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乳喂养有哪些益处?
(1)母乳营养丰富。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孩子对钙的吸收。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脂肪酸、乳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磷脂中所含的卵磷脂和鞘磷脂较多,在初乳中微量元素锌较高,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为预防佝偻病打下了物质基础。
(2)母乳有助于营养吸收。母乳中的脂肪球小,且含有多种消化酶,小儿在吸吮过程中,舌咽分泌的一种舌脂酶,有利于对脂肪的消化。另外,母乳的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母乳中含有免疫物质。母乳中含有各种免疫球蛋白,如IgA、IgG、IgM、IgE等。这些物质会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初乳,其中含有多种抗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这是在牛乳中所缺少的。
(4)母乳是婴儿的天然生理食品。从蛋白分子结构看,母乳喂养婴儿,不易引起过敏反应。而在牛奶中,含有人体所不适应的异性蛋白,这种物质可以通过肠道黏膜被人体吸收,引起过敏。因此,有的婴儿哺牛奶以后,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肠道少量出血、婴儿湿疹等现象。
(5)母乳方便卫生。母乳中几乎没有细菌,直接喂哺不易污染,温度合适,吸吮速度及食量可随小儿需要增减,既方便又经济。
(6)母乳喂哺可增进感情。母亲哺喂婴儿时对婴儿的照顾、抚摸、拥抱、对视、逗引以及母亲胸部、乳房、手臂等身体的接触,都是对婴儿的良好刺激,这样婴儿会感到心情愉快,有利于婴儿身心健康,对婴儿的成长有好处。
(7)母乳喂哺有助于泌乳量的增加。婴儿的吸吮同时也会使母亲泌乳量大增,对母亲的子宫收缩、产后恢复也是极有好处的。
2.初乳有什么特点?
产妇最初分泌的乳汁叫初乳,虽然不多但浓度很高,颜色类似黄油。与成熟乳比较,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钠和锌,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酶类、抗氧化剂等。相对而言,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维生素较少。初乳中一些物质可以覆盖在婴儿未成熟的肠道表面,阻止细菌、病毒的附着。初乳还有促脂类排泄作用,减少黄疸的发生。所以初乳被人们称为第一次免疫,一定要抓住给孩子初乳喂养的机会。
此外,早产乳也具有最适合喂养自己早产儿的特点。如早产乳乳糖较少,蛋白质、乳铁蛋白较多,最适合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请不要忽视这点。
3.母乳喂养应注意哪些事项?
(1)掌握婴儿需要的乳量。就身体而言,母亲是完全能够喂养自己的婴儿的,乳房的大小和可产生的乳量无关。乳量取决于婴儿的摄食量,婴儿摄食的乳量越多,母亲乳房产生的乳量也越多。
新生儿需要的乳量为:每450克体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一个3千克的婴儿每日需乳400~625毫升。母亲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时后产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产奶720~950毫升是足够的。
(2)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在分娩前就应该决定是否采用母乳喂养婴儿,这样就可为母乳喂养做准备和计划。如果乳头凹陷或扁平,婴儿就不能吸住乳头,可以穿着胸罩使乳头稍为凸起。
如果孕妇在医院分娩,入院时就应告诉看护人员,自己打算用母乳喂养婴儿,要求医护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
(3)正确进行初乳喂养。初乳一种稀薄的、黄色的液体,由水、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
当婴儿出生后头几天母亲还没有乳汁分泌之前,初乳可满足婴儿所有的营养需要。
头几天应规则地把婴儿抱在胸部前,一是喂哺初乳,二是使婴儿习惯伏在胸上。如果在一间设有“母婴房”(即把婴儿交给母亲照看)的医院里,并且医务人员鼓励用母乳喂养婴儿,这样就更好了。每当婴儿啼哭时,可把他抱起靠近乳房,开始时每侧乳房仅吸几分钟,这样乳头不会酸痛。
如果婴儿是放在医院婴儿室的,应该请医务人员把婴儿抱来喂养,不要用奶粉喂养,一定要喂婴儿初乳。
(4)做好排乳反射准备。婴儿吸吮乳房时,母亲的脑垂体腺受刺激而激发“排乳反射”,母亲能够感到这种反射。事实上,每当母亲看见婴儿或听到婴儿声音的时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从乳头射出,为喂奶做好准备。
(5)掌握婴儿觅乳反射。母亲头几次抱着婴儿靠近乳房的时候,应该帮助婴儿寻找乳头。用双手怀抱婴儿,并在靠近乳房处轻轻抚摩他的脸颊。这样做会诱发婴儿的“觅食反射”。婴儿将会立刻转向乳头,张开口准备觅食。此时如把乳头放入婴儿嘴里,婴儿便会用双唇含住乳晕并安静地吸吮。许多婴儿都先用嘴唇舐乳头,然后再把乳头含入口中。有时,这种舐乳头的动作是一种刺激,往往有助于挤出一些初乳。
母亲不要用手指扶持婴儿的双颊,把他的头引向乳头。婴儿会因双颊被触摸受到不一致的引导而弄得晕头转向,并拼命地把头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去寻找乳头,不利于婴儿喂哺。
(6)正确抱持婴儿哺乳。每次把婴儿放到乳房上时,应力图将乳头正确地放入他的口内,这样做有如下好处:第一,只有婴儿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口内,才能顺利地从乳房吸吮出乳汁。婴儿以吸和啜两种活动方式从乳晕周围形成一个密封环,当吸食时,婴儿的舌将乳头推向口腔顶部(上腭),乳汁是在有节奏地一吸一挤的情况下被吸出来。只有当婴儿对乳晕后方的输乳管施加压力,乳汁才能顺利地流出来。第二,如果乳头能正确地放入婴儿的口腔内,那么,乳头酸痛或皲裂就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婴儿有很强的吸吮能力,如果他没有含着乳晕而只有乳头在婴儿的口内,他能有效地切断输乳管的通道,这时就几乎没有乳汁流出了。这样乳头就变得酸痛异常,结果乳汁的供应就由于乳汁没有被吸出而减少。婴儿将会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并由于饥饿而哭闹。
(7)做好母婴哺乳配合。一旦婴儿在高兴地吸乳时,母亲就应安静下来看着他。如果他的眼睛张开,母亲应和他相对而视。当婴儿吸乳时,母亲应对他微笑和轻轻地细语闲谈,这样,他就会把看到母亲的脸、听到母亲的声音和闻到母亲皮肤的气味联系起来,而欢欢喜喜地吃奶。
(8)两侧乳房轮流哺乳。婴儿吸啜在最初5分钟内是最强烈的,此时,他已吸食了80%。一般地说,每一侧乳房哺乳时间的长短视婴儿的吸啜的兴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过10分钟。大概到达上述时间,乳房已被吸空,虽然有的婴儿可能还对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会发现,婴儿对继续吃乳已不感兴趣,他也许开始玩弄你的乳房,将乳头在口内一会儿含入、一会儿吐出;他也许转过脸去,也许入睡。当婴儿显露出在一侧乳房已吃饱时,应把他轻轻地从乳头移开,把他放在另一侧乳房上,如果他吸啜两侧乳房之后睡着的话,他可能已经吃饱了。
母亲要想知道婴儿的睡着是否由于吃饱的缘故,只要看他是否在约10分钟后醒来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样地,如果婴儿看来只从一侧乳房中吸食已能满足他的需要量的话,那么,下次喂奶时,一开始应换用另一侧乳房哺乳。
(9)哺乳不可拉动乳房。切勿将吸食中的婴儿从乳房拉扯开——这样做只会弄伤乳头。为了把吃奶中的婴儿移开,可稳定地轻压他的颏部使他松开口。另一办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晕和婴儿颊部之间,将小手指放入婴儿的口角内。上述这两种方法都会使他的口张开,并且使乳房容易滑脱,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头弄出来。在头几天里,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为乳头需要变硬以利哺乳。
(10)母乳喂养姿势。母亲可以按自己选择的姿势哺喂婴儿,只要他能够含住乳头和自己觉得舒服、轻松自如就是,可以实践各种方法并采用感觉最自然的一种。在一天以内要改换各种授乳姿势——这样做将会保证婴儿不会仅向乳晕的一个部位施加压力,并且尽量减少输乳管受阻塞的危险。如果坐着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必要时,用软垫或枕头支持双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别是在头几周的晚上,母亲应采取侧睡姿势,如希望更舒服,则可垫上枕头,轻轻地怀抱婴儿的头和身体紧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婴儿放在枕头上,使他的位置高一点以便吸吮乳头,但是较大的婴儿应该躺在床上并靠在母亲身边,保证母亲臀部下侧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紧,因为这样会使奶流减慢。另一种办法就是在母亲手臂下垫个枕头,把婴儿放在枕头上,让他的双腿放在母亲后方,婴儿面向母亲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头部。
开始时,母亲所选择的哺乳姿势可能受到分娩影响,例如,若做过会阴切开术的话,就会觉得坐起来非常不舒服,因此,侧卧哺乳更为适合。同样的,如果做过剖腹产手术,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适宜让婴儿躺在上面,因此要把婴儿的脚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哺乳。
(11)掌握母乳喂养次数。婴儿因为身体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比奶粉喂养的婴儿喂食次数更多,这是由于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新生儿每2小时需要喂奶一次,一天喂的次数多达8~10次。婴儿长大至1个月左右,通常每3小时进食一次;约2~3个月左右,则每4小时喂食一次。
大多数3个月大的婴儿在晚上喂食后都睡一整夜,但不应考虑放弃晚间哺乳,除非婴儿一直睡觉不醒。
(12)夜间哺乳。要满足婴儿对食物的要求,就应增加哺乳时间,每次最少哺乳要用30分钟,这样,24小时就花去了3~5个小时。由于夜间哺乳比其他事情更为重要,因此,母亲往往为照料婴儿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紧张,一天睡不上几个小时,母亲的睡眠方式在很长时期内会被破坏。所以,母亲应在白天和晚间争取充分的休息,作为丈夫应该协助妻子,并且帮助妻子做一些家务事。如果婴儿睡在另一间房里,夜间哺乳后,可把婴儿抱回睡房和换尿布。
(13)适当减少夜间喂食。婴儿在体重达到4500克的时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个小时以上,不会因饥饿而醒来。如婴儿的体重一旦达到上述标准,就可尝试把两次授乳之间的时间延长,以便能获得6小时安静的睡眠,并能顺利地停止凌晨给婴儿喂乳。婴儿有他自己的吃奶规律,但一般地说,巧妙地省去最后一次喂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规定的时间睡觉。但是要灵活处理,也许婴儿不想停止凌晨的哺乳,无论怎么样力图改变哺乳程序,他还是醒来就饿了,那就只有依着他来了。
4.怎样增加乳汁维生素?
母亲一时营养供给不足,不会影响乳汁成分。但是如果母亲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可影响到乳汁营养素的含量,尤其是维生素B6、B12、A,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及营养不良现象。
为此,在怀孕期间,如果母亲没有充分地服用综合维生素,新生儿的维生素贮存或许会少,为了防止维生素不足,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应及早给新生儿加维生素。另外,未成熟儿由于身体小,贮存的维生素少,也要尽早补充维生素。可以从生后15天起每天加0.25毫升的综合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引起婴儿骨质发育不良。如果照射紫外线,人体的皮肤就能产生维生素D。可是,新生儿在生后1个月里,一般是不宜晒太阳的,所以从生后3周开始,要每天给婴儿加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特别是未成熟儿,体重在2000克时,体内维生素D的贮存很少,更需要从生后2周开始加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症状是身体各处出血,当触摸一下脚部时,婴儿常常由于疼得厉害而大哭起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如果母亲不是完全不吃水果和蔬菜,就不会得这种病。在用鲜牛奶和奶粉喂新生儿时,由于调配时加开水,就使部分维生素C受到破坏。为此,从生后2~3周开始,每天要给人工喂养的婴儿补充维生素C25毫克(或者加橘子汁50毫升)。
维生素A不足时,眼的角膜会发干,严重时会导致失明。维生素A耐热,即使牛奶进行消毒后也能剩下大量的维生素A,母乳中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每100毫升乳汁中有200~500国际单位),所以不补充也可以。为了预防起见,每天可加维生素A500~2000国际单位。
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脚气病,牛奶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母乳中多(每100克牛奶中含0.04毫克,而100克母乳中则含0.02毫克)。新生儿每天需要0.5毫克的维生素B1.如果母亲不喜欢吃面粉、面条、面包等,而只吃精白大米,又不吃较多的副食品,母乳中的维生素B1就会缺少,使新生儿患上脚气病。由于不清楚母亲的食物中所含维生素的量,为了预防,每天可加0.5毫克左右的维生素B1.
为了预防各种维生素的不足,需要注意上述各方面。若担心肝油对婴幼儿的刺激太大,或担心果汁也易引腹泻,可喂综合维生素。市售的综合维生素,除含有A、D、C1外,还混有其他各种新生儿每天所需的维生素,从预防的意义上说可以让新生儿食用。只是维生素D和维生素A的服用量若超过了需要量反倒有害,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加综合性维生素。当新生儿长大时就可以常晒太阳,能喝果汁后也就不必食用综合维生素了。
现在的特制奶粉含有各种维生素。一天食用100克奶粉就可以满足新生儿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但这个时期的新生儿还吃不了100克奶粉,所以还是加一点综合维生素好。
5.婴儿腹泻,喂养时应注意什么?
婴儿腹泻以夏、秋多见,其发病原因除肠胃道受细菌感染外,主要是由喂养不当、天气太热,或突然受凉引起。如果未按时添加辅食或喂养不定时,一旦食物变化较多,小儿肠道不能适应,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对婴儿腹泻,除要注意衣着、用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患腹泻时,要根据腹泻、呕吐、食欲和消化情况来确定饮食治疗方案。如病情较重,每日腹泻超过10次,并伴有呕吐现象,应暂时停喂牛奶,即禁食6~8小时,最长不超过12小时。禁食时可用胡萝卜汤或焦米汤代替,间隔时间和每次用量均与喂牛奶时相同。这些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肠道的负担。腹泻情况如有好转,逐渐改用米汤、冲淡的脱脂牛奶、稀释的牛奶,最后恢复原来的饮食。如婴儿腹泻情况并不严重,每日腹泻在10次以下,比正常多2~3次,无呕吐,此时可暂用1~2日米汤,以后用冲淡牛奶或以牛奶和水各掺半的浓度,或制成2份牛奶1份水的浓度,使肠道逐步适应。当大便恢复正常后即可改用原有的牛奶浓度。如婴儿偶然出现腹泻,而且病情也轻,则只需用冲淡牛奶喂1~2天即可,以后恢复正常牛奶饮食。冲淡牛奶时最好用米汤,因为米汤没有发酵作用,减少酸对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腹泻的治愈。
腹泻时期,无论病情轻重,辅助食品应全部停止添加,至痊愈后再逐步恢复。
6.婴儿吐奶是怎么回事?
掌握好喂奶的时间间隔,如喂奶过于频繁,上一餐吃进的乳汁还有部分存留在胃里,这必然影响下一餐的进奶量,或者引起胃部饱胀,以致吐奶。
7.低体重儿怎样进行母乳喂养?
凡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统称为低体重儿,也包括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及满37周的足月儿。早产儿自34周起就有吸吮和吞咽能力,但体重不足1800克的早产儿吸吮力差,常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体重不足1500克的早产儿叫作极低体重儿,完全没有吸吮能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正是早产儿所需要的,因此应首选母乳喂养。对低体重儿,母亲应挤奶,每天至少挤8次,每次都应尽量挤净(如果每天只挤1~2次,奶量会很快减少),将挤出的奶用杯和小勺或滴管哺喂小儿。出生第1天的低体重儿喂奶量为每千克体重60毫升,将总量分成8次,每3小时喂1次。第2天每千克体重喂奶80毫升,第3天每千克体重喂奶100毫升,第4~7天每天每千克体重喂奶量增加20毫升,第8天每千克体重喂奶200毫升,用以上的奶量维持到婴儿体重达1800克,然后让他尽早开始自己吸吮母乳,但应帮助他把奶头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低体重儿的第1次哺喂应在生后6小时内,以防低血糖的发生。母亲可挤出少量的初乳及时哺喂。如果实在没有初乳,须借助他人的母乳时,须注意对方的身体情况,并将奶煮沸消毒后再喂。
8.母亲患哪些疾病时不宜给婴儿喂奶?
(1)患有严重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的母亲,为避免病情加重,都不宜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
(2)患有肝炎、结核病的母亲不宜喂奶,以免传染婴儿。
(3)患精神病和癫痫病的母亲,若在喂奶时发作,会对婴儿造成伤害,而且患病母亲因为长期服用鲁米那、安定片等药物,药物可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引起婴儿嗜睡、虚脱、全身瘀斑等等,因此不宜喂婴儿。
(4)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母亲,在服药期间也不要喂奶,以免引起婴儿甲状腺病变。
(5)患急性感染的母亲,在服用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等药物治疗期间,应停止给婴儿喂奶数天。为了避免回奶,应将乳汁吸出来倒掉,待病好后再继续哺乳。
(6)生下患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母亲,要立即停止用母乳及其他乳类制品喂养患儿,以免患儿智力受到损害。
(7)母亲乳房患病,如乳头凹陷、乳头糜烂、乳腺炎等都不宜给婴儿喂奶。
(8)服用避孕药或注射链霉素时,也不宜让婴儿吃母乳。
(9)母亲患严重感冒或高烧时,也要暂时中止喂奶,等恢复之后再喂。
不宜母乳喂养的母亲,应该努力想办法医治自己的病患,尽快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9.哺乳母亲禁用哪些药物?
母亲服用的药物和食物成分可以渗透到乳汁中,通过喂奶进入婴儿的体内,对婴幼儿发生作用。如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有放射性的药物、口服抗凝药氯霉素、异烟肼;能抑制乳汁分泌的药物,如含雄性激素、雌激素的药物,阿托品类药物,利尿药,多巴胺类药物,过量输液或饮水,大量用B族维生素;容易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乳母应尽量避免服用。如大量酒精、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类、巴比妥类、苯妥英钠、抗甲状腺药物、阿司匹林、心得安类药物、安定类药物、骨化醇、雌激素、溴化物、喹诺酮类药物等。
尽管上面所列药物较多,但在众多药物中,它们只占1%~2%,而且绝大多数是可以找到对乳母、乳儿均没有副作用的替代药物。总之,乳母不能随意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0.为什么要进行早期锻炼?
锻炼不仅能够预防感冒,而且使身体能够经受骤然的气候转变和适应其他不良的生活环境。运动如果没有肌肉及神经的调节和控制是不可能的,例如,抬头要靠颈肌,坐要靠背肌,站和走路要靠下肢肌肉,同时也要靠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无论是被动或主动,都能对整个机体有利,因为通过肢体的肌肉和骨骼的各种动作,对大脑是个良好的刺激,对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起着有利的调节作用。
新生儿的四肢应当有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了使新生儿四肢活动不受到限制,可在洗澡前及睡觉前脱下衣服,让孩子自己活动,当然这时窗门应暂时关着,室内应当暖和(24度左右),同时也可做轻柔按摩,或使其做被动体操。新生儿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夏日每天可洗2次,冬天可每天洗1次。由于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功能,因此,不应把新生儿紧紧地用布包扎起来,限制新生儿四肢活动是有害而无益的。
11.为什么不要过于束缚婴儿活动?
活动是身体内部需要和外界刺激的结果,只要不加以束缚,小婴儿会自发的活动。打开“蜡烛包”,我们可以看到新生儿会舒展小身体,伸伸懒腰,用力将小手高举,把小腿伸直,逐渐有节奏的蹬踢。这种手脚乱动是小婴儿最早的肢体活动,也可以看作是最初的体操。当小婴儿看到有鲜艳色彩的玩具或对他微笑的面孔,听到悦耳的乐曲、歌声,也会手舞足蹈地表示他的兴奋和欢乐。这种带有全身性的运动不仅发展身体的运动能力,活动四肢关节肌肉,促进新陈代谢,而且也有利于情绪愉快,促进心理健康。
现实生活中,小婴儿活动是很少的,首先用“蜡烛包”要相当长的时间。“蜡烛包”确有保暖和使小婴儿安静不惊跳的好处,但是它也有束缚小婴儿四肢活动的缺点。研究证明,过紧“蜡烛包”的限制,只要1个月就明显会减慢婴儿肌肉动作的发育。有些家长认为用“蜡烛包”将小婴儿手脚捆得直直的才不会变弯而畸形,这种顾虑完全不必要。夏天生的新生儿,不用“蜡烛包”不是也长得很正常吗?经常把新生儿抱在手上也会影响他手足活动。即使在冬天,新生儿在换尿布、洗澡时,也是舒展小身体的好机会。
12.新生儿保健的内容有哪些?
全国各地区妇幼保健及防疫部门,对新生儿期的保健内容,要求不尽一致,但大体上包括以下4项:
(1)体格检查。由医务人员在新生儿出生时做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及有关出生缺陷的筛查;在出院前还要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向小儿家长说明有关注意的问题,如产后42天母婴须复查等。对有特殊疾患的小儿应转专科医院诊治。
(2)喂养及护理指导。根据每个新生儿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具体指导喂养方式,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及护理重点。
(3)预防接种。为预防有关传染病,在出生24小时后要及时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并认真登记,将卡介苗接种证及乙肝疫苗接种证交给小儿家长,并保存好备以后门诊时查阅。
(4)新生儿家访。由基层妇幼保健工作者按规定的时间到家里去访视产妇及新生儿,一般正常新生儿需家访3次。“初访”在出院3天内;“复访”也叫半月访,在生后10~14天;“满月访”在小儿生后27~29天。每次访视内容各有侧重,满月访要全面检查身体,结案后转入散居儿童系统管理。对高危儿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访视次数,对体弱儿要重点保健,建立体弱儿专案管理。
13.您了解卡介苗吗?
卡介苗是一种经过人工培养的无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液制成的减毒活疫苗,它不引起发病,而有免疫原作用,接种后可以代替结核杆菌的初次感染而获得特异性的免疫,产生特殊的抗体,因此可以用来预防结核病。我国从30年代即开始生产卡介苗,但应用局限,解放后才逐步在全国广泛应用。供皮内注射的卡介苗分液体和冻干两种剂型。液体卡介苗效期短,不稳定,现很少应用,目前国内主要应用的是冻干卡介苗。
卡介苗自问世以来,已应用70余年,国内外大量的观察资料证实其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可以预防结核病。由于胎儿时期不能通过胎盘获得免疫,新生儿出生后即是易感者,所以现行免疫程序规定,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即应初种。城市儿童应于7周岁加强免疫1次,农村儿童于7、12周岁各加强免疫1次。
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可受疫苗效价、接种技术、当地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把卡介苗接种作为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来推广应用,对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在出生时已接种了卡介苗,那么在他(她)满3个月时应当到指定的医院去做结核菌素试验,以检查接种的卡介苗是否已产生效果。
当前做结核菌素试验多采用“人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进行试验,故称做PPD试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小儿的前臂掌侧中部,进行皮内注射PPD,就像做青霉素皮试那样,所不相同之处是观察结果的时间不同,在注射PPD48~72小时后,再检查注射部位的反应。如果注射部位只有针眼大小的痕迹,而无硬结,则为阴性反应,此时应请医生做进一步检查,以探明其原因,是否与小儿机体本身免疫功能不足有关,还是与卡介苗接种过程技术操作有关,然后再做处理。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直径约5~10毫米大小的硬结,则呈阳性反应,大约95%以上的小儿为阳性反应,这说明卡介苗接种后已产生了对抗结核病的免疫力。如果注射部位的硬结超过20毫米,或在红肿、硬结上出现水泡、坏死或有淋巴管炎,均属于强阳性反应,这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结核感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当你的孩子患有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性皮肤病及有过敏史者均不要做PPD试验。
卡介苗接种3周后针眼的地方就会发红,出小水疱,里面有脓。过1~2个月后就会结痂脱落,这时有些发痒,要注意不能抓破以防止细菌进入。
14.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程序,按“0、1、6月三针间隔接种法”接种。“0”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1针(对其他儿童或成人为第1针起始时间),“1”为间隔1个月打第2针;“6”为小儿满6个月,即第1针后的6个月打第3针。
接种剂量则根据母亲血清检测结果而异。在老少边穷地区,无化验能力的,可每次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共3针。
能筛查的地区,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之新生儿第1针使用30微克,第2、3针用10微克。对表面抗原及e抗原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含200~400μ)注射1针(在出生24小时内),第2~4周后按0、1、6间隔,每次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肌肉注射,注射前将药摇匀。
15.对“乙肝”孕妇的新生儿怎么护理?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患者的各种体液中,婴儿可通过患病母亲“垂直传播”而获得。为阻断这一重要的传播途径,对“乙肝”孕妇所生的孩子应做如下处理:
(1)出生后即刻吸净咽入消化道的羊水、血液和粘液,并即刻洗澡,清除皮肤所污染的羊水、血液。
(2)出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30微克。
(3)出生后3个月、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以上为主动免疫法,使孩子体内产生抗体。
(4)如母血e抗原阳性,则可加被动免疫,即生后即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毫升,出生后3个月、6个月分别注射HBIG0.5毫升。
(5)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的联合方法。出生后即刻及第3个月各肌肉注射HBIG0.5毫升;生后4~7天内、第1个月、第3个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
(6)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母子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期,产后如果母子密切接触,即使不以母乳喂养,同样可以传播乙肝病毒,因此母乳喂养与婴儿的感染率关系不大。如果母体已产生抗体,或新生儿已经免疫,则可以母乳喂养。最理想的是,凡乙肝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主动与被动两种免疫,则可进行母乳喂养。
16.早期耳聋有什么表现?
新生儿一出生就应有听觉,只是反应没那么灵敏,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一点。不过,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事实:一个正在睡眠中的新生儿,当突然有大的声响出现时,孩子随之会有皱眉、两眼睁开、全身轻微抖动或全身惊跳;孩子清醒时,听到突然声响会眨眼、闭眼,或者眼睛和头轻轻转向声响方向。
如果遇到新生儿过分安静,睡觉不怕大吵闹,对大人的招呼、逗引声音毫无反应,只是眼睛炯炯有神,注视大人的面部表现和举止动作,对周围环境突然发出的大声响没有寻找声源的企图,那就说明孩子的听力可能有问题,应去医院仔细检查一下,及时发现孩子听力障碍,给予听力和语言的康复训练。
17.婴儿身上有怪味是怎么回事?
婴儿以奶汁为主食,所以孩子身上多是奶香味;有的孩子排出尿略带呛人的氨气味,这都是正常的。然而有些孩子身上却有特殊的气味,如烂苹果味、臭鱼烂虾味、糖果味、老鼠尿臊味等。如果孩子身上出现这类异味,作为家长应密切注意,因为这些怪味可能是某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表现。例如,常见的苯丙酮尿症就是由于肝脏内先天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导致苯丙氨酸不能氧化为酪氨酸,只能变成苯丙酮酸。这些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在血和脑脊液内,并随尿排出,发出特殊的老鼠尿臊味。其他像三甲胺尿症可散发出臭鱼烂虾味;高蛋氨酸血症可散发烂白菜味,这些都是由于遗传基因的变化而导致小儿体内代谢异常,代谢产物通过尿、便、汗液、呼吸等排出体外,散发出不同的气味。
这类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造成终生遗憾。比如苯丙酮尿症,如果早期发现,在脑组织未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就开始治疗,用特殊的含小量苯丙氨酸的蛋白质水解产物来代替普通食物的蛋白质维持正常营养,孩子可以长得与正常孩子一样聪明健康。
18.婴儿身上长“痣”是怎么回事?
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有许多黑色痣,是由于色素细胞异常而形成的大黑痣。一般呈黑褐色,表面上长有毛。到了青春期以后,在经常受到摩擦的地方上长的黑痣有的会恶化而变成癌。如果是在腰带常接触的腰部或者是领子经常摩擦的颈部、外阴部等处长有黑痣的话,为了预防其恶变可行手术切除。如果黑痣突然改变了颜色变得更黑了时,就有恶化的可能性,要引起注意。
有的孩子身上还长有红痣。这是由血管扩展产生的。从皮肤表面突出来的好像草莓果表面那样坑洼不平的海绵状血管瘤,在新生儿出生时,几乎注意不到。但过了一、两个月就可以发现,并且逐渐变大而令人吃惊。其大小一般如红小豆乃至樱桃那么大,也有更大的。不管多大,在五、六个月之后颜色逐渐变淡,像枯萎了似地,在5~10岁左右消失。有的经X线照射一、两次后渐渐变小。但也有的红痣却不突出皮肤表面,而是一种呈葡萄酒色的单纯性血管瘤,常长在脸上。它不能自然消失,治疗只有切除。
另外常见的还有一种蒙古斑,此斑是在婴儿臀部和腰部常见的青斑,大多数会在小学生时期自然消失。此外,还有一些淡茶色到黑茶色及黑色的,这些色斑不会自然消失。
19.新生儿为什么会有耳病?
新生儿常见的耳病有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等。新生儿为什么易患这些耳病呢?这与新生儿耳朵的特殊形态有关。耳朵最外面的是外耳道,向里是中耳、内耳,外耳与中耳有一层鼓膜相隔,中耳腔内还有一个叫“耳咽管”的小管与嗓子相通。新生儿期的耳咽管短、粗,呈水平位,因此,当新生儿感冒、嗓子发炎时,会蔓延到中耳;有时新生儿吐奶、呛奶时,奶水也容易经耳咽管进入中耳,可能引起化脓性中耳炎;另外,由于新生儿多仰卧在床,泪水、吐的奶水很容易进入耳朵里,而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
耳病早期都有剧烈的疼痛,因而孩子常常哭闹不停,不吃不睡,家长又不知何因,除非看到耳道口有脓汁流出才会去医院。新生儿耳病不可大意,特别是中耳炎,一定要及早发现,彻底治疗,否则转为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听力。
20.什么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败血症密切相关,多由于同类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说是败血症的一个合并症。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在败血症血行感染的情况下,病菌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出现哭声改变、尖叫,易激怒,易惊,随即哭声变弱,甚至不哭转为嗜睡、呕吐(为喷射性呕吐),头后背发直,两眼凝视或斜视,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状。有经验的大夫一触摸囟门,感觉饱满,张力增高,就要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查。此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50%左右,可并发脑积水、硬脑下积液、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症。
21.怎样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肺炎?
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早产儿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儿肺部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
新生儿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天略少。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症状上不完全一样,一般不咳嗽,肺部湿罗音不明显,体温可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周边发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呛奶、口吐泡沫。轻度的肺炎在门诊可以治疗,吃点抗生素或打几针青霉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须住院治疗。孩子在患病期间,一般食欲较差,吃得很少,可以静脉点滴输液来补充热量。
预防新生儿肺炎要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产时严格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后,应尽量谢绝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进入小儿房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孩子。
22.如何认识新生儿“低血糖”?
低血糖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原因是新生儿出生后头几天内,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而在胎儿期肝内储藏糖源较少,特别是出生低体重儿、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如不提早进食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颅内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儿硬肿症、严重感染败血症等疾病的患儿,以及母亲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生的新生儿,都易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婴儿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出现。开始症状表现为手足震颤、阵发性发绀、嗜睡,对外界反应差,吸吮差,哭声小,继而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惊厥、昏迷,若经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迅速消失,即可考虑本病。
对低血糖的患儿,轻症可给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给予静脉点滴葡萄糖注射液。应请专科医生进行详细检查。
23.导致新生儿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腹泻表现为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样或绿色稀便。严重者为水样便,粪质很少。同时排便次数增多,每日5~6次,甚至多达10余次。
腹泻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细菌感染,喂奶量或乳汁含糖量过多,受凉,对牛奶过敏或肠道缺乏消化、吸收乳精的酶。肠道外感染,如上感、脑膜炎、肺炎、中耳炎、肝炎和肾盂肾炎也可伴有腹泻。新生儿腹泻后果非常严重,病儿很容易发生类休克状况,产生严重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其中新生儿流行性腹泻常常因为其症状重,病程长,并在儿群中形成流行,则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一种新生儿腹泻。这种腹泻多由致病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因轮状病毒多发生在秋季,所以也叫做新生儿秋季腹泻。
在腹泻急性期,一般不能耐受乳汁,需禁食6~12小时,给补充高浓度葡萄糖、电解质溶液。禁食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新生儿营养,好转后可逐渐喂以母乳。新生儿体液占体重比例高,当腹泻严重时,容易发生脱水、酸中毒,所以必须要注意补充热能、水和电解质,迅速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同时要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24.什么是“3种混合疫苗”?
3种混合疫苗指百日咳、白喉疫苗和破伤风疫苗的3种混合疫苗。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吸气性尾声或伴有呕吐,并发症多且严重;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为在咽、喉、鼻部等处形成白色假膜,白喉杆菌产生强烈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破伤风为破伤风杆菌所致。当机体受到创伤时,或产妇分娩时使用不洁用具剪断脐带,破伤风杆菌可侵入伤口,在缺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以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病死率较高。目前通过注射三联针(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剂)来预防以上3种疾病,免疫效果好,使发病率明显下降。接种对象:出生3个月至6岁的儿童作全程免疫。婴儿出生后3个月注射第1针,连续打3针,每次间隔1个月。
在3个月内连续注射完毕,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因为注射一次产生的抗体维持的时间较短,必须连续注射,才能使机体产生一定的抗体,达到足够的抗病能力。注射三联针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或硬结,婴儿可哭闹不安,伴有发热。发热程度不一,但一般持续1~2天。若发热超过38度可服一次退热药。个别婴儿局部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脓肿,这种脓肿为无菌性脓肿,需要到医院诊治。
孩子发热不适的情况下暂时不能注射,待病愈后再注射。另外,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脑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的孩子、脑炎后遗症或癫痫的孩子均不能接种,以免发生抽风等意外情况。此外,这些抗体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不能终生免疫,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后还要进行加强,加强针是在1周半和6岁时注射。
百日咳疫苗接种后,约有20%的人会有发烧的症状,但不会有任何副作用,如果接种后连续发烧两天以上时,就要考虑是其他的疾病,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25.如何接种小儿麻痹疫苗?
小儿麻痹病是一种使孩子手脚发生麻痹的可怕疾病,现在不多见,但并没有灭绝。这种减毒活疫苗是口服的,疗效很好。
目前各地采取了集体接种的形式。如果漏掉了,在下一年也还可以服用,总共服用2次。
根据免疫预防接种程序,满2个月的婴儿开始第一次服用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3个月第一次复服,4个月第二次复服,4岁时再服一次。这样就可以获得较强的抵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不患小儿麻痹症了。
小儿麻痹糖丸这种疫苗很安全,一般无不良反应。个别小儿有体温稍高、头痛、腹泻等,如果小儿在服糖丸时有发热、严重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等严重疾病应忌服;近期腹泻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在服用时禁止用热水溶化,服药后半小时内不能喝热水或吃热食物,以免烫死活疫苗而使服用的糖丸失效。正确的服法是,将糖丸放在小匙中用凉开水溶化喂进,合作好的婴儿可让其将糖丸放在口中嚼碎咽下,再喝几口凉开水。
26.孕妇患风疹与自己的新生儿有关系吗?
风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三天麻疹”,是一种轻性传染病。
但是,妊娠初期的孕妇如果被传上了风疹,就有可能生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听力障碍等异常的孩子。
疫苗的病毒虽然是被弱毒化了,但孕妇还是以不接种为好。
青年妇女在可能发生妊娠之前,可作风疹的免疫检查,如果发现没有免疫,最好是接种。
27.断奶的婴儿如何进食?
小儿在10个月左右就可以断奶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营养的摄取已由奶转为辅助食物。不过,完全断奶后,一定要注意小儿的饥饱问题和饮食标准,不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小儿1天的饮食标准大致如下表。但一日三餐都只吃这些的婴儿是很少的。三餐中总有一餐要比表中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这些都属正常。
(1)婴儿1天的饮食量标准
每餐饮食量早、午、晚
软饭——小儿用小碗,大半碗
鸡蛋——1个
蔬菜——大匙子为2匙半
食油——1天大约3~4匙
点心、牛奶、水果、饼干等,不影响三餐饭为好
晚9点喝牛奶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增多,可以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品。
(2)可喂的食品
①淀粉质:面条、软饭、面包、通心粉、薯类、热点心、饼、燕麦粥等。
②蛋白质:牛奶、脱脂奶粉、乳酪、蛋、肉、鱼、猪肝、豆腐、豆类等。
③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些红、黄、绿色的。
④海藻类:紫菜、海带、裙带菜等。
⑤油:黄油、人造乳酪、花生油、黄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婴儿还不习惯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软些、烂些,味道稍淡些。
28.怎样补充微量元素铁?
婴儿出生3~4个月后,体内贮存的微量元素基本消耗殆尽了,特别是铁已基本耗尽,仅喂母乳或牛奶已满足不了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鸡蛋黄是比较理想的食品之一,它不仅含铁多,还含有小儿需要的其他各种营养素,比较容易消化,添加起来也十分方便。
一般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给孩子添加蛋黄:
(1)取熟鸡蛋黄1/4~1/2个,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反复搅拌,牛奶稍凉后喂哺婴儿。
(2)取1/4~1/2个生鸡蛋黄,加入牛奶和肉汤各一大勺,混合均匀后,用小火蒸至凝固,稍凉后用小勺喂给婴儿。
给婴儿添加鸡蛋黄要循序渐进,注意观察婴儿食用后的表现,可先试喂1/4个蛋黄。3~4天后,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无过敏现象,可加喂到1/2个,再观察一段时间无不适情况,即可增加到1个。
29.补钙有什么途径?
婴儿在6个月以内,每日需要钙600毫克,6个月以上的婴儿每日需钙800毫克。一般地说,婴儿从食物中(母乳、牛奶等)只能摄取到钙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喂养的小婴儿,全部吃母乳,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钙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进700毫升母乳,钙的含量也不足250毫克。因此,为了满足婴儿骨骼、牙齿的正常发育和全身正常代谢的需要,还要另外补充婴儿需要量一半的钙。
给婴儿补钙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婴儿食物中添加钙,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婴儿营养奶米粉、奶麦粉等都含有钙;二是用钙剂补充。后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那么选择哪种钙剂好呢?选择钙剂时,一要看钙剂的含钙量,二要看钙剂的溶解度,只有易溶于水的钙剂吸收才会好;三是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四是价格适宜。医疗保健单位的医生会根据原则帮助父母们选择适宜的钙剂。目前市售的一种用牡蛎壳煅烧后直接制成的“活性钙”是不适宜给婴儿用的。其含钙量虽高,但溶解性差,所以吸收率低。还由于其碱性重,对小儿的胃有刺激,长期喂服会使小儿胃口差。此外由于近海污染的缘故,牡蛎壳中含有对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铝、汞等,长期服用会产生蓄积中毒。所以给婴儿补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采购,也不要认为价格贵的就是好钙剂。
补充钙剂的同时应该补充维生素D,这样钙才能很好地被吸收和利用,否则大部分喂进的钙都由肠道排泄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0.怎样补充维生素A?
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上皮组织正常结构与视觉功能,当婴幼儿的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时,会使婴幼儿患夜盲症、干眼病。
胎儿所需的维生素A均由孕妇供给,孕妇应注意摄取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确保胎儿对维生素A的需要。母乳喂养也应注意这一问题,以便婴儿由母乳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A。
我国婴幼儿食物中供给乳类、蛋类和肝等高维生素A的食品不多,但人乳中含量相对多些。主要靠各种有色蔬菜中的胡萝卜素供给。动物食物如肝、肾、蛋类、奶油含量较多。胡萝卜、红薯、南瓜、番茄、柿子椒、菠菜、苋菜、橘子、香蕉等含量都比较丰富。一般的补充方法是:2~3个月以上的婴儿还可补充胡萝卜水、西红柿汁和菠菜水等。4个月以上的婴儿在喂养时,应增加蛋黄、奶油、肝类和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水果及蔬菜,以预防婴幼儿维生素A缺乏。
31.怎样预防B族维生素的缺乏?
维生素B族中比较重要的是硫胺素(B1)和核黄素(B2),它们能促进生长发育,增进食欲。每摄入1000千卡热能应供给维生素B10.6毫克、B20.6毫克和尼克酸6毫克;婴幼儿可按热能供给量计算。
当婴幼儿膳食中维生素B1含量不足,或因消耗过多,吸收障碍等原因,会使婴幼儿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患儿初期出现消化紊乱,如胃口不好、呕吐、轻泻或便秘,粪便呈绿黄色,面色蜡样苍白,性情烦躁,爱哭闹,小便短少,手足面部微肿。严重者手足冰冷,甚至可发生昏迷、惊厥及心力衰竭。
维生素B2也是最易缺乏的一种营养素。较典型的维生素B2的缺乏表现为角膜充血、睑缘炎、舌炎、脂溢性皮炎和阴囊皮炎等。
维生素B1在谷类、豆类及动物性食品中含量较为丰富。
维生素B2在动物肝脏、蛋黄、瘦肉、黄豆及发酵制品中含量尤为丰富,各种绿叶蔬菜也是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
预防维生素B1缺乏要从母婴两方面入手。对于婴儿期轻症患儿,如果母乳量充足,可继续用母乳喂养。但母亲的膳食内,应补充大豆、红小豆、蚕豆、花生、麦麸、酵母等维生素B1含量较高的食物,以满足婴儿对维生素B1的需要,同时要增加富含维生素B1的婴儿辅食,如豆类、肝脏、瘦肉、蛋类等。要讲究烹调方法,尽量吃蒸饭或焖饭,而不吃捞饭,吃面条或饺子时,应喝些面汤。
导致维生素B2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膳食中缺少动物性食物、豆类和绿叶蔬菜,特别是缺少含维生素B2较高的动物肝、肾、心等内脏和奶类食物,同时婴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机体需要量较大,也容易引起缺乏。膳食中标准米、面,维生素B1一般不易缺乏,但维生素B2则往往供应不足。膳食中应注意选用动物肝、肾脏等内脏,蛋类、花生与芝麻及新鲜绿叶蔬菜搭配,以增加供给量。较大的婴幼儿可在不同季节,在膳食中加入菠菜、番茄、橘子和苹果。
32.如何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一切具有抗坏血酸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总称。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C易缺乏,易患坏血病。患儿表现为倦怠乏力、无精打采、食欲极差,常伴有重度出血,易于感染,生长迟缓,发育受阻。
维生素C供给量:0~1岁婴儿每日30毫克(相当100~150毫升鲜橘水)。1~7岁需35~45毫克。夏天炎热、生病发热时应增加供给量,每天可给100毫克。
每100克母乳含2~6毫克维生素C,婴儿每日需要量为30毫克,故母乳喂养不易缺乏。牛乳煮沸后,维生素C损失多,故用牛乳喂养的婴儿要注意添加维生素C。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蔬菜中,柑橘、鲜枣、山楂、番茄、辣椒、豆芽、猕猴桃等含量丰富,在加工和贮存后明显减少。牛奶因消毒被破坏,配方奶粉经维生素C强化而增加。所以小儿在婴儿时就进行母乳喂养,而母亲又应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牛奶作为婴儿主食时,应添加新鲜果汁和菜水。
应注意的是,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受热易氧化破坏,加碱更易破坏,接触金属会加速氧化破坏,因此忌用铜锅炒菜。婴儿煮菜汤用的菜叶不用刀切,可用手撕成小片。炒菜时用急火快炒,忌熬煮(高温下维生素C易损失破坏),菜要先洗后切。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得到保持,凉拌菜或炒菜时加些醋,即可使菜肴原料中的维生素C少受损失。
33.如何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它对氧游离基发生作用,起到清除氧游离基的作用,稳定了细胞,因而有治疗生长痛的作用。维生素C也是一种抗氧化剂,适当应用也有裨益。维生素E剂量为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一般1~2个月后孩子不会再感到下肢疼痛。疼痛完全消失后再服用一段时间予以巩固。
34.钙和磷在婴儿体内的正常比例是多少?
足够的钙磷能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和坚硬。婴儿体内的钙约占体重的0.8%,到了成年以后达到1.5%,婴儿每日约需钙600毫克、磷400毫克。婴儿缺乏钙磷,可患佝偻病及牙齿发育不良、心律不齐和手足抽搐、血凝不正常、易于流血不止等症。
钙与磷摄入的比例保持为1:1.5较为相宜。钙与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吸收。母乳这个比例较为适当,故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营养不良的佝偻病者明显少于人工喂养。一般婴儿配方奶粉,钙与磷的比例为1.2:1.维生素D能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生长,对生长期的婴幼儿极为重要。所以说,维生素D摄入的多少也会影响到婴儿体内钙磷比例。
我国婴幼儿的膳食容易缺钙,而磷不缺乏。婴儿6个月后添加辅助食物时应多选用大豆制品、牛乳粉、蛋类、虾皮、绿叶蔬菜等,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鸡蛋面条、豆豉牛肉末、豆腐糕、鸡蛋羹、苋菜水等,均是良好的钙、磷来源。
35.铜和硒有哪些作用?
婴儿每千克体重大约每天需0.05~0.1毫克铜。若婴儿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进食采用肠道外供给营养时可发生铜缺乏症。缺铜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面色苍白、厌食、腹泻、肝脾肿大及生长发育停滞。可口服1%硫酸铜液,每天1~2毫升。
硒是动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于组成谷耽甘肽过氧化物酶,参与代谢,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儿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儿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报告说硒对致癌物起抑制作用。
另外,钠、钾、氯、镁等也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它们在体内与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等一起保持生命的代谢过程。
36.婴幼儿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添加鱼肝油?
维生素D的来源有多种,如自然食物中的鱼肝、蛋黄、肝脏等,但含量较少。而鱼肝油制剂是目前被认为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预防佝偻病常用的药物。
此外,人体皮下脂肪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也可自身合成维生素D。因此居住条件较好,有可能每日晒太阳的婴幼儿,不必强调添加鱼肝油。但紫外线不透过衣服及玻璃,所以晒太阳要开窗,并使皮肤直接暴露在日光下。
冬季出生的或者经常晒不到阳光的婴幼儿,则应及时考虑添加鱼肝油,一般在出生第2周后即可开始。此期选用的鱼肝油制剂为浓缩鱼肝油,即市售的鱼肝油滴剂,食用量为每日1滴,以后逐渐增加,但最多每日不超过3~5滴。吃的量过多也会引起中毒。
37.怎样获得蛋白质?
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细胞、体液的基本成分。
婴儿的蛋白质需要量较成人为多。蛋白质不仅用于补充日常代谢的丢失,而且用以供给生长中不断增加新组织的需要。如婴儿缺乏蛋白质可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体重及身高增长缓慢,肌肉松弛,贫血及抵抗力下降,严重的会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
一般来说,1岁以内的小儿,人乳喂养每日每千克体重需供给蛋白质2~2.5克,牛奶喂养需供给3~4克,母乳、牛奶混合喂养需供给3克。用混合膳食的婴儿,动物蛋白质最好不少于蛋白质总量的一半。每人每日需要从蛋白质取得的热量比例,1岁以下婴儿应占15%以上。
一般来说,蛋白质的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动物蛋白质,包括各种奶类、鱼、虾、动物肝脏、蛋类、瘦猪肉、牛肉等;另一类是植物蛋白质,包括各种豆类及制品。
婴幼儿膳食中动物性蛋白质最好不少于所需蛋白质的一半(即1/2)。4~6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条件所限,添加了含大量米粉的代乳品,因大豆内含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较少,因而最好豆制代乳粉能用蛋氨酸强化,大米含赖氨酸较低,可用赖氨酸强化。幼儿及婴幼儿的膳食已多样化,如果条件所限,动物性蛋白加大豆蛋白的热量也不应低于一天总热量的30%,动物性蛋白超过30%为好,婴儿最好能超过40%。
婴幼儿的饮食,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来获得较多的蛋白质。
(1)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相混合,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如在代乳粉中加少量蛋黄或奶粉,也可加些鱼粉或肉松,不但补充了钙质和维生素,也提高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2)搭配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做到饮食多样化,这样氨基酸的种类就比较齐全。
具体说来,例如鱼肉细嫩,易消化吸收,含蛋白质12%~20%,蛋白质利用率高达96%,故婴儿期应充分选用鱼蛋白,包括鱼松和鱼粉,乡村乳类供应困难时,可将鱼肉加在粥内吃。
4个月后婴儿食品中添加的牛奶粥、鸡肉粥、鱼肉糊、鸡肝糊、豆腐糊等,均是婴儿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38.脂肪的需要量有多少?
婴儿对脂肪的需要量也高于成人,脂肪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为婴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是形成神经组织如茵鞘等的必需物质。
婴儿每日每千克需要脂肪约4克,6岁以上约需3克。脂肪约占每日总热量的35%,人乳约占50%,脂肪要新鲜,避免氧化,避免湿、热及光照。充足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我国婴幼儿膳食推荐的脂肪供应量规定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6个月以下婴儿应喂母奶,脂肪为45%,7~12个月为30%~40%,1岁以后至成人均为25%~30%。具体的量大致为:每日每千克体重新生儿均需7克,2~3个月婴儿需6克,6个月后的婴儿需4克,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减3~3.5克。婴儿每日摄取脂肪的供给量约占热量的30%。
按脂肪的来源,一般可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植物脂肪的营养价值比动物脂肪相对高。在常用的植物脂肪中,豆油、麻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子油都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脂肪酸,对于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小儿来说,应为摄取脂肪的主要对象。但动物脂肪中脂溶性维生素含量比植物脂肪高,所以也要适当摄入动物脂肪,以补充维生素A、D、E、K摄入。
但应注意,鱼肝油虽然是动物脂肪,但它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很高;椰子油虽为植物脂肪,却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母乳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这是其他乳类不能比拟的,可见母乳是婴儿的天然理想食品。4个月后给婴儿添加的鸡蛋黄糊、牛奶藕粉、鸡汤煮饺子、黄油芝麻白薯、牛奶蛋糊、蒸肉豆腐等,是除母乳外的良好的脂肪来源,故应多采用。
39.热能怎样摄入?
一般来说,年龄愈小,代谢愈旺盛。为了这种高代谢,就必须摄入大量热能,以供生长发育需要。6个月以下的婴儿,每天每千克体重需500千焦耳,7~12个月需420千焦耳。
婴幼儿的热能需要相对比成人高,因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高,活泼好动,耗能多。生长发育需要热能要多,特别是婴儿期与青春发育时期发育旺盛,长得快,需要热能更多。孩子生长发育对蛋白质的需要多,消化蛋白质需要的热能也比消化脂肪与糖类多。婴儿期容易腹泻,消耗的热能也多。因消化器官还未发育成熟,饮食稍不注意,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致热能不足,孩子消瘦,造成营养不良,患营养缺乏症。小儿生长发育快,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的婴幼儿和少年需要热能多。病后康复期,热能需要也多,应注意补充,可以多加一餐。
热能的主要来源是糖类,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婴幼儿膳食中糖类供热一般应占55%~60%为宜。应该根据婴幼儿的需要选择糖类。
婴儿最初3个月是靠乳糖来满足需要,乳糖含量母乳为6%~7%,牛奶为4%~5%。最初婴儿仅能消化乳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对淀粉不易消化,故淀粉食物应在3个月或4个月后才开始添加。周岁以内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糖类25~50克,折合热能为420~840千焦耳。由碳水化合物供给的热能,约占1日总热量的50%。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营养素,有助于完成脂肪氧化及节约蛋白质消耗,还是脑细胞代谢的基本物质,如长期供给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但如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多,而蛋白质不够,则婴儿会出现体重增加过快、发胖、肌肉松弛、抵抗力差、容易生病等反应。4个月添加的各式粥类、饭类、面汤、馄饨、饺子、薯泥等,均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比较广泛。
膳食纤维也为碳水化合物,故膳食中应有适量的谷类、蔬菜、水果,以提供膳食纤维,防止便秘。
40.服用维生素过多有哪些危害?
尽管儿童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生长发育之必需,但又不可多服,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吸收后沉积在脂肪中,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产生中毒。
(1)维生素D中毒症。一些父母怕小儿得佝偻病,常给孩子多服鱼肝油精等含维生素D的药剂,这样易引起中毒,症状是:食欲减退、消瘦、尿频(但尿量不多),还有低热、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精神抑制、运动失调。
(2)维生素A中毒症。若儿童大量进食猪肝、鱼肝、浓缩鱼肝油,即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维生素A中毒,症状是:骨痛、皮肤黏膜改变、颅内压升高等。
(3)其他维生素中毒症。此外,过量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K也可出现不良反应。大量长期服用维生素C,可出现草酸结晶尿,而有尿频、血尿,甚至尿闭等严重反应。
总之,服用维生素不可过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41.为什么不能滥用鱼肝油?
有些家长因对佝偻病了解不够,总怕自己孩子患佝偻病,如果出汗多些,长得矮小点,就认为是佝偻病。再加上对维生素D这种药缺乏认识,觉得维生素类的药是营养药,多吃、少吃没什么关系,所以每天给孩子吃鱼肝油总要多几滴,或者给孩子打维生素D针剂。如果长期下去,会造成维生素A或D过量中毒。
吃鱼肝油中毒的表现有轻有重,轻重程度取决于用量的大小,如果一次服用特大量时,小儿可发生急性中毒,引起头颅内压力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精神不好,前囟隆起,有时会误诊为脑膜炎。如长期服用较大量或口服的同时还经常打针,就容易造成慢性中毒,引起吃东西不香、发烧、腹泻、口角糜烂、头发脱落、皮肤瘙痒、腿痛、贫血、尿多、尿不正常等,严重时会有肾脏功能不好。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以上情况,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停止服用鱼肝油,并吃含钙少的饮食,少晒太阳,必要时按医嘱服用药物,增加钙的排泄,减少钙的吸收,逐渐使病情好转。因此,给孩子食用鱼肝油,应按说明服用,千万不要滥用,以免发生鱼肝油中毒。
42.怎样选购奶粉?
在为新生儿选购奶粉时,千万别被标榜含有高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奶粉所吸引而购买。因婴幼儿肾脏、肠胃等各器官功能均未发育完全,这类含高蛋白等营养成分的奶粉并不适合婴幼儿摄取,它们极易使婴幼儿发生消化不良等代谢问题。
若是无法亲自哺乳,在选择代替品时一定要选购婴幼儿配方的专门奶粉,而一般高蛋白成分的奶粉应待婴幼儿1岁以后,才能考虑给予。
另外,在冲泡奶粉时,最好按照奶粉罐上的批示水量与奶粉比例冲泡,而冲泡水应以40~50度左右为佳。
43.怎样治疗婴儿腹泻?
治疗一般婴儿腹泻的饮食原则是,减少膳食量以减轻肠道负担,限制脂肪以防止低级脂肪酸刺激肠壁,限制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肠内容物发酵的产物促使肠道蠕动增加。换言之,即给以清淡饮食,以利肠道修复。
胡萝卜常用作治疗腹泻的食物。使用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