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082

第82章 杨玄感造反李密献策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不到三千人。沉重的惨败,这个暴君仍不死心。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因杨素功高盖主,杨广想除掉他,便设宴同杨素太子杨昭一起喝酒。有一杯毒酒是给杨素准备的。但宫人弄错了,毒酒被太子喝了。三天之后,毒性发作,太子临死前说:“想不到我替杨素死了。”杨素知道后,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恨透了隋炀帝,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轻力壮的民伕、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轻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伕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愿意跟我一块起兵造反吗?”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杨玄感见状,深受鼓舞,当下同王仲伯、赵怀义一起商议整编队伍。

杨玄感把八千民伕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父亲是隋朝有名的武将,被封为薄山公。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从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杨玄感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听完这三种计策,却认为李密说的下策是上策,以为攻下洛阳,可以动摇东征的军心。当即决定进兵洛阳,让他弟弟杨玄挺为先锋。杨玄感的反朝廷队伍,迅速得到拥护,很多士兵和百姓来投奔,短时间便达到5万人。但是,洛阳守军听到消息,加强防守,而且洛阳城本身修得非常坚固,杨玄感久攻不下,造成僵局。在这种形势下,杨玄感采取了李密的中策,放弃洛阳,去攻长安。

不久,杨玄感的队伍已发展到10万人。他率领10万人马,向长安进军,路过弘农(今河南省灵宝)时,弘农太守杨智积(杨广叔兄弟)站在城楼上大骂杨玄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拖住杨玄感,不让他攻占长安。杨玄感不知是缓兵之计,命令兵士攻城,李密看出问题,说:“我军目的是西进长安,兵贵神速。追兵就在后面不远,怎能在此逗留?如果不能迅速占领潼关,追兵赶到时,退无可守,就非常危险了。”

杨玄感不听李密的劝阻仍下令攻城。就在这时,追兵赶到,杨玄感这才命令撤军西进,可惜已经来不及了。追兵数量多出好几倍,把杨玄感的队伍切割成小块包围,以多胜少,杨玄感大败。他和弟弟杨积善逃到一个小地方叫葭芦戍,面对荒凉的景色,杨玄感悔恨交加,对弟弟说:“我后悔没听李密的话,落到今天这一步。我不能让他们杀戮,你把我杀了吧!”

杨积善无奈,举刀刺死杨玄感,然后自杀。但未杀死,追兵赶到,将他抓获。

隋炀帝从辽宁省东返回后,下令焚毁杨玄感的尸体,又把杨玄感的弟弟全部杀死。杨广怒气未消,对御史大夫裴蕴说:“杨玄感造反,随从者达十万之众,看来天下人太多了,如不多杀一些,就不能惩戒后人!”斐蕴等人疯狂的大开杀戒,凡是与杨玄感沾点边的,全部处死,累计有3万人;还有6000人被发配边境。

这次杨玄感造反失败,战斗中死伤的和受株连被杀被流配的人数远远超过十万之众,损失惨重。作为隋朝高官,杨玄感无论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还是国家的前途,他率民众奋起反隋的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在此之后,各地的起义军不断攻打隋军,隋王朝处于摇摇欲坠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