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皇宫里的女性
6443400000007

第7章 被顺治皇帝所废寂寥一生的静妃

清世祖顺治帝废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孝庄皇太后的侄女。经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的安排,她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八月被册立,成为顺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但仅时隔两年,顺治皇帝便力排众议坚决地将她废掉,降为静妃,在无尽的寂寞中终结一生。

一步登天母仪天下

顺治八年,此时这位皇帝已经十四岁,按宫廷规矩,已到了册立皇后的时候。顺治未成年就继承皇位,他的婚礼应该叫做“大婚”,是世间最为隆重的婚礼。而皇后的人选也是至关重要,所选的秀女不像其他秀女一样要经历答应、贵人、常在、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一级一级的升迁,而是进宫以后就是执掌六宫的中宫皇后,说一步登天毫不为过。皇后不仅是皇帝的正妻,而且是一国之母,应当母仪天下。历代皇后都不是一般的人物,她们代表了一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努尔哈赤的十六位妻子分别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她们的婚姻,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努尔哈赤联合各个部落的需要。皇太极的五宫后妃,无一例外的来自蒙古族。与蒙古,特别是与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的联姻,对于巩固立足未稳的大清朝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于是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早已为顺治选好了一位来自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少女。这位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将她册立为皇后,既可以“亲上加亲”,巩固家族势力;又方便孝庄皇太后利用同姓的皇后掌握内廷的权势。况且博尔济吉特氏还是蒙古王公的女儿,册立为皇后,既是对努尔哈赤、皇太极制定的满蒙联姻政策的继承,又可以起到巩固两民族的关系,巩固北部边疆稳定的作用。顺治八年二月,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这位未来皇后的父亲就把女儿送到了京城,等待举行册立典礼,可是顺治并不喜欢这位蒙古姑娘,所以借故一直拖延,吴克善父女只好等待。等到了秋天,册立皇后的事还是没有动静,吴克善已经不耐烦了,四处活动托诸亲王禀明太后。孝庄太后觉得再拖下去实在不妥,便下旨令顺治册立皇后并举行成婚大典,此时刚刚亲政年仅十四岁的顺治只好从命。

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次册后典礼,所以搞得格外隆重。那天,皇帝派出的满、汉大学士尚书各二员,引导龙旌凤辇,在宫娥内监侍卫执事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来到行馆迎接皇后入宫。到了乾清宫,顺治登上御座,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由宫女搀扶着,身着黄色锦服,上披五彩霞帔,满身金凤缠绕,珠翠盈头,珠光宝气,徐徐步行上殿,面北而立。由礼部尚书捧读玉册,鸿胪寺正卿(执掌朝祭礼仪)赞礼,引导皇后跪服听命。读完玉册,鸿胪寺正卿又引皇后起立,文华殿大学士捧上皇后玉玺,武英殿大学士捧上皇后玺绶,由坤宁宫总监跪接,转受给一名宫眷,让她佩在皇后身上。皇后再向皇帝跪服口称:“臣妾博尔济吉特氏叩谢圣恩。”谢完,皇帝退朝,皇后坐上龙廷,群臣依次入贺拜见皇后。然后,皇后再入宫,在笙箫管笛的礼乐陪奏声中,与皇帝行合卺礼。成婚典礼到此结束。顺治又颁诏诏告天下,从此朝廷正宫娘娘已定。

一朝被废打入冷宫

博尔济吉特氏是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为顺治选定的皇后,可是却不是顺治中意的人选。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去世,次年二月,顺治亲政伊始,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没收他的家产,罢去他的封爵,把他的牌位清除出太庙,同时诛杀他的党羽。此时,皇后虽然已经确定,但是顺治完全可以借铲除多尔衮势力之际,改换皇后。可是顺治刚刚即位不久,为了取悦于孝庄太后,就同意了立吴克善的女儿为皇后。这样一来,顺治虽然从一开始就对皇后不满,但是又投鼠忌器,碍着母亲的面子不敢遽行废后。

俗话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折骨头连着筋。”顺治与皇后的结合便是亲上加亲的姑舅姻亲,而顺治皇帝本人又是满蒙民族的混血儿,理应与皇后和睦融洽。况且,新皇后仪容出众,足称佳丽,亦极巧慧,称之“母仪天下”也够资格。可是,顺治皇帝无论在思想、感情、兴趣、嗜好等等方面,都与皇后格格不入。据福临说,皇后生性嫉妒,而且喜欢奢靡浪费,更坏的是“处心弗端”,见到宫中年轻漂亮的女子就设法将她处死而后快。例如清初宫中设置教坊司,专门负责宫内的礼乐事务。教坊司有近一半的女子为女乐,平时“衣绿缎单长袍,红缎月牙夹背心,用寸金花样金发箍,青帕手”,娇艳异常。女乐自然选择年纪小而且容貌俏丽者,她们又穿红着绿,这使蒙古皇后难以忍受,她下令裁掉女乐,一律改用太监吹管奏弦,这样才心安理得。然而她本人对于服饰却极为讲究,所有的衣服,都要求用珠宝等装饰。进膳食的时候,如果见到有一样器皿不是用金子装饰的,就会很不高兴。这个说法有夸大其词之处,如用太监鼓乐,却反映了顺治帝福临对皇后的不满。最让顺治难以忍受的是,皇后对他的举动常常加以防范,对于顺治与其他后妃的接触,就会产生出很多醋意,甚至在言语之间,还同顺治相抵撞。顺治一怒之下,干脆与皇后分地别居,根本就不与她见面。皇后身体健壮,可是一直都没有子嗣,可见顺治早就将她冷落在一旁。

过了两年,顺治忽然宣布要废掉她。顺治先是命令大学士冯铨将前代废除帝后的故事如实陈奏,以找出废除合理的依据出来。消息传开,举国哗然,议论四起。在大臣看来,特别是汉族大臣看来,皇帝的一切举动事关国体,休妻废后更是不可思议之举。冯铨等人立即上疏请求皇帝慎重考虑,“皇上为开国之君,举止作为当为后代之典范,不可以小事轻提废后之举”。冯铨请问皇后有何罪过,劳烦皇上要欲废之而后快,顺治说“皇后无能”,诸臣以为以“无能”而废后,理由实在不足,于是坚请罢议。然而,这位年轻的皇帝显示了他的执拗和决心,他严惩了一部分上疏反对废后的大臣,并且指出:“皇后系朕幼冲时,亲上加亲,由睿亲王(多尔衮)订婚,故自从册立一开始,便与朕意不合,何况皇后无能,朕已经奏明太后,将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大臣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早已经和太后商议妥当,皇后已经被打入冷宫,要求大臣们商议只是补办一个符合朝仪的手续而已,或者说是通知大家的一个方式。此事后经王大臣会议裁定,认为皇上废后是圣明之举,遵旨下礼部执行。就这样,博尔济吉特氏皇后被废,降为静妃,也被永久地打进了冷宫。

对于顺治的废后举动,处在幕后的孝庄太后当然不会毫不知情,实际上她开始是反对废后的,因为这关系到清朝既定的满蒙联姻政策和自己母族在后宫中地位的稳定。但是,她也心疼自己的儿子,孝庄见到顺治在婚后的短短两年时间,因为皇后的事情终日闷闷不乐,忧郁成疾,身体日益衰弱,容颜憔悴,如果自己再一意坚持,可能会葬送了儿子的性命,只好谕令顺治“裁酌”,实际上默许了他废后。顺治的废后举动都是在孝庄的默许下进行的,没有了母后的阻拦,那些好发议论、沽名钓誉的汉族大臣们,当然不可能让皇帝回心转意。

被废去皇后称号降为静妃的博尔济吉特氏的境况可想而知,别的不说,反正正史当中不再有她的记载,其久居冷宫的生活我们也无从得知。静妃何时去世,史书上更是没有记载,可能被废以后不久就去世了,可能在顺治死后还活了许多年,可能……但是这些都是猜想,不过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孝陵大墓里没有静妃的陵墓。在孝东陵里,除了孝惠章皇后之外,还有28位顺治的妃嫔,由于清初后妃制度还不完善,除了妃,较低等的妃嫔被称呼成福晋和格格,这28个宝顶分别埋葬着7位妃、4位福晋和17位格格,7位妃为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宁悫妃、恪妃、贞妃、悼妃;4位福晋为笔什赫额捏福晋、唐福晋、牛福晋、塞母肯额捏福晋;17位格格是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塞宝格格、迈及尼格格、厄音珠格格、额伦珠格格、梅格格、兰格格、明珠格格、卢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几格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朱乃格格。——历数之后不禁要问:静妃呢?静妃成为了东陵的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