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法则全书
6444800000019

第19章 感受心灵涤荡

在这现代的繁忙都市中,你是否已经飞得太高,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细腻,远离了最初的往事……其实,你可以留心观察发芽的小草,留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留心风筝如何在空中飘摇,留心清风如何在夜里拂过树梢,笑逐颜开看着厅前的花开花落,醉眼蒙胧欣赏天上的云卷云舒。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对心灵的涤荡,“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忍受孤独,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如蚌之含砂,在痛苦中孕育璀璨的明珠。

一、给心开一扇窗

问:对于一个只能呆在屋子里的人,哪种方法能够最容易地让他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答:给他开一扇窗。

有个囚徒,关在牢房多年,每天看着四面空空的墙壁,感到心灰意冷。他多想看看外面生机勃勃的世界啊,哪怕每天只看一眼也好。牢房里有扇窗,很高很小。于是,囚徒把惟一的一张床拖到窗下,把被褥叠高,然后凭借床和被褥踮脚往窗外看。可是看过之后,他更加绝望了——窗外除了高墙便是密如蛛丝的高压电网。没多久,这个囚徒便上吊自杀了。自杀前,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雪白的墙上留下了一句遗言:给我一扇窗。

这个囚徒的死带给人很大的震动,特别是囚徒留在墙上的那句带血的遗言,引起了监狱领导的高度重视,让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监狱领导逐级向政府部门申报,并恳请有关部门调拨资金重新对监狱的牢房进行科学改建。不久,政府下达批文,划拨了一笔庞大的改建基金。

说是改建,其实只是给每个牢房开几个宽大的窗户,让人从里面能看到外面的日出日落,听到附近的狗吠鸡鸣。简单的改建后,奇迹出现了。逃狱案越来越少,被减刑获得新生的囚徒越来越多,监狱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轻松。后来,有记者采访该监狱的监狱长,问到管理监狱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只回答了一句话:在每个囚徒心里开一扇希望的窗户。多么精辟的一句话呀!在这个世界上,要想改造一个人,最有效的拯救武器莫过于改造其心灵了。

一位心理学家说,改造人的心灵是最难的,心的创伤和扭曲必须靠心来挽救。在高深的围墙内,在漫长的岁月里,囚徒们渴望自由,渴望温暖。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发现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悲剧发生,真正地把囚徒改造好。相反,冷漠的人际关系、不良的环境感染、错误的教育方式和麻痹大意的管教办法,都是导致囚徒逃狱、自杀的原因。

人只有在失去自由的时候才能深深地体会到自由的可贵。走进高墙,你能感觉出囚徒们对高墙外生活的无限渴望。囚徒们对未来生活也有着美好的憧憬,对个人需要也有着强烈的渴望,如果他们的一些正当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就会从内心深处表现出种种误解、焦虑和失望。他们虽然曾经是一头“吃人”的凶猛禽兽,但从另外的意义上说,也是一只理应得到关爱、理解、教育和警惕的困兽。

困兽更渴望自由,他们可以通过心灵的教育与改造,尽早走出高墙,开始新的人生。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尽最大能力去改造好犯人,将他们重新扶上正路。这是一项改造心灵的工作。

二、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

问:把一只苦胆的胆汁滴进水中,苦味会越来越淡还是越来越浓?

答:胆汁入水,味则变淡。

有一天,城郊的寺庙里来了一位很富态的中年妇人。据她说,她最近老是失眠,无论面对多么鲜美的饭菜都没胃口,浑身乏力,懒得动,做什么事都没有激情,很想了却尘缘,遁入佛门……方丈是个懂得医术之人,他听那位妇人描述完后,便说:“不忙,待老衲先给施主把把脉如何?”妇人点头应允。切完脉,观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施主只是心中有太多的苦恼事,体有虚火,并无大碍”。停顿了一下,方丈又接着说:“只是施主心中藏着太多烦恼而已”。中年妇女一被点醒,心里暗叹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说明。方丈很随意地跟她聊着:“你家相公与施主感情如何”?妇人脸上有了笑容,说:“感情很好,耳鬓厮磨十几年从未红过脸”。方丈又问:“施主膝下有无子女”?妇人眼里闪出光彩,说:“一个小女,很聪明,也很懂事”。方丈又问:“家里的布匹生意不好吗”?妇人赶忙摇头说:“很好,家里的生活算得上是镇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铺开纸墨,边问边写,左边写着她的苦恼之事,右边写着她的快乐之事,然后把写满字的这张纸放到妇人面前,对妇人说:“这张纸就是治病的药方。你把苦恼之事看得太重了,忽视了身边的快乐”。说着,方丈让徒弟取来一盆水和一只猪苦胆,把胆汁滴入水盆中,浓绿色的胆汁在水中淡开,很快就不见了踪影。方丈说:“胆汁入水,味则变淡。人生何不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啊”。

当我们在为种种苦恼之事而感到失落甚至落泪时,其实快乐就在身边朝我们微笑。做一个快乐的人其实并不难,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很简单,只要记住三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的人生就不会太累。

三、别让太多的附属品隔断视线

问:同样一碗面,很饱时吃与饥寒交迫时吃感觉一样吗?

答:绝对不一样。

一天晚上,我读书到深夜,突然觉得饥饿难忍,便去厨房找东西吃。找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我不甘心,觉得偌大的厨房总该有点儿能够吃的东西,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次寻找。这时,饥饿感越来越强烈地统治了我。我想,只要能找到一点儿可以充饥的食品,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吞下去。

这次,我终于在最顶端的柜子里找到了一包快到保质期的方便面。闻一闻,似乎真的有些异味。不过我还是舍不得扔掉,因为这可能是我今夜唯一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了。

我打开火,开始煮面。我觉得只有调料包太单调了,就又放进了一些老抽、香醋、香油和胡椒粉,厨房里的空气顿时变得诱人起来。我还嫌不够,又切进了一些葱花和姜末儿。

这下子,锅里面黄的黄,绿的绿,白的白,色泽宜人。当初,我只是想要填饱肚子,可当这个愿望满足了之后,我的要求就开始水涨船高——这包方便面要符合健康标准,要有更可口的滋味,要有更丰富的内容,甚至还要拥有一种悦目的视觉效果。于是,简单的一包方便面就被我挖空心思地弄成了这么一碗营养丰富的“大餐”。也许是太诱人的缘故吧,对着这唯一能够填饱肚子的面我竟然不知该从何吃起才好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事物而扰乱了自己的视线和思维,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目的和愿望,或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了。

在这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机会很多,而诱惑同样也很多。最初我们还可以因为自己的初出茅庐而把控自己,知道自己是“饿”了、“渴”了,或是有其他的什么需求。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执著地为我们的需求而努力奋斗。可是看着种种的诱惑,我们的欲望不断升级,最终被其蒙蔽了双眼,迷失了心灵。它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飞”了起来,忘记了我们原来的方向。

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地要求着自己,在不断的要求中遗忘了最初的目的和愿望。当我们疲倦地走过无数个365天,我们才发现,留在身后的除了那份浮华与空虚,什么也没有。因为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了,而是跟着感觉走,完全成为了生活的奴隶。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然而太丰富的生活也意味着太多的干扰,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要因为诸多附属的因素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意图。虽然生活中有很多诱惑的东西,我们也会在生活中被磨掉当初的棱角,也许会变得更世俗,但只要在心中常常反复自己的目的所在,就可以在内心深处保持一分本真,保留一份自我,而不会让太多的附属品隔断自己的视线。

四、快乐之钥在你手中

问:当你手中有房门钥匙的时候,你会等着别人为你开门吗?

答:怎么会呢,有钥匙当然自己开了。

一天,一个叫约翰逊的学者来拜访朋友,他们在朋友家下面的一个小公园里散步。当他们坐在一个长凳上聊天时,一位清洁工扫着垃圾过来了,他把这个朋友脚下的一块香蕉皮扫掉了。朋友看了,很有礼貌地对那清洁工说了声“谢谢”,但那清洁工却冷口冷面,不发一言。当那个清洁工走了以后,约翰逊说:“这家伙态度真差,是不是?”朋友说:“他对每个人都这样。”约翰逊问:“那你为什么还对他这么客气呢?”朋友回答说:“为什么我要让他来影响我的行为、破坏我的心情呢?快乐的钥匙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的啊!”

其实,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任由这些人和事来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心中那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掌管了!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自己掌握快乐的钥匙,不仅不用奢求别人使自己快乐,而且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一位中年妇女抱怨道:“我的先生经常忙着工作不顾家,我过得很不快乐。”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太顽皮了,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儿子手中;一位职员说:“我的老板不赏识我,我越干越没信心了。”这把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她把钥匙随便给了媳妇;一位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说:“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难调教了,真把我气炸了!”这位老师的快乐之钥又掌握在学生那里了……

这些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们都做了相同的决定——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当我们的情绪因为别人而低落,心情因为别人而变坏时,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就只会抱怨或者是愤怒。我们把原因怪罪于别人,并且想证明这么一点:“我的心情很不好,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此事承担责任!”此时我们就把这一项重大的责任托付给周围的人——要求他们使自己快乐。我们似乎总是承认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心情,只能可怜地任人摆布。其实,这样的人也会使别人不愿意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圣经》里面说:“常常喜乐,凡事包容,凡事感恩。”其实这些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不要让你的情绪受外物或他人影响,保持快乐最重要。

如何才能自己掌握快乐的钥匙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做好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情与兴趣,不论是做一名小职员还是身为一位主管,快乐地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就能从工作中得到快乐。

与家人和睦相处。家是永远的避风港,不管你受了多大的委屈,不管你有了多大的成就,家人都能为你分担或与你分享,他们和你一起哭、一起笑。享受天伦之乐,也是快乐的一种。

结交几个知己朋友。有那么几个朋友能和你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并为着理想一起奋斗,能在任何时候听你倾诉,能把成功的喜悦与你分享,是何等幸事!把酒言欢,知己万盏难酬!

发展一下个人爱好。只会一心一意地工作还不行,那样的人生太单调。培养一些业余爱好,能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比如学学琴、跳跳舞、涂鸦、唱歌,都是很好的事情。

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增长自己的见识,多读书,多看报,多学习新的知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生活情趣与好奇心,才能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尽情打扮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让自己充满魅力。女为悦己者容,把自己打扮得漂亮点不仅使别人舒心,自己也会有个好心情;男士经常健身,让自己成为所爱的人坚实的依靠,能让自己保持一份自信心……

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快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五、有计划地准备

问:一辆车四个轮子,没有备胎,而且时刻有抛锚的可能,你敢上高速公路吗?

答:不会,除非谁想找麻烦。

一位喜欢炫耀的穷酸诗人乘船过江。当船划到江的三分之一处时,这位诗人突然诗性大发,面对滔滔江水吟起诗来,几首过后甚觉无趣,因为没有人能够欣赏他的诗。于是他问船夫:“船夫,你懂不懂得诗词之美啊?”

船夫摇摇头说:“我哪懂得诗呀!我只会划船!”穷酸诗人叹了一口气:“唉!连诗歌都不懂,你的人生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一了。”

船走到江中间的时候,穷酸诗人拿出一只笛子吹了起来,陶醉在自己的旋律之中。一曲完毕,穷酸诗人又问船夫:“船夫先生呀!你不懂得欣赏诗句,那你总该懂得欣赏丝竹之美吧!”船夫摇摇头说:“我哪懂得音乐啊?我一生只会划船!”穷酸诗人更加不屑地说:“不懂得欣赏音乐,你的人生又失去了三分之一了。”

突然间,天空中乌云密布下起大雨,江水暴涨,眼看就要把船给打翻了。船夫跑到船头准备跳下水,这时,他回头问穷酸诗人:“秀才先生,那你会不会游泳呢?”穷酸诗人说:“我这一生饱读诗书,欣赏音乐,哪有时间学习游泳呢?”船夫说:“那很抱歉,不懂诗书和音乐的我人生还有三分之一,而你的人生即将全部失去了。”说完,船夫就跳进了江里。

还有这么一则故事:

森林里的一个傍晚,野狼卧在草地上使劲地磨着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老兄,今天是周末,天气又这么好,大家都在休息娱乐,你也和我们一起玩吧!”野狼没有答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都已经回家了,老虎也已经睡觉去了,现在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现在磨牙并不是因为好玩,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用得上,可以保护自己了。”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意外的事情,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时候应该尽量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别以为现在的安逸就代表永远,人生的过程就如同在江河里行船,狂风暴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一辆车四个轮子,没有备胎,你敢上高速公路吗?

不要只会纸上谈兵,只会风花雪月,只会吟诗作乐,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要时时刻刻准备着,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这样,在人生大海上航行时,即使大浪袭来也不怕,因为你会游泳。

六、征服心底那座山峰

问:比赛登山,你输了。你会以山陡路远为借口狡辩吗?

答:嘿嘿,好像会哦。

父亲带儿子去爬山。车到山脚停下后,父亲指着山说:“上山有两条路可行,一条在东南方向,一条在西南方向。东南方向的路离山顶最近,但非常陡峭;西南方向的路离山顶虽远,但道路平缓。”父亲问儿子:“你选哪条路上山呢?”儿子想也不想,便指了指东南。父亲点点头,说:“这样吧,咱们父子俩来比试比试,我由西南上山,看谁能最先到达山顶。”儿子信心十足,头一仰,说:“爸,你一定输。”

父子俩话别,各自寻找上山的路口。东南山口就在离他们父子分手不远处,走了一百多米,儿子便找到了。他来到东南山口仰头一看,吓了一跳,惊叫起来:“妈呀,山咋这么陡呢?”雄心壮志瞬间就在他心底崩塌了。他在不远处的一家杂货铺买了根手杖,然后心里才稍稍安定些,开始沿着山路往山顶走。

山看上去很陡,但路却不是很难走,每走一步都有一个很宽的人造台阶,而且一路上都有人一样高的防护栏。你只要低头往前走,几乎感觉不到山很陡峭。但男孩不一样,他走一段就回头看一看,看着看着,山便陡峭起来,越往上爬他越感到害怕。他不得不小心翼翼,每走一步都必须拄着手杖扶着防护栏。最终,男孩还是到了山顶,不过,他父亲早就等候在那儿了。儿子并不服气,他要和父亲再比试比试。这次,他建议父亲由东南山口下,他自己由西南山口下,谁最早到达出发点才算谁赢。父亲不做声,只是点头同意了。

刚下山的时候,男孩感到很轻松,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可越走越觉得下山的路长。最终,他忍不住问同行的游客:“从这儿到山脚大路口有多远?”对方告诉他,大约是东南山道的四到五倍长。男孩一听,脚就变软了。

这次,他又比父亲晚到了很久,儿子仍不服气,狡辩起来:“爸,这两次比赛,都因我没来过,选错了方向。上山时我应该走西南那条道,那儿不陡,走起来快;下山时应该走东南山路,那儿路程短,不费时间。”父亲听罢,长长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我小时候,你爷爷带我爬山时,我爬输了也这么说,结果跟他较了一辈子劲始终没爬过他。孩子,你要知道,世上的山峰何止千万座,你不可能爬过每一个登山者。山的高度和谁先爬到山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心里必须有自己的一座山峰,有自己的一个高度。如果你能义无反顾毫不畏惧地征服你心底的那座山峰,不管你用了多长时间、选择了哪条路上山,你都是胜利者。”儿子听罢,对父亲肃然起敬。

是啊,所有的山峰和登山者,都不过是你人生之中的一个参照物。只有毫不畏惧地征服自己心底那座山峰,你才算得上真正的征服者。

七、给心灵播下种子

问:你觉得栽树的人最大的喜悦是什么?

答:播下的种子慢慢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一位智者收了众多门生,他在几年里把自己的学识和领悟一点点地传授给了他们。

在这些门生学业将成,毕业前夕,智者想留下他们中的一位跟在身边传承自己衣钵,便召开了一个大会。在会上,智者宣布,他将一视同仁,让所有门徒参加这次考核。考核的题目很简单,就是让他们每人花一年的时间做一次长途旅行,想传承他衣钵的人一年后再回到他身边汇报这次旅行的心得,接受他的考核。

从学多年,能承传智者的衣钵,在当时来说是每位学徒的理想。大家听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让智者甚感欣慰。门徒一一离开,智者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他们陆续归来。一年很快过去,结果却让智者大失所望,众多门徒竟没有一位回归门下。一气之下,智者决定关门闭学,打算后半生不再开堂授徒,并跑到好友白隐禅师那儿大吐苦水。

白隐禅师闻听,微微一笑,把智者带到一棵树下,问:“你还记得这棵树吗?”智者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地向树深深来了个三鞠躬,然后回答说:“我怎么能忘记呢,在我落难之时,全靠它替我遮阳蔽日、挡风拒雨,它已经长在我心底了。”

“对啊,在每位门徒心目中,你就是这样一棵树,他们都是在你身边栖息过的鸟。他们虽然没飞回来,但你已长到他们心里了。”

智者闻听,大悟。

不久,智者重新开堂设馆,广收天下门徒。

给予者永远是埋在收受者心底的一粒种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不会被掩埋,而是生根发芽,日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这棵树郁郁葱葱、根深叶茂时,那些过往的鸟儿累了的时候会停下来在上面栖息,为它带来莺歌燕语,为它带来勃勃生机。这,难道不是一种回报么?

有些“给予”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回报”的,它需要时间来检验。不用刻意去追求,不经意间,一抬头,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曾经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一棵树,上面有好多鸟儿在歌唱。懂得“给予”的人,他的一生将会抛开堵在前面的高墙,独自走进春意盎然的花园,寻找到那种特殊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心中的福田,不断地耕耘才能收获。它就在你我心中,而不必在大千世界里苦苦地求索。快乐是要与别人分享的糖果,给予的越多,获得的越多。你我的心中都有一座无线电台,把快乐的信息不断播放。赶快把频率调好,去接收别人传来的快乐之歌吧。种树人最大的乐趣在于:你所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并带来丰收。给予者最大的乐趣在于:你所付出的每一个善行都会得到回报并让你享受其中的喜悦。

八、美中不足是常态

问:这个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吗?

答:当然没有啦。

有一个樵夫在山上砍柴时捡到了一块很大很漂亮的玉,他非常喜欢。但是,让樵夫觉得可惜的是,这块玉上面有一些小瑕疵。樵夫想,如果能把这些小瑕疵去掉的话,这块玉就完美无瑕了,到时候就非常值钱了。于是,他把玉敲掉了一个小角,但是瑕疵仍在;再去掉一角,瑕疵依然有……最后,瑕疵是被去掉了,但玉也被敲得支离破碎了。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樵夫”,他们过分追求完美,而其代价往往就是将稍有瑕疵的“宝玉”也追求没了。人们往往因为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尽管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落空是必然的结局。“优点与缺点齐飞,长处共短处一色。”最完美的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却不等于就是最完美的。“白玉无瑕”是基本不可能的,“瑕不掩瑜”才是正常的心态。

记得回老家时,家里做一桌正式点的菜,总是很讲究。一定要有这么三样菜:韭菜,代表“永久”;面,代表“长寿”;鸡蛋,代表“圆满”……其实这是家里人的一种祝愿与心意,是人生的追求、美好的愿望、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体现。但我们必须明白,所谓“完美”,仅仅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生活中从未产生过,将来也不可能有。我们的古人早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可求全责备,“不必吹毛求疵”,“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等等,这一条条的名言隽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我们可以发现,有时我们越要求“完美”失误越多,常常因此而失去机遇,导致失败。比如我们经常有几年举办一次的高中同学或者大学同学聚会,如果要求计划中的全班同学在某一时刻全到场,常常会“不齐不聚”,拖延又拖延,最后致使聚会“泡汤”,但如果把“求全”降一格,改为“求多”,即超过半数就聚,则肯定能办成。毕竟,个人的发展空间不一样,有的远在海南岛,有的跑到黑龙江,哪能在同一时间每个人都来呢?

我们经常说“三七开”,这句话有很深的哲理,蕴含着科学的理论观点。其科学之处,就是对一切事物都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态度,分清主流和支流。讲成绩时不掩盖缺失,讲问题时不抹杀成绩。世上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凡事只要利大于弊,成功大于失误,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如果说成“完美无缺”、“百分百正确”,那肯定是说过了头。相比之下,“三七开”更接近于真理。

总之,“完美无瑕”是我们不可能做到的,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人物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缺失,“十全十美”不可能,“美中不足”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