,由于未能获得必要的多数而没有被安全理事会通过;11月,安全理事会在审议了以色列对叙利亚侵略的控诉之后,也未能就这件事通过一项决议草案。在约旦对11月13日以色列的侵略行为提出控诉之后,安全理事会于1966年11月25日通过了一项谴责以色列的决议。

进入1967年之后,这种紧张局势有增无减。1月,秘书长在接到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参谋长关于沿着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停战分界线的大量军事工事的报告后,向两国政府发出紧急呼吁,促请它们采取克制态度,并呼吁它们在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参谋长的主持下举行会议,以期就产生最近事件的这个地区的开垦问题达成一项谅解。

双方都对秘书长的呼吁作出了反应,但尽管参谋长作了努力,它们的讨论在开了三次会议后陷入了僵局。在没有就开垦安排获致协议的情况下,沿着这条线的局势仍然极为紧张。

4月3日,以色列干脆公开宣布,以色列内阁已经决定耕种叙以边境非军事区内的全部土地,特别是属于阿拉伯农民的第51号区和第52号区。4月7日,以色列进而采取了实际行动,一台以色列拖拉机在以色列军队掩护下开进非军事区内,强行耕种属于阿拉伯农民的土地。叙利亚部队见此情景十分恼火,即鸣枪警告,让以色列停止在非军事区内的非法耕种活动。以色列则借口叙利亚部队向它开火,动用机枪和坦克向叙利亚发动武装进攻,袭击了叙以边境地区的几个叙利亚村庄。与此同时,以色列又出动战斗机低空扫射了叙军的前沿炮兵阵地。叙利亚飞机起飞迎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以色列空军飞机在击落6架叙利亚米格-21型歼击机以后,又盛气凌人地飞越大马士革上空。为此,叙利亚向安理会控告说,这一事件“证明了以色列要向叙利亚掀起一场大规模战争这种明显的罪恶意图”。

叙以空战是1956年苏伊士战争以来阿以间最为严重的一次武装冲突。与叙结盟的埃及不能坐视不管,埃及明确表示支持叙利亚反对以色列的斗争。4月7日,埃及总理苏莱曼与叙利亚领导人进行了紧急磋商,双方保证,如果以色列挑起战争,埃叙将采取联合行动。5月1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五一”节演说中慷慨陈词,强调埃及对以色列的侵叙行动不会袖手旁观,并宣布根据埃叙共同防御协定,埃及已同意向叙利亚派遣空军部队,埃及将根据形势的发展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以对付以色列的侵略。

纳赛尔钻进了以色列的圈套

以色列在4月17日的空战得手后,更加得意忘形。5月11日,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公然声称,以色列军队将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对叙发动进攻。当时任以军参谋长的伊扎克·拉宾甚至声称,只有在叙利亚政府被推翻以后,以色列的“安全”才能有保证。以色列的斗争目标与其说是针对叙利亚的,倒不如说更主要的是针对埃及的。以色列为了把埃及吸引到战场上来,故意在1967年5月10日拍发一个紧急“绝密’电报,电报称,以色列在靠近叙利亚边境集中了11至13个旅的兵力,计划在5月17日向叙利亚发动进攻。这份电报被在东地中海游弋的苏联军舰截获破译。次日,苏联驻埃及大使将这一“情报”通报埃及,并向埃及提出了“采取必要措施”的建议。

5月13日,当时的埃及副总统安瓦尔·萨达特访问朝鲜后回国途经莫斯科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向他通报了同样的“情报”。萨达特如获至宝,回到开罗后,由机场驱车直奔纳赛尔总统官邸,向纳赛尔详细报告了与苏方领导人会谈的情况。

纳赛尔总统收到这些情报后,感到形势紧迫,认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警告以色列不要冒险和减轻叙利亚所承受的压力。

5月14日,纳赛尔命令向西奈半岛增兵2个师。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密尔元帅也发布命令,要求各奉调部队必须在3小时以内作好出发准备。当晚8时,首批赴西奈的部队大肆张扬地经过开罗繁华的市中心大街。开罗街道挤满了围观的群众,人们群情激愤,目送自己的部队开赴西奈前线。紧接着,埃及和叙利亚分别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军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尽管埃、叙军民面对以色列进攻的威胁严阵以待,但苏联转达的5月17日以色列发动进攻的情报并不确切,这一天以色列并未发动进攻,埃、叙两国领导人虚惊了一场。

据透露,这个虚假的“情报”是以色列故意虚构并泄露给苏联的,企图使阿拉伯的“战略盟友”相信以色列对叙利亚的进攻已迫在眉睫,并将这个“情报”转告埃及总统纳赛尔,以煽动埃及先采取行动,为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采取大规模的先发制人的进攻制造借口,从而大大削弱埃、叙等国的军事力量,确保以色列的安全。这是以色列军事部署的一部分,是为埃及设下的一个圈套。

以色列的虚张声势,苏联的媒介作用,纳赛尔终于中了以色列的圈套。

吴丹秘书长的强硬态度,使纳赛尔总统处于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在埃及面前只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要么自动退却,收回关于联合国部队撤离边境地区观察哨的要求;要么一意孤行,让联合国部队全面撤走,包括撤离加沙和沙姆沙伊赫两地。

这是困难而痛苦的抉择,因为退却等于在以色列威胁面前屈服,这将使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威信扫地;而让联合国部队全面撤离,埃及将面临对蒂朗海峡实施封锁的问题,要冒与以色列进行直接军事对抗的风险。

当时纳赛尔已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于是他作出了令人震惊的选择。

联合国紧急部从被“赶走”

5月18日,埃及驻联合国代表穆罕默德·库尼向吴丹秘书长转达了本国政府关于撤出联合国紧急部队的正式要求,他还向秘书长忠告:秘书长向纳赛尔总统发出的任何呼吁都将遭到严厉拒绝。

联合国紧急部队在接到关于撤出的正式要求之前,已被埃及军队从它的国际边境的岗哨和亚喀巴湾的入口驱走。

秘书长在回答埃及关于撤军的要求之前,同联合国紧急部队谘询委员会举行了两次会议。5月17日的一次是非正式的,第二天是一次正式会议。该委员会承认埃及要求的法律效力和面对着埃及的反对不可能坚持联合国紧急部队继续留下去。委员会中没有人建议把这件事提交大会,有如委员会依据有关的大会决议被授权把这件事提交大会那样,而两个成员国则指出,不管大会在这个问题上可能要说什么,埃及政府关于撤军的要求必须受到尊重。关于这一点,5月18日从联合国紧急部队司令得到的情报表明,埃及政府已经在开罗通知在联合国紧急部队中派有军队的各国代表,这支部队已经结束它的任务,因此必须离开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同一天,秘书长向以色列常驻代表接洽,询问以色列是否接受联合国紧急部队驻在这条线的以色列那一边,但这却遭到拒绝。

鉴于这种事态的发展,秘书长于5月18日通知埃及政府,他将照埃及的要求行事,并下达指示作必要的安排,为有秩序地撤出联合国紧急部队立即作好准备。秘书长的答复并不意味着立即把这支部队真正撤走,这支部队事实上仍然要在这个地区留下好几个星期。

秘书长在5月18日向大会提出的特别报告中指出:联合国紧急部队是在秘书长应大会的要求所倡议的谈判之后,在秘书长和纳赛尔总统之间1956年达成的一项协议的基础上开进埃及领土的。因此,既然埃及已经撤销同意,秘书长就有责任下令撤出这支部队。东道国的同意是适用于一切联合国保障和平联合行动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事实上,不经东道国的继续同意和合作,联合国紧急部队就不能继续留下去或进行工作。秘书长声称:他还受到他的这样一种深切关注的影响,就是要避免发生会损害或危及组成这支部队的军队的任何行动。面临着撤出这支部队的要求,秘书长看来没有一个他能够采取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针,而不对埃及政府在其本国领土内的主权提出疑问。

秘书长在结束他的报告时,对于这种事态的发展对该地区和平的可能含义表示最深切的关注。他回顾了十多年来,联合国紧急部队作为以色列和埃及在加沙停战分界线和西奈国际边界的对立部队之间的一个缓冲者,曾经是保持该地区平静的主要因素。它的撤出不可避免地恢复了埃及和以色列的武装对抗局面,并取消了沿着两国边界执行任务的一支国际部队的稳定局势的影响。尽管秘书长对这种事态发展感到遗憾,他除了尊重和默认埃及政府的要求外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他只好表示希望,在这个新形势下,双方都会采取最大限度的镇静和克制态度,否则这个新形势就会充满着危险。

吴丹秘书长向UNEF的司令里克耶少将发出了于1967年5月18日撤出的命令。5月19日,驻扎在加沙和沙姆沙伊赫的联合国紧急部队降下了联合国旗,这支在西奈半岛驻扎了十年半的部队结束了它的维持和平使命。接着,一批又一批头戴蓝色贝雷帽的联合国紧急部队官兵及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从加沙和沙姆沙伊赫撤至开罗和苏伊士运河北部的塞得港,然后分乘飞机和轮船离开埃及。直至1967年6月17日,这支部队才完成了撤军任务。撤出时这支部队的人数是3378名,由来自巴西、加拿大、丹麦、印度、挪威、瑞典和南斯拉夫的军队所组成。十年半的部署,联合国大约总共花了2.13亿美元,共有90名联合国维和官兵为此献身。

独眼将军发动突袭

联合国紧急部队从观察哨一撤离,纳赛尔总统即下令埃及部队接管联合国观察哨。5月22日,埃及宣布封锁亚喀巴湾,不准以色列船只和为以色列运送战略物资的别国船只通过。5月24日,埃及政府公开发表声明,埃及已在通往亚喀巴湾的入口处布下了水雷。纳赛尔此举,实际上表明了他决心与以色列对抗到底。

亚喀巴湾对以色列来说是利益攸关的。位于亚喀巴湾南端的蒂朗海峡是以色列的南方门户,控制着以色列通往非洲和亚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位于亚喀巴湾北端的埃拉特港是以色列的大港之一,以色列矿产品的30%以上从这里出口,以色列所需石油的90%以上从这里进口,并从这里的油港通过输油管道输送到地中海沿岸的阿什克伦港。因此,封锁亚喀巴湾等于封锁了以色列的南大门和出海口,把以色列推到与埃及进行军事摊牌的危险境地。

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对埃及政府此举作出了十分强烈的反应,声称“封锁亚喀巴湾是对以色列的侵略”,“等于是一次武装进攻”。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上也扬言,为了自卫,以色列将动用军事力量打开亚喀巴湾。继5月19日实行部分动员以后,以色列又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军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6月1日,以色列进行了内阁改组,任命骁勇好战的独眼将军摩西·达扬为国防部长,以色列的战时体制已经形成。当天,达扬即与以军参谋长拉宾研究了参谋部草拟的战争方案。另一方面,以色列外长埃班也摸清了美国的意图:即使以色列主动挑起战争,美国也不会把它视为非友好国家。再加上国内各方面的压力,以色列决定发动突然袭击。

6月5日清晨,当大部分埃及人仍在沉睡中的时候,以色列空军已倾巢出动,奉命对埃及、约旦、叙利亚三国发动了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三国的400多架飞机被炸毁在停机坪上,空军陷于瘫痪。以色列在掌握了制空权之后,随即出动装甲部队分三路向西奈半岛推进。埃及军队决策指挥失当,前线部队军纪松散,防御薄弱。不到4天时间,以军就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

埃军除少部分撤到运河西岸外,在西奈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部分当了俘虏,大部分人被解除武装后被流放在西奈沙漠中,有数以万计的士兵在沙漠中被饿死或渴死。6月9日,埃及被迫宣布停火。约旦则于6月8日宣布接受停火。6月11日,叙利亚也同意停火。为期6天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安理会讨论停火

战争一爆发,6月6日,安理会就召开会议审议中东局势,并通过了美、苏提出的要求阿、以双方“立即实现停火”的决议案。6月12日,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依照安理会的决议和叙以双方达成的协议在叙利亚——以色列地段设立了一个停火观察工作组。7月,安理会又授权秘书长在埃、以停火线两侧部署联合国观察员,以监督停火。16日,由瑞典、芬兰、缅甸和法国组成的观察组的首批成员分别到达运河两岸,开始执行任务。

在这次战争中,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埃及官兵阵亡3000人,负伤5000人,被俘4900多人,失踪数万人,损失坦克700辆,飞机365架;约旦官兵阵亡696人,负伤421人,被俘和失踪2000人,损失坦克179辆,飞机18架;叙利亚官兵阵亡600人,负伤700人,被俘和失踪570人,损失坦克86辆,飞机55架。而以色列官兵仅阵亡983人,负伤4517人,被俘和失踪15人,损失坦克394辆,飞机40架。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总共侵占了6.7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土地,相当于以色列本土面积的3倍,并使近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这些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阿以之间的敌对情绪。

战争结束后不久,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召开了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纳赛尔总统率埃及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上通过了不承认以色列、不同以色列接触、不与以色列和解的“三不”方针,这一切都标志着阿以对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公正和持久”地解决中东问题,安理会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一项由英国提出的决议案,即著名的242号决议,其内容是:

一、确认为展行宪幸原则,必须于中东建立公正及持久和平,其中应包括实施下列两项原则:

(一)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所占领的领土;

(二)终止一切交战地位的主张或状态,尊重并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威胁及武力行为的权利;

二、复确认必须:

(一)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自由通航;

(二)达成难民问题的公正解决;

(三)经由包括建立非武装地带在内的措施,保证该地区每一国家的领土不受侵犯及政治独立;

三、请秘书长指定特派代表一人前往中东与有关各国建立并保持接触,以期促成协议并协助努力依照本决议案的规定及原则达成和平及各方接受的解决办法;

四、请秘书长就特派代表所做努力的进展情况,尽速向安理会具报。

决议未明确提出以色列军队撤出其在“六·五”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未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而是作为“难民问题’,故当即遭到广大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的拒绝。此后,随着形势的变化,阿拉伯有关国家先后以不同形式接受了第242号决议。巴解在1988年11月召开的第19次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特别会议上通过的《政治宣言》中也明确宣布了接受第242号决议,同时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巴人民的民族权利。以色列虽也接受第242号决议,但一直未执行决议中关于撤军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