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皇宫里的女性
6443400000012

第12章 尽享生前身后荣的孝端文皇后

哲哲(1599~1649),清太宗皇太极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父为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公元1636年被册封为皇后,谥号“孝端文皇后”。哲哲是后金改国号为清的第一个皇后。她恪守妇道,善良温顺,在清初继承皇位的斗争中她支持了庄妃,为福临的继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哲哲后来和顺治帝一起进关,被尊为皇太后而善终。

大清国的首位皇后

清入关以前,后宫之制尚不中规中矩。史书曾毫不隐讳地说,太祖草创之初,后宫没有位号,只遵循当时女真的国俗一律称作福晋,这是对当时后宫典制不完备情形的真实写照。

“福晋”为满语,含夫人之意。当时根据后妃们出身地位的不同,分为大福晋和小福晋。大福晋又称嫡福晋、正福晋,相当于后来的皇后品级,努尔哈赤后期称大妃;小福晋中有侧福晋和庶福晋的差别,侧与正对应,庶与嫡对应,地位均逊于大福晋。其中侧福晋地位稍高,相当于后来的妃品级,所以又称作侧妃。而庶福晋地位卑微,又称庶妃,相当于后来的答应、常在。从清初档案中可以看出庶妃中也是有等级差别的,像嘉穆瑚觉罗氏等一时受宠为太祖生下子女者,其地位一定高于阿济根、德因泽之流,因为后者连与汗同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清初后妃的来源不是如清入关后那样,经层层筛选秀女而来,其途径要么是遣使求聘双方自愿结亲,要么就是被当作战利品掠入后宫。终努尔哈赤一世,其后妃均未举行过册封典礼,孟古姐姐的孝慈武(高)皇后名号是其母以子贵在皇太极称帝后追封的。余者的名号也都是后世加封的,如元妃、继妃等。

天聪年间,称汗的皇太极仍遵照前朝的传统,只是有了中宫大福晋、东宫侧福晋、西宫侧福晋之分。到了其建国大清,改年号祟德,称宽温仁圣皇帝时,才开始正式举行册封后妃之礼。其中,国主大福晋相当于皇后品级,东、西宫大福晋相当于皇贵妃品级,次东、西宫侧福晋相当于贵妃品级,赐居台上五宫。同时因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五宫后妃地位最尊者全部是蒙古族女子,蒙古女子母仪天下自此始。史书评价说五宫并建,位号已明,后妃们的等级从此渐渐区分开来。但清代后妃制度的真正完备则是在清入关以后的康熙时期,这在后面会有详细叙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皇太极的中宫大福晋哲哲是名副其实的大清国首位皇后。

哲哲是皇太极的结发妻子。这门婚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定的。本来,科尔沁蒙古和努尔哈赤的关系并不好。后来,为了和明朝斗争,双方联系在了一起,关系越来越好。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科尔沁蒙古王公当福晋,科尔沁蒙古王公又把自己的女儿送给皇太极做后妃。通过这种政治联姻,巩固、加强了满蒙联盟。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四月,哲哲出嫁那天,努尔哈赤命皇太极亲自出迎。皇太极一直迎到辉发扈尔奇山城,大宴亲朋,举行了婚礼。哲哲美丽动人,端庄大方,性情温柔,待人和善,婚后与皇太极生活得十分甜蜜。当时皇太极常年东征西战,很少在家,哲哲虽感寂寞,却能体谅,给皇太极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慰。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经过激烈的争夺,皇太极于当年九月继承了汗位,哲哲被封为中宫大福晋。此后,哲哲的母亲科尔沁大妃便常来盛京城看望女儿。每次这位岳母来,皇太极都要亲自迎送,并赏赐给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后金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盛京皇宫大政殿里举行隆重的登基典礼,皇太极从这一天起改称皇帝,国号改为清。皇太极登基之后,自然要加封后宫了。盛京的后宫,包括清宁宫、关雎宫、永福宫、麟趾宫和衍庆宫,均为后妃居住之处。皇太极有后妃15人,哲哲被封为清宁宫皇后;她的大侄女海兰珠被封为宸妃,居于关雎宫;小侄女布木布泰是海兰珠的妹妹,封为庄妃,居于永福宫;其他两宫来自蒙古阿霸垓部,一个为麟趾宫贵妃,一个为衍庆宫淑妃。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这次隆重的册封后妃大典,开始于盛京皇宫的崇政殿。册封伊始,群臣毕集。皇帝升座降旨,册封礼正式启动。礼官们抬着金册金印及仪仗来到清宁宫前,哲哲率所有后妃接旨,赞礼官宣读满汉蒙三体文字的册文,诸如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曰,天地受命,一代帝王一定匹配贤后,蒙天佑得遇福晋,特赐尔金册金印,位出诸福晋之上,命为清宁宫国主大福晋等等。然后,将象征至高权力与地位的金册金印授予哲哲,哲哲跪受。此时皇帝所赐的金座椅等仪仗已摆设妥当,哲哲入座以示成为正式的一国之母。册封礼毕,礼官回祟政殿复旨。然后,册封其他四宫妃子的仪式开始,礼毕。已成为皇后的哲哲率所有后妃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亲王之妻)、多罗福晋(郡王之妻)等出清宁宫,至崇政殿向皇帝叩头谢恩。最后,时年37岁的哲哲端坐在清宁宫前专为她搭起的黄幄内,接受后宫妃嫔以及公主、诸福晋命妇的朝贺。诸亲王、郡王、蒙古固伦额驸及汉官大臣则上表章以示庆贺,大清国的首位皇后诞生了。

以长者风范主持后宫

孝端文皇后既然处于中宫正位,当然应当主持后宫的事务。据史书记载,孝端文皇后仁淑端庄,能识大体,顾全大局。当时皇太极极力提高皇权,建立一整套仿照明朝宫廷礼仪的制度,孝端文皇后能够积极帮助他做好后宫内部的事务。孝端文皇后能在后宫当中很好地推行自己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地位最尊的中宫皇后,当时后妃大多来自孝端文皇后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孝端文是庄妃等人的姑姑,当然受到她们的尊重和拥护。孝端文皇后在后宫虽然一言九鼎,但是她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从来不干预政事,当时约束母族的制度并不完备,这一点十分重要。皇太极有时同孝端文皇后论及赏罚的事情,孝端文总是洗耳恭听,遇事笑而不论,皇太极问她有什么意见没有,她总是说:“妾是妇人,不敢谈论国家大事!”皇太极逼着她说,她也只是笑笑,不回答。孝端文因此颇能得到皇太极的尊重。孝端文皇后贵为皇后,但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并不想过分特殊,她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孝端文皇后治理后宫,讲求公平和谐,能够诚心待人,宽厚仁慈,皇太极虽然后妃人数很多,但是没有听说过哪位后妃因为争宠而闹出问题,后院安静,皇太极自然后顾无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大事之中。

爱屋及乌,皇太极对孝端文皇后的宠爱和尊重,当然也不会亏待她的母族。天聪年间(皇太极第一个年号,1627~1636年),皇后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屡次来朝,皇太极都是亲自前去迎接,赏赉非常丰厚。崇德二年(皇太极第二个年号,1636~1643年),科尔沁大妃来朝,皇太极亲自迎接,盛宴款待,不久,皇太极又追封(死后加封爵位、官职称追封)皇后的父亲莽古思为和硕福亲王,并在他墓前立碑;封皇后母亲大妃为和硕福晋,命大学士范文程等人行册封礼。皇后一门,荣耀无比。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崩于哲哲所居的清宁宫,45岁的哲哲成了未亡人。顺治帝福临即位后,尊封哲哲为皇太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哲哲薨逝于北京紫禁城内的寝宫中,享年51岁。其丧礼按国丧规格操办,并于翌年与皇太极合葬在盛京昭陵。此后,哲哲即以“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的谥号升祔太庙,受到后世子孙的供奉与祭祀。

孝端文皇后哲哲一生无子,育有三女,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二女、皇三女和皇八女。因为哲哲的国母身份,其3个女儿均被封为固伦公主。“固伦”在满语中是国家的意思,身份最为高贵。哲哲的长女玛喀塔于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10岁下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16岁丧夫。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再嫁给额哲之弟阿布奈,生有两子,一名布尔尼,一名罗卜藏。康熙二年(公元1652年)薨,时年39岁,封号为固伦温庄长公主。哲哲次女生于天聪二年(公元1627年),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下嫁奇他特,后封多罗郡王。1998~2000年在沈阳故宫上演的“皇家礼仪大游行之皇格格下嫁”即是以她为创作原型。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76年)薨,时年59岁,封号为固伦端静长公主。哲哲的小女儿生于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嫁土谢图亲王巴达礼长子巴雅思护朗。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82年)薨,时年也是59岁,封号为固伦端贞长公主。从时间上看,哲哲生前都看到了女儿的归宿,所嫁之人都是当时蒙古地位最高的亲王、郡王,相信她是首肯的。

关于孝端文皇后哲哲,史书上没有什么特殊的记载,但其以皇后之尊,主后宫之事并无过失。特别是其与孝庄文皇后为姑侄关系,在拥立福临即位之时,她肯定是要同庄妃站在一起的。因此,仅凭这一点哲哲就不失为一代贤后。但由于当时后宫之中宸妃海兰珠备受恩宠,孝庄文皇后又才能过人,她的这两个侄女太过抢眼了,所以,作为姑姑的哲哲被显得黯淡无光也是没有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