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咸阳城内欢庆了几十天。朝廷的大臣们知道秦王将在国家体制上有大的改变,在大政方针上有大的举措。可是谁也不知道怎样变?秦王政这时却深居宫中不出来。
李斯等大臣齐集咸阳宫前,请求秦王政驾临议事,可是,秦王政还是没有见他们,只让赵高出来对大臣们说现在天下统一了,凡事不能一仍旧规,大王请大臣们议一议,看以后怎样治理天下?
于是,群臣回到家中冥思苦想。谁知,他们却越想越害怕起来。
在过去的十年中,为了平定六国,秦王政总是倾听他们的意见,凡是好的可为的建议,他都会采纳的,可以说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对待臣下,只要是真有能为的人,他总是待之如上宾,甚至能做到历史上的帝王从没有过的礼贤下士。可是今后呢?他还会这样吗?
没等他们担心多久,秦王政忽然下令群臣到咸阳宫议政,众人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了。
秦王政坐在高高的王位上,俯瞰着他的文武大臣们。
最前面的一列有丞相王绾、廷尉李斯、御史大夫冯劫等人。
秦王政这时整整40岁,从面目和体魄上看,乃是他人生中最光艳最成熟的时期。臣子们却发觉他变了。方额、竖眉、鹰目、隆鼻、颧骨高耸,长身挺立,还是他原来的模样,可是不知怎的却平添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气质。使人胆寒,使人崇仰。因为留了五绺短须,他的脸变成方形,布满了阴鸷之气,显得威严而肃杀。
大臣从心底里感到他不同于往日了。
今天,他的服装变了,通身是一袭宽大的黑色王袍,上面绣满了金光闪闪的长龙。头戴高高的、前后坠着冕旒的王冠,手执长长的玉圭,完全是一副上天之子的样子。
群臣们虽然不知究竟是谁给君王设计的这样一副装扮,可是他们都觉得一统天下的君王就应该有这样的威仪。
秦王政从齐地回到咸阳后,接着他的是他宫中惟一信得过的人——青貂儿。
“大王回来了?”
“回来了,你想我吗?”
“天天都想,时时都想!”
“你给我准备什么来迎接我呢?”
“一桌两人的酒宴。”
“好,我早就想和你对饮了!”
青貂儿伺候秦王政沐浴更衣,然后命宫侍把酒宴摆上来。没有多少菜,却样样新鲜有味。青貂儿给秦王政斟上酒,也给自己斟满杯,举杯祝道:“祝贺大王平定齐地!”
秦王政喝了。青貂儿又给他斟满,再次举杯祝道:“祝贺大王一统天下!”
秦王政又喝了,青貂儿第三次给他斟满,仍举杯祝道:“祝贺大王完成亘古伟业,成为天下一帝!”
“喂,青貂儿,你叫我什么?”
“天下一帝!”
秦王政激动无比,他转过桌案,把青貂儿抱起来亲着。“是的,我要称帝!我要做天下人惟一的帝王!”
“你应该的,应该的……”
“那,帝王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秦王政问。
“他应该是我心目中的样子。”青貂儿似乎早有准备。
秦王政看着青貂儿,很想知道她心里的帝王应该是什么样子。
“说说看……”
青貂儿从秦王政怀里挣出来,端详着他说:“大王,你就是大帝,天下人都觉得统治他们的人就是你这样子!”
“我总得有大帝的装束呀!”
青貂儿说:“这些日子,我已经为你准备了一身天下大帝的服装!”
“是吗?快拿来我看!”
青貂儿一招手,几个宫女就抱出来了。秦王政穿上龙袍,戴上帝冠,巍巍然坐在大铜镜前面欣赏着自己。“好,好!青貂儿你做到我心里去了,可见你极为了解我的心。我心中的帝王就该是这个样子!我做了帝王后,就封你为我的王后!”
青貂儿给她做的帝服,平天冠上垂挂着晶莹的冕旒,宽大的黑袍上绣着张牙舞爪的金龙。这装束使他庄重、威严,伟大的气势充盈天地之间。
听到秦王政要她做他的王后,青貂儿忙说:“大王,我可不敢当……”
“青貂儿,你不敢当,谁敢当呢?”秦王政说,“你要是心里没有帝王的念头,你会给我做出这样可心可意的衣冠来吗?我是帝王,你就是王后,就这么定了!”
“来来来,咱们再喝酒吧!”青貂儿招呼秦王政。
“是是是,咱们喝酒!”
“你脱下衣服来呀!”
“这就是我的衣服,你怎么要我脱下来呀?”
“过些日子,你要穿了它出席即帝位的大典,和大臣们议事,可不要弄脏呀!”
秦王政想了想,还是听了青貂儿的话。宫女们帮着,把他的新袍新冠脱了下来。
他们又在桌边对面坐下。秦王政忽然看到青貂儿满面泪水,惊得站了起来:“青貂儿,你……怎么啦?”
青貂儿摇摇头,说:“怎么啦,高兴嘛!你将成为千古一帝,万世景仰,光高兴得笑还不行,得喜泪交流!”
“我可没有泪……”
“你是男人,是大丈夫……”
秦王政将面前青貂儿的影子挥去,见大臣们都仰望着他,就开口说“……现在六国已灭,天下归一。寡人的父辈祖辈几百年的愿望实现了。先王曾对寡人说:几百年来战争频仍,血腥遍地,老百姓们苦极了!他们盼望着华夏一统,安居乐业,你要为此不遗余力呀!在这里寡人可以告慰先王说:您的嘱托今日完成了!”
说到这里,秦王政望望群臣,见他们都躬身聆听,就又说下去:“既然寡人已经拥有天下,就应该和过去有所不同,否则,就不能显示出我朝鼎新革故的壮举了!首先寡人的名号就得改一改,大家议一议,这名号怎样改才好?”
秦王政的话一说,下面群臣就议论起来。
头一个出来说话的是丞相王绾,他说:“古时有三皇五帝,在名称上看来好像是天下的共主,其实,他们占有的不过方圆千里。而商、周以下虽以‘王’名,却真地拥有天下。所以臣下看来,还是称王最好。另外在地方上,我以为还可依照周制,封国立藩。诸侯初灭,楚燕齐等都离咸阳很远,不封定诸侯,治理恐有不便,所谓鞭长莫及是也!周就是用这制度维持了八百年!”
王绾说完后,抬头看看秦王政,见他的脸色有些不快,却又不知什么原因,就吓得退到朝班中去了。
秦王政说:“王丞相,你以为我朝只能延续商的六百年或者周的八百年吗?”
阶下的群臣高喊:“我朝如日如月,永续万年!”
这一喊,差一点把王绾给喊死。
但秦王政并没有治他的罪,继续说:“是的,我朝一定要万世永传!周的教训还不深刻吗?周王封建天下正是日后兵连祸结的根源!我们还能步它的后尘吗?”这几句话说得很有力量,没人敢再提分封的事了。秦王政又说:“今天不议国家的体制了,先把帝号的事定下来!”
久久没有人说话,因为谁也不知话怎么说才好,才能合他的心意。
李斯站出来了,他说“古代的三皇五帝,不过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罢了。其实当时就没有把天下统一起来。论起功业和权力来说,他们根本就不能和吾王相比。如今陛下兴义兵,灭诸侯,使天下平定,海内归一,并且设定了郡县,天下权力悉属中央!为什么还要行周朝那老一套呢?”李斯说到这里,抬头望望秦王政,见他的面色如春风朗月,就又振振有词地说了下去,“吾王的功业,亘古未有,高出三皇五帝多多矣!这几日臣下曾和身边的博士们讨论过,意见是一致的。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我看我主可为泰皇!”
秦王政高兴了一点。沉吟了一会儿,说:“李廷尉的话很有道理,但寡人认为,泰皇也是前已有过,寡人想:是不是可以将三皇五帝并称呢?”
听了秦王政的话,大臣们有的低头不语,有的瞪眼张嘴。他们的心思从表情中就可显露出来。一是他们觉得秦王政有点难以想象的狂傲,简直不把古圣先贤放在眼里!二是他们为秦王政那难以度量的宏大胸怀所震惊,他,他还想什么!
当然还有人不知将三皇五帝并称是怎么个并称法?
“是这样,”看到有人惶惑的样子,秦王政说,“寡人认为把王号改为皇帝!大家以为如何?”
事情的发展不容他们思索,因为许多人一齐高喊起来:“皇帝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喊声似一股洪流,裹胁了在场的所有人。结果殿堂内的大臣们一起疯狂喊叫,直到喊出眼泪,喊得嗓子嘶哑……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力量。聪明的统治者善于利用这一点,把集体力量变成手中的利剑,从而掌握整个世界。在这力量面前,即使睿智者也会变得盲从起来,糊涂起来……
李斯觉得这样跟着喊,显不出自己比别的臣子对皇帝更忠心来,又出班奏道:“皇上,称皇帝最好,因为这是从古到今没有过的,说明一切从陛下开始!”
“好,还是李斯想得好,他对寡人有所启发,寡人就以‘始皇帝’为尊号吧,后世就不要上什么尊号了,就以数字来命名,如: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无穷!”
群臣又兴奋地呼喊起来。
这种场合,往往衍续得没有节制,其恭维、阿谀之词,惟恐不至其极。有的建议尊皇帝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有的上奏皇帝将他的母亲尊为太上皇后的……急得瞪眼吐沫,惟恐皇上看不到自己的忠忱。
这时,御史冯劫却另辟蹊径,他出班上奏:“皇上,除帝号外,臣下觉得其他方面也应该改一改,我冒死提出两点:一是天子应自称为‘朕’,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别的人不得僭越。同时还要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冯劫的马屁拍得好,一下子就得手,秦始皇说:“御史的建议深得朕心,很好。朕听说太古有号而无谥,到了中古才生时有号,死后有谥。这是由其子来评议父祖,由后任来评议前贤,都是很不妥当的。今后就取消这些办法了!”
这就是说:皇帝的一切,就是死后人们也无权评论了,真做得绝!
当然秦始皇还没忘了问一下臣子们,“这样可妥?”此时,谁还自讨没趣地找倒霉,都大声的山呼万岁好了!
秦始皇回到宫中,叫人找青貂儿来。可是去找的人久久不回,心中恼怒,就一连派出几拨人继续去找,过会儿他们一一回来后,都说没有找到。
秦始皇感到蹊跷,闷闷不已。这时,赵高进来了,他交给秦始皇一张小绢条儿,“陛下,我斗胆到青娘娘房内去找,发现了这一张娘娘写的绢条儿,就给陛下拿来了……”
秦始皇看了,伤心怅惘不已。上面写着:“皇上,我走了。我觉得再在你的身边,会碍你的事,弄不好还会被你把头割了。今后,你就自己保重吧……青貂儿。”
秦始皇几天烦躁不乐,他想派人去找,但他明白青貂儿的心性,你去找是找不回来的,弄不好还会伤了她的性命。
赵高在一旁劝说道:“陛下,少一个青娘娘,没什么,你看宫中多少钟情您的女子呀……”
谁知他刚说到这里就被秦始皇狠狠地瞪了一眼,“赵高,再多的女人也代替不了朕的青貂儿,就说你Ⅱ巴,要是朕杀了你,官里还有谁能够代替你呢?”
秦始皇的话说得赵高毛骨悚然,赶忙仰着笑脸说:“当然,当然,臣下是说:皇帝不能老是沉浸在悲伤中,天下初定,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办呢!比如说,登基大典……”
是的,赵高说得对。秦始皇问:“这事儿,你给朕操办得怎样了?”
赵高又得意起来。“皇上命臣准备登基大典,我和王丞相、李廷尉、冯街史天天商量,日日督办,都办得差不多了……”
赵高向秦始皇汇报说:举行盛典的未央宫已经落成,盛典用的500口大钟铸造好了,一万二千仪仗军士正在操练,臣僚们都缝制了参加大典的新衣,皇上虽没有正式册封后妃,但照平时皇上对她们亲疏远近排定了次序,好参加大典……
秦始皇点点头。
“还有一事想奏明皇上……”
“你说……”
赵高说:“臣想,皇帝是古今第一,应有一象征神物以示天下才行,这件事想请吾皇定夺!”
“你是怎么想的呢?”
“这……臣下不能乱想。”
秦始皇在殿中踱来踱去,用手拍着脑瓜。当时的人认为最重要的宝典无过于《周易》了,“龙”在那本书中是第一象征物,“乾卦”中就屡屡地提到龙。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从古至今,在华夏民族中都把龙当作最高的图腾来崇拜。是呀,何不把龙作为自己的象征物呢?
“赵高,龙,你知道吗?朕就是龙,龙就是朕!庆典上要到处刻满龙,挂满龙,写满龙,贴满龙,画满龙,今后,任何人不得用龙比喻自己、别人或别物!”
赵高听了,激动得泪水满眶,他说:“陛下,来这儿之前,我就这样想过,只是没有敢说。臣昨夜还梦见龙了昵,龙在兴云,龙在播雨,龙在御风,龙在飞腾,雷霆震天!那就是您呀,陛下!”
经过丞相王绾、李斯等大臣用易书精演卜定,秦始皇二十六年十月朔日,是大好日子,便决定在这日举行始皇帝的登基大典。
未央宫的廊道两边,500口青铜大钟排出一里多远。就在未央宫前,赵高亲自督造的10丈长的玉龙陈列着,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除此之外,宫殿周围到处是龙,人们都觉得眼前全是龙形龙影,生活在龙的盘旋鳞爪下……
一万二千仪仗甲兵,有的列队在殿前殿后,有的戍卫在宫苑之中。
上千名大小官员分九级从宫殿里迤逦排到宫门外的大街上。身穿簇新的礼袍礼褂,庄重而严肃。两千多个妃、嫔、娥按赵高给定的等级有序地站在殿内殿外。她们都穿红着绿,头戴珠玉首饰,熠熠生辉……
天下郡县按规定派来的观礼者有几万人,他们都拥挤在周围新搭起的木台上,形成人山人海。
赵高本来想当大典的赞礼官,可是秦始皇没有批准。因为在他看来赵高虽和自己一起长大,但他毕竟属黄门一类,不登大雅。秦始皇指定了李斯。
时辰一到,李斯高声喊道:“鸣乐!”
500口大钟撞动了,1000面大鼓敲响了,官苑里几千人的乐队奏起来了,声音轰轰然震天动地,传出几十里,使人惊心动魄。
这时,由两位丞相扶着秦始皇由内殿走出来,一步一步走上24层白玉石阶,落坐在两条巨大金龙盘绕的宝座上。
迎着朗朗旭日,秦始皇身穿黑色龙袍,头戴平天冠,冠上的冕旒遮去了他半个脸,使他更加显得神秘而伟大,不同凡俗。秦始皇知道自己是坐在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上,就像一座丰碑。因此,他分外庄重而端凝,使人生畏使人崇仰,他把自己变成了神。
在礼乐声中,秦始皇接受了他的臣子、他的宫娥,以及各郡县的代表隆重的礼拜和献礼。
大典一直进行了两个时辰。
接着秦始皇颁诏:天下臣民聚宴三日,大赦死刑以下的所有罪犯,给天下饥民以食物,还免除旱涝灾区的全部赋税……
秦始皇回到他的寝宫休息时,已近中午。他一进门,就有一位女子盈盈而立。秦始皇望去,其秀丽的容貌酷似青貂儿,眼睛的灵慧也极像青貂儿。她手拿一张绢条,好像要给秦始皇。
秦始皇接过来一看,字迹是青貂儿的,上写着:“秦始皇,你终于成为千古一帝,祝贺你,希望你做个好皇帝!我知道你会时时想起我,所以我送来了我的替身。你看看可意否?如不可意,就把她送走,可不能杀她!”
“你是谁?”
“我是青娥女。”女孩回答。
“是青貂儿的妹妹吗?”
女孩儿摇摇头。“是她送我来的。她说:她是‘阳’,我是‘阴’。她说陛下现在需要的是‘阴’……”
秦始皇疑惑了,他听术士们说女人都是属阴,青貂儿自己为什么说“阳”呢?
“她要你来做什么?”
“伺候你……”
“还说什么?”
“她还说……除了伺候你,什么也不要管不要问。”
“还有呢?”
“还有就是……你要是不要我,就让我走。”
秦始皇有点喜欢她,就说:“好,你就留下吧。”
晚上,青娥女和秦始皇同床。起初,她有点害羞,后来就吃吃地笑个不停。直到秦始皇把她抱在怀里她才认真起来。青娥女好像天生就知道怎样做女人似的,她虽柔若无骨,却把秦始皇伺候得无微不至,直到他兴尽睡去……
秦始皇登基之后,群臣们都以为秦帝国已经建立成功,谁知这才刚刚开始。几天后,秦始皇就召集李斯等近臣研究起国家的基本法度和体制来。
王绾上奏道:“前日臣下提到分封诸侯一事,皇上认为不妥,可是由中央直接管到郡县仍感不便,皇室中的诸子,不少已长大成人,何不让他们去管理远地呢?”
秦始皇没置可否,叫大臣们讨论。
朝臣们议论好久,都同意王丞相的提议,“以诸王子来代替过去的诸侯,太适当了!”
李斯见秦始皇脸色并不首肯,知道皇上另有所谋,并琢磨到他的心思,就站起来说“臣下有另一种看法,说出来让大家议一议。”他看到秦始皇鼓励的眼神,就大胆地说了下去,“过去,文王、武王信任他们的子侄,把天下分割后分给了他们,以为万世家业,可是令周王没有想到的是,年代一久,他们的亲属关系就淡远了,相互间形同陌路,于是争执日起,终致攻杀频仍,使中华大地遍地血腥,这种情况竟延续了上千年!今天我们仰仗着上天的保佑和天子的英明,奋斗十载才平定了天下,使四海重新归一,使百姓有望安居乐业!怎能再蹈周之覆辙呢!”
李斯看看秦始皇,见他不住地点头,知道自己说对了,说到秦始皇的心里去了,就斩钉截铁地断然说:“我朝创立新制,对那些诸子和功臣,可以给他们优厚待遇和封赏,给他们荣宠和虚职,但绝不可给他们封地,更不能让他们走出咸阳一步!让一切权力统属中央,让全国令行禁止!让天下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咸阳宫!让全国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始皇帝的声音!”
李斯的话厉害极了,真叫人胆战心惊。
可是秦始皇却笑了,他说:“是的,是的。我们苦战十年为的什么?是为将来埋下纷争的祸根吗?把土地分给别人,不管是我的儿子还是有功的忠臣,那都一样,时过境迁后,他们必相互为敌,终致天下大乱,周之教训就在这里!朝廷不集权,中央不得制之!那时,还想什么天下太平!李斯所议甚是,可按他的意思下诏,立即执行!”
郡县制既定,秦始皇便命李斯主持按地理形势划定天下郡县。
在秦始皇的监督下,李斯和他的一套班子,苦熬了几月,完成了这一影响后世的任务。他们把中华大地分成三十六郡,其名称是:
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砑、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另外还有一个内史郡。
内史本是官名。因为咸阳是首都,咸阳及其周围地区得有人管理,而且要比其它郡级别为高,所以叫做内史郡。
李斯规定郡有郡守、郡尉和郡监。
郡守是一郡之长,郡尉分管治安,郡监是监察官,专门检查地方官吏。这种制度也是秦始皇所创立。
郡以下称县,主官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是一县的总管,县丞管司法,县尉管治安和军事。
管理地方,县仍太大,又具体下设亭和乡两级基层政权。这样全国就有条有理了,行政上再也没有了死角,保证了秦始皇的政令畅行无阻。
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秦始皇和李斯等这样立法:
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皇帝。他不受法令限制,可随时交大臣立法或自行立法。
中央政府的首脑可分三公、十二卿。
三公为: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总领百官,统理地方,任免中低级官吏,主持朝议。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辅助丞相。
太尉:主管军政,在军令方面他是皇帝兼总司令的参谋长。发兵及任命将军等事务,由皇帝下诏而由他来执行。
十二卿则是: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管宫廷的守卫,统帅皇家卫队。
卫尉:帮助郎中令保卫宫廷的安全。
廷尉:掌管刑法,并统领全国各郡、县、亭、乡的法尉,形成严密的司法网络。
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的粮食作物。
典客:掌管安抚、处理归顺的蛮夷事务。
宗正:掌管皇家宗族事务。
太仆:掌管皇室舆马。
少府:掌管皇家山海池泽的税收,以供奉皇室。
将军,征伐时临时任命,平时则镇抚新占领的地方,不需要时即召回归府。
博士官七十人:掌管图书文籍并备皇上顾问及参与朝议。
太史:掌管史实记载、天文地理的报告及有关国运吉凶的预测。
在立国制度方面秦始皇规定:
根据太史的推论,周为火德,故一切以红为尊贵。而秦灭周之诸侯,应为水德。所以崇尚黑色,冬月象黑,于是改一年从冬季10月开始。这一点,在几代之前就作为定制了。
衣服、旌旗、旄节,皆以黑色为之。
数以六为上。兵符、节符法冠皆六寸。车舆长六尺,以六尺为一步。皇帝的车舆为六马。
改华夏的母亲河——黄河为德水,天下百姓改称黔首。
为维护持久和平,禁绝百姓造反,采取的重要措施有:
销毁兵器,没收天下民间兵器,运往咸阳,铸成农具、钟鼎等实用的器物。还铸造了12个各24万斤的大金人,放置在咸阳宫前。
毁弃原诸侯所建长城及军事要塞,只留燕赵两段,并加以连接,以防胡人入侵。
掘通各国为保护国家而修筑的所谓“川防”,使之连接成一气,用来灌溉田亩及交通。
迁移天下富豪12万户到咸阳,一方面监视他们,另一方面用他们来繁荣首都的经济,装点门面。
建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建设辐射全国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往东通往赵齐海边,一向东南通往原楚国及新收的南荒地区,以利通信和军事需要。
统一币制。全国以秦钱为通行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二者都是通行全国的法定金属货币。
统一文字。命廷尉李斯来做这项工作,依据各国已有的小篆加以整理,由国家发布施行。
统一度量衡,一切以秦制为准。
这些法制和政策,无疑对巩固国家政权和发展生产有很大好处。可是,由于各郡县的地方官及诸侯余孽的抵制和怠惰,实际上有许多并未执行,或执行得很不彻底。可是这是中国历史上地理上的第一次大统一,政令上的第一次大统一,文化上的第一次大统一,法制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交融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到了后代,秦始皇的主张有一些已经废弃了,但更多的却得到完善和发展。他所设定的基本框架没有变,这是令人慨叹和惊奇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并和群臣制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之后,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周游全国。一天,秦始皇和李斯闲聊,他问:“朕的天下到底有多大?”
“不可以数计。”李斯说,“只要是天之下,地之上,都是陛下的版图。所有的人都是陛下的臣民!”
李斯说的也对,可是秦始皇仍没有一个很具体的概念。他说:“朕想遨游天下,看看朕的国家和黔首,你看怎样?”
李斯刚要说:“陛下,您就是穷尽一生,也跑不遍华夏大地!”但他还是闭上了嘴。李斯心想:你不让他出去巡游,他蹲在咸阳干什么?肯定会生出许多事来的。李斯最了解秦始皇的心。秦始皇平定了天下,只是满足了他部分的霸气和占有欲。秦始皇必须看看他的所有,听听天下黔首对他的颂扬,他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就像一个贪欲者,只是得到了他想得到的珍宝还不行,他得日夜地玩弄、欣赏和得到人们的称赏才会感到荣耀。
于是李斯赞同地说:“陛下,您是该出去巡游一下了。天下人都巴望着亲睹您的天颜,歌颂您的恩德。您就像光照四方的太阳,光焰万丈,天下赖您光明,万物靠您生长,不过尽管这样,也有树木、山河遮挡着您,使天下人不能充分地沐浴您的温暖!”
这样有了李斯的支持,秦始皇出游的决心就定下来了。他让李斯会同大臣专门研究此事。
经过许多日子的谋划,李斯等人先给秦始皇设定了一条短途的出游路线。秦始皇带着他的大臣、仪仗和护卫出发巡视了陇西、北地两郡。没想到秦始皇一出行,又生出许多事来。
在归程中,秦始皇见渭水河畔风景秀美,在那儿玩了几日,就下令在渭水之南修建信宫,后又改为极庙。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宫殿。
建筑开始后,秦始皇又扩大规模,令把极庙、骊山、甘泉挖通,建成前殿,再筑两边都有围墙的甬道直通咸阳宫,使他可随时到那儿游玩,一路上黔首们却看不见。
这是个很大的工程,但比起后来的许多大工程,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巡游的途中,秦始皇发现道路崎岖难行,使他的车颠簸得厉害。他问丞相王绾:“这样的路,乘车一天可行几里?”
王绾说:“回陛下,也就是四五十里吧。”
秦始皇又问:“新做的好车,走几天就得修理呢?”
“至多五天。”
秦始皇说“你给朕算一下,要是把燕辽的货物运到楚越得多少日子呢?”
王绾一时没有答出来。
秦始皇说:“商人们运送货物还好说,要是燕辽和楚越有战事,我们的战车和军队何年何月才能到达呢?”
百官默然。
“国家大了而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就像一个人瘫痪了,想卫护自己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必须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才行!”
王绾说:“那得耗费多少人力和物力呀!”
“耗费多大也要办!”秦始皇说,“在开国之始,朕就与各大臣定下了修筑驰道的策略,可是到如今也没有实行,原因就是你们怕难!当初朕要是踌躇畏难,怕是到今天也灭不了六国!”
秦始皇下了绝对的命令:修筑通行全国的驰道!为此,秦始皇和大臣们议了几次,昕需财力由中央和地方筹集。
人力可征集民工。由于苛政严刑,国内的监狱早已人满为患,可以让囚犯们去筑路。
李斯说:“恐怕人数还不太够……”
“那就再抓人呀!”秦始皇说,“还有许多可抓的人没有抓起来呢!比如说:原先各国的贵族、兵士,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就像熄灭的野火,一有风吹草动,还会死灰复燃的,让他们留在家里干什么,让他们生事吗?远不如把他们集中起来,要他们修驰道,造宫室,筑长城呢!”
“他们要是逃跑怎么办昵?”
“给他们穿上赭色的衣服,跑到哪里也会被人认出来的。”秦始皇的确在整人上有一套,让被整者穿上与常人有别的服装,跑到哪里也会一眼被人看出来。况且他还有更狠的招呢。“如有人逃跑,就给他们罪加几等,并株连他们的家属。这样,他们就是死在工地上也决不敢逃跑了!”
“好,好!臣一定照办,照办!”李斯听着秦始皇的话,心里直冒冷气,他在历史上被列入“奸臣传”中,向以狠毒著称,可是比起秦始皇来,他常常感到自愧不如。
不久,工程启动,赭衣囚徒拥塞于途。轻罪者只穿赭衣,重罪者拖镣带枷。常常或有人病死、累死、饿死,也有些未等走到咸阳即被押解军士打死,尸横郊野。
秦始皇二十八年,即秦始皇称帝的第三年,70博士集体上奏,请始皇帝“泰山封禅”。
“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民望,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普天之下,莫不宾服。今既登基,尚望按照古制,临泰山以行封禅之礼……”
秦始皇览读奏章,在便殿接见博士中最资深望重者六人,倾听了他们的封禅宏议。并让青娥女亲自备茶。
所谓“青娥女备茶”,不过是个形式,在殿堂上走来走去倒茶的还是几位宫女。
秦始皇到死也没正式立过后妃,青娥女是和皇上最亲近的女人,宫内宫外都以娘娘相称。娘娘奉茶的礼遇不是哪个大臣随便可以得到的,所以博士们都乐不可支。
读书人一到了这样的场合,往往忘了自己是谁,就谈兴大发起来。他们先说了封禅的势在必行,又谈了应该怎样具体实施。其中两个老先生还算本分,不愿劳师扰民,就主张只在附近的甘泉山形式上行礼就行了,不必老远地跑到鲁地泰山去……
他们的理由是:咸阳是秦国的中心,为天下之本,上天也必定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天子就在这里。然而,有两个鲁地来的博士却不这样看,他们主张一定要到泰山去才行。他们说古之圣王都是到鲁地泰山去封禅以示对天地的真诚,我国初立更不能破坏这个规矩!
老学究们可得到了展示学问的机会了,都引经据典地发挥起来,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血脉贲张,有的挽袖撸拳,有的面红耳赤,还有年纪大些的激动得差点儿背过气儿去。
秦始皇看着不加制止,反而笑吟吟的,既不加制止也不加评论。
青娥女实在看不下去几位老博士争得口沫横飞、脸红耳赤的样子,再说也听不懂他们引经据典的酸溜溜儿理论,赶紧解围说:“诸位老先生,不必动意气,慢慢地说。我对封禅的仪式还不大知道,烦劳你们给我讲解一下。”
听娘娘如此说,这些饱读诗书的先生们更来了劲儿。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把雪白的胡子一掀说:“封者,祭天也;禅者,祭地也。合为封禅,是人君祭告天地的意思。用意在于向天地禀告:人君承天命以治理百姓。并祈求上天赐福,大地赐安,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很要紧的事情!”
这老先生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封禅到底应该怎样具体去做,因为他也没到过泰山,更没有随帝王去封禅过,他那点知识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青娥女见他说不出个什么来也就不难为他了,改问一旁年轻些的一位博士:“我从小没见过泰山,光想去看看。不知封禅历来选在那里呢?”
娘娘想到泰山去,这是给他们最大的支持,于是这位70岁的博士说:“据史载: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围两千里,其中蕴藏芝草玉石,长津甘泉及仙人室,又有地狱六处,曰鬼神之府。从西而上,可见下有洞天,周围三千里,乃鬼神受考责刑罚之处。传说泰山近天也通地,所以古来封禅都选在此地。”
他说到这里,那位80的老博士缓过气来了,又接着说:“在泰山筑坛以祭天,容易被上天所接受,在泰山一旁的梁父小山筑蝉以祭地,表示对地母更加亲近。凡蝉十二见方,坛则高三尺,阶三等。祭祀时皆用酱色的酒和煮熟的鱼,不能用三牲……”老博士终于说出点具体的东西来了。
大概是为了奖赏他,青娥女起身亲自给他上了茶。老博士激动得眼泪横流,哆嗦着接了茶,洒出了大半。
在一旁没有说话的秦始皇一直微笑听着,这时说话道:“你们说,封禅以什么季节为适当?”
众博士面面相觑了一会儿,最后80老博士说:“老朽不敏,尚未见到书上有记载。”
秦始皇说:“那就是说,什么季节都行了?”
博士们察言观色,知道秦始皇很想现在就去,就说:“是,是……”
秦始皇看看青娥女,说:“咱们自己决定好了,青娥女,你愿意什么时候走呢?”
青娥女说:“暮春三月,莺飞革长,那时节,鲁地的景色最好,我想泰山那儿也会是很好的,现在虽才交春,到了那里正好赶上,皇上的意思如何?”
秦始莹说:“朕正好想出去游历一番,现在动身最好!”随即又征求博士们的意见,他们能有什么意见?只要皇上高兴,他们巴不得立刻就走。
说是即刻动身,那只是说说,皇帝出巡地动天惊,还要好好地准备起来。秦始皇又把这事交给了李斯。他对李斯说:“这是朕第一次远行,需要注重天子的威仪,一切都要尽心制定之!”
李斯明白,这就是说,越铺张越好。
又过了月余,李斯上奏:一切封禅事宜都备办停当。秦始皇听完李斯的上奏后,批准出行上路。
这日,秦始皇穿黑色锦绣龙袍,用黑色的旌旗旄节,御用的辒辌车以六匹纯黑色的马拖拉,外加备用车六部,副车则为六六三十六部,以载随行近侍及大臣。
特命将军六人,率领郎中六百护卫皇帝。再有六千虎贲军保护车队,前后有上万人随队行动,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