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070

第70章 范晔修成《后汉书》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饱尝“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之苦的广大妇女,其地位一向是卑微低下的。与这种社会现实相适应,长期以来封建史学家们在撰写史书时,没有为妇女立传,她们在历史中也没有占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致使许多优秀、杰出的女性湮没无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朝宋代,范晔写出《后汉书》以后,才得到彻底改变。

范晔(398-445年),是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几代在学术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同时,以学取仕,在晋朝都当过大官。他的父亲范泰也是如此,擅长经学研究,写得一手好文章,先后在东晋和刘宋政权担任要职。出身在家学如此醇厚的家庭里,范晔自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史书上说,他从小喜欢学习,广泛阅读政治、哲学和历史著作,不仅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很漂亮,还精通音乐,真是多才多艺。不过,由于他是妾生的庶子,在家里受到兄长们的排挤,后来过继给堂伯,承袭了一个地位不高的爵号。范晔初入仕途时,在刘裕的第四个儿子刘义康手下任职,颇受信任,屡屡升迁。可他不拘小节,公元424年,已是彭城王的刘义康生母去世,安葬的头天晚上,他竟在酒醉之后,开窗偷听挽歌取乐,惹得刘义康雷霆大怒,把他贬到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做太守。这以后,范晔闷闷不乐,为排遣烦忧,便在专记东汉历史的各家著作的基础上,增损删补,裁以己意,撰成《后汉书》100卷。宋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委以要职和重任,范晔因此受到同僚们的冷嘲热讽、嫉妒排斥,郁郁不得志。公元445年,范晔的外甥谢综等人准备拥戴刘义康为帝,取代宋文帝。范晔也参与谋划活动,事情败露后,于当年年底被杀害,年仅48岁。

范晔写《后汉书》时,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另有序列。由于中年遇害,未能完成这一计划。实际上他只完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序列没有写完,十志委托给当时另一位史学家谢俨执笔,即将完稿时,谢俨与范晔一同被杀,这部分书稿从此不知去向。后来,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根据范晔生前曾盛赞晋代司马彪所写的关于东汉一代的“八志”这一线索,撷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移入《后汉书》,弥补它无“志”的缺憾。所以,我们今天见到有纪、有传还有志的《后汉书》,实际上并非出自范晔一人之手,只不过主体部分是由他完成的。

范晔前后,关于东汉历史的著作多达几十种,可是,他的《后汉书》问世以后,其它著作就逐渐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这说明,他的《后汉书》具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也正是后人所关注、探讨和称颂的地方。确实,无论从体裁的编撰技巧,还是从内容的思想性来说,范晔的《后汉书》都堪称是一部史学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在编纂体例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后汉书》突出了妇女的地位。

《后汉书》特立《列女传》,不光颂扬恪守封建道德的所谓贞节女性,对那些才华出众的女性更是推崇备致。所以,他把博学多识、通晓音乐的女才子蔡文姬收入传中,却将她那位“贤而知义”的姊妹拒之传外。在广大妇女被严重桎梏于“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里,敢于率先在史书中,公开为妇女立传,肯定她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范晔针对东汉一代的社会特点,记述人物时以类相从,特辟文苑、党锢、宦者、独行、逸民以及列女等类传,分别叙述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重节义的士大夫、专权的宦官、孤傲的名士、沽名钓誉之徒,这样,既可节省篇幅,行文简洁,又足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便于后人了解和研究。

再次,范晔写《后汉书》时,距东汉已有200余年,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需要考虑,这使他能够据事直书,无需隐讳什么。评价人物时,持论公平,褒贬得当。

此外,《后汉书》用辞简练,文笔优美,议论恣肆,可谓文采灿然一新,这也为该书增色不少,使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读来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