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201

第201章 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县)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的大将沐英出兵云南,年仅10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走,后辗转送至燕王朱棣身过,成了燕王府中的一个小宦官。

朱棣起兵篡夺帝位之时,将三宝派到军中,因他足智多谋,精通兵法,立下了不少战功。朱棣即位之后,晋升他为内宫太监,对他宠信有加,还亲自书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为姓,从此,他便叫郑和。

郑和家世代信奉回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去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郑和既信伊斯兰教,又熟悉佛教,还有个“福吉祥”的法名。

明成祖朱棣通过武力夺取帝位以后,遭到许多人的非议。另外,有一件事总让他心里不太踏实。皇宫大火扑灭后,并没找到建文帝,那么建文帝是真的死了还是做了和尚或是逃到国外,总之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或是为了调查这件事,他派了不少使臣出使邻国宣扬国威。“西洋”各国一直没有人出访过。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岛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称作“西洋”,西洋海路险远,沿岸各国基本是信奉伊斯兰教或佛教的国家。气宇轩昂、聪明能干,既是伊斯兰教徒又精通佛教教义的郑和就成了下西洋最合适的人选。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殊使命,开始着手筹备一支拥有208艘大船的出使西洋的船队。巨大的楼船就有62艘,一律长44丈,宽18丈。他招募了众多的水手、担任翻译的通事、修理器械的匠人、以及医生、伙夫等人员,加上随行的将士共约27800人。随船装载的除自备的粮食、淡水、药材以及日用器皿之外,还有大量的绸缎、瓷器等中国特产,作为予所到各国的贸易品和赏赐品。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6月15日,出使西洋的船队在苏州刘家港启锚远航。路经福建长乐,稍事停留之后,由闽江口五虎门驶向南洋。一路上,风急浪高,但200多艘船只在郑和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向前行进。顺利地到达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经爪哇的苏鲁马益,再到苏门答腊岛南部的旧港。船队一路战狂风,斗恶浪,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旧港,谁知在此遭遇了一场与海盗的恶战。

旧港的酋长陈祖义,原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南洋,纠集了一伙流氓占领了旧港,以劫掠过往的各国商船为生,烧船杀人,无恶不作,一直无人能制服他。当郑和的船队经过这里时,陈祖义见对方船多兵众,于是假意投降,阴谋劫取船队。哪知郑和早有防备,严阵以待,陈祖义率领海盗船攻来时,郑和的船队突然炮轰箭射,直杀得海盗四散奔逃,烧毁海盗船10艘,杀死海盗500余人,活捉陈祖义,后被押解进京处死。歼灭了海盗陈祖义,郑和为各国商人除了大害,促进了各国的海上贸易。

船队继续向前驶去,到达了马来亚半岛的满剌(音là)加(马六甲)。为了今后航海的便利,郑和在此设立了一个据点,修建仓库,并派兵驻扎此地,全体人员在这里修整了一段时间,然后再次扬帆启航,先后顺利到达苏门答腊国、锡兰山、葛兰(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带)和古里(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泽科德一带)等地。郑和拜访了每一个地方的酋长、国王,向他们表达了明朝与他们通商友好的诚意。所赠送的礼物令各国的首领欣喜若狂。郑和还与当地的商人做生意,他将随船载来的大量货物与各国进行公平交易,当船队返航时,来时的满船丝绸、瓷器等已换成了异国的象牙、香料、宝石、胡椒、琉璜、染料等,甚至还带回了狮子、驼鸟等珍禽异兽。各地酋长与国王所回赠的礼品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经过三年多的艰辛航行,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的9月,郑和奉命率领船队成功地结束了初次远航,返回中国,满载而归。明成祖兴奋异常,厚赏了郑和诸人。意犹未尽的明成祖继而再次命令郑和奉命出使西洋。

郑和奉命出使锡兰山,锡兰地处当时印度洋东西航路上的要塞。郑和代表明朝政府向锡兰的一座寺高庙赠送了很多金银供器、织金等礼物,还为此立了一座碑,即“郑和锡兰碑”。1409年7月返国。同年9年,郑和三次出使西洋,路过此地。国王亚烈苦奈儿见中国船队携带了那么多的金银珍宝,顿起贪心。他装着很热情的样子,将郑和诱骗到国中,然后一面向郑和强行勒索金币,一面派5万人劫掠郑和船队。情况万分紧急,郑和异常冷静,他立刻派人探听对方虚实,得知敌人倾巢出动前去进攻船队,他马上果断地下令,不去救援船队,而是直接攻打敌人的老巢。

敌人的都城虽然空虚,但是,郑和的身边士卒也只不过2000余人,要想克敌制胜,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郑和率领士兵们抄小路直奔敌人的都城,将士们一往无前,很快就抵达敌人城下。以为稳操胜券的亚烈苦奈儿正在等待捷报传来,没料到郑和已兵临城下。郑和精通兵法,他在城下指挥久经沙场的士兵,将士们吹竹伐树制成云梯,一部分人发射弓弩射击城头守兵,一部分人奋勇攀登云梯,不一会儿,明军冲入了城中,直奔皇宫,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妾、儿子等人全部被活捉。

海边的故军正在袭击船队,突然听到都城被占,国王被掳的消息,慌忙撤兵,准备返回救援都城。船中的明军见状,士气大增,跳上岸来,直杀得敌人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6月,郑和率船队返国,亚烈苦奈儿一行被押解进京,明成祖饶他一死,训斥了一番,就将他们释放回国了。明朝的国威大振,前来朝贡的四方国家络绎不绝。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回航时路过苏门答腊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亚齐),当天夜晚,却发生了数万人偷袭船队的事情。

原来,苏门答腊国曾在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与位于它西边的花面国发生战争,苏门答腊国的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幼,无法报仇,王后就对国人宣布,谁要是能领兵打败花面国,她就嫁给他,并让他当国王。一个渔翁自告奋勇,领兵攻入花面国,杀了花面国国王。王后信守诺言,渔翁娶了王后,并当了苏门答腊的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后,竟杀了渔翁,夺取了王位,而渔翁有个儿子叫苏干剌,他想报杀父之仇,也想争夺王位,但实力相差悬殊,被打败后逃到邻山,自立一寨。此次郑和来到苏门答腊,给国王献了厚礼,苏干剌就非常气愤,所以夜间率众数万,袭击船队。郑和指挥将士沉着应战,苏门答腊军队密切配合,苏干剌的几万军队被杀得溃不成军,苏干剌被活捉,后来被押解至北京处死。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至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28年的航海生活,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3月中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病逝于他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在印度半岛西南部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病逝。

郑和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伊朗、麦伽、索马里的摩加迪少和肯尼亚等地,在世界航海史上,他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作为出色的外交使节,郑和为发展中国与当时“西洋”各国的友好往来作出了世大的贡献。今天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爪哇、泰国、斯里兰卡等地,依然留存着三宝城、三宝井、三宝塔等地名和古迹,充分表明了当地人民对这位杰出的航海家与友好使者的永久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