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85

第185章 纺织家黄道婆

元朝统一之后,国内安定下来,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棉花的种植很普遍,所以棉纺织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在江南的松江乌泥泾镇,长期流传着这样一首颂扬纺织能手黄道婆的民谣: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黄婆婆是谁呢?她就是元朝初年劳动人民出身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关于黄道婆的身世,史书上的记载是极少的。传说黄道婆的家里很贫苦,父母只好让她去做了童养媳。倔强的黄道婆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一天夜里逃出了这个家庭去谋生。在黄浦江边停着一条海船;她不顾一切地上了船,偷偷地躲在船舱里。这艘船就载着她往海南岛去了。

海南岛是我国少数民族黎族人民聚居的地方。黎族人民很早就种植棉花,并有很高的纺织技术。他们创造了一套包括去籽、纺、织等工具,生产出许多花被、缦布和其他日用绵织品。这些产品十分美观、实用,深受内地人民的欢迎,是泉州商人经营的重要货物。黎族的棉织技术当时在全国是最先进的。黄道婆去海南岛之前,在乌泥泾一带,棉花去籽是用双手剥的,皮棉是放在板桌上,用线弦竹弓弹松的,效率很低,费工很大。

黄道婆到了海南岛以后,和黎族姐妹共同劳动,和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虚心向她们学习。她在当地生活了三十年,把黎族同胞精湛的纺织技术完全学到了手。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到1296年),黄道婆越来越思念自己的故乡,就搭乘一艘商船,回到了乌泥泾镇。这时候,她大约五十岁了。

黄道婆回来一看,乌泥泾还是老样子:土地贫瘠,粮食不够吃,棉花的产量很低,纺织技术仍旧很落后,人民生活非常贫困。于是她决心把自己高超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亲们。

黄道婆把黎族同胞使用的纺织工具加以改进,请工匠们制作了一整套捍、弹、纺、织等工具。“捍”就是搅车,又叫轧车、踏车,利用上下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转轴,把棉花相互辗轧,除去棉籽。“弹”就是弹棉花用的椎弓。黄道婆改制的弓有四尺多长,比以前所用的一尺四五寸的弓大得多,并用弹力大的绳作弓弦,所以弹起棉花来又快又好。“纺”是纺车。黄道婆创制的纺车,是可以同时纺三根纱的脚踏纺车,比以前使用的一个纺锭的手摇车、速度快、效率高。她那时候用的提花机,已经能织出许多美丽的花布。黄道婆还教人们学会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所织成的被、褥、带、手巾等,上面都有折枝、团凤、棋局、图案字等花饰,十分鲜艳美观。她还把黎族特产的棉织品——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

黄道婆所传授的先进纺织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到元朝末年,松江一带已经有一千多家居民从事纺织业,那些过去单单依靠贫瘠土地过日子的人,生活都有了改善。人们忘不了黄道婆的恩情,在她去世的时候,乌泥泾人个个悲痛流泪,把她安葬在今天华泾镇北面东湾村,还专门建造了祠堂,塑了她的像,逢年过节都要为她举行祈祷仪式。

黄道婆死后,新的纺织技术从乌泥泾进一步向松江、长江中下游,向全国推广开来。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已经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黄道婆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