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83

第183章 少数民族科技精英

元代版图辽阔,国家统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科学技术的广泛交流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少数民族在文化科学上的贡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在元代出现了不少用本民族文字从事著作的少数民族文学家、翻译家、科学家。

在文化艺术方面,元代少数民族有许多自己的创造。以少数民族的作品来说,当然首推成书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它是一部著名的蒙古古典作品,是蒙古人用畏兀儿蒙古文记叙自己民族历史的第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汇集了蒙古古代民间诗歌、传说和小说的文学巨著。这部书是我们今天研究早期蒙古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少数民族歌舞传入内地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到了元代后,这种歌舞在内地更加广泛流传了。早在成吉思汗时,西夏音乐就已深受蒙古人的喜爱。后来,随着蒙古政权统治地域的扩大,回回乐器和演奏者也随之进入内地。特别是元朝宫廷里,有汉、回回、西夏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每队达324人,这是一支十分庞大的乐队。至于民间,欣赏西域歌舞成为大众的乐趣,来元朝的非洲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拔图塔在杭州时就亲眼看到西域音乐深受人们欢迎的盛况。

居住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其中许多人掌握了文化。因此,元代以汉文化从事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有汪古人马祖常,回回萨都剌、丁鹤年,畏兀尔人云石海涯(贯酸斋)等。其中萨都剌的诗,后人有“诸体具备,磊落激昂,不猎前人一字”的评价。他的《念奴娇·登石头城》十分豪放,是一首借古抒怀的词,颇有苏东坡《赤壁怀古》的风格。这首词的上阙是: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粉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许多少数民族的人也成了著名的元曲家,现在见于记载的有出身于蒙古、畏兀儿、回回、唐兀、女真等族的元曲家10余人,其中女真人李直夫有杂剧12种,现存的《虎头牌》,描写了金牌上千户山寿马对其叔父银住马倚势枉法、贪酒失地严加惩处、执法不阿的故事,剧中采用了许多女真乐曲,显示了各民族互相交流的成果。

元代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辽、金、元三史修纂的就有蒙古人帖睦而达世、西夏人斡玉伦徒、畏兀儿人廉惠山海牙、沙剌班等。

有些少数民族将许多汉文著作译成少数民族的文字。畏兀儿人安藏先后将《尚书》、《贞观政要》、《申鉴》、《资治通鉴》、《本草》等书译成蒙文。回回人察罕精通多种文字,他曾译蒙文《脱必赤颜》(《秘史》)、《圣武开天记》、《纪年纂要》、《太宗平金始末》为汉文。畏兀儿人迦鲁纳答思译过不少佛经。

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的画家有善画山水的畏兀儿人丁野夫、回回人高克恭等,善画龙的畏兀儿人伯颜不花,善画花岛的边鲁。其中高克恭的国画在元代负有盛名,人们常常把他和大画家赵孟頫相提并论,作品有《云横秀岭》,《墨竹坡石》等。畏兀儿人盛熙明是书法研究者,有专论书法的著作《书法考》9卷。

在科学技术方面,除了人们熟知的西北少数民族的种棉术、酿酒业,蒙古族的养马术、织毯业,藏族的建筑术,西南少数民族的纺织术等传入内地外,许多入居内地的少数民族科学家,在天文、地理、水利、农学、医学等方面有许多成就。

著名的回回科学家瞻思,精于天文、地理、数学、水利等知识。他的祖先是阿拉伯人,生长在河北真定,从幼年起即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他根据宋金时期治理黄河的经验和著作,重新汇编《河防通议》一书,是后来治理黄河的重要参考书。此外他还著有《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西国图经》等地理著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了。

医学家萨德弥实是回回人,曾在泰定年间任过建昌(今江西南城)地方官。他对中医很有研究,著有《瑞祖堂经验方》一书。回回人忽思慧的《饮善正要》一书,是吸收了汉、蒙、回、女真等族人民的饮食经验写成的,其中介绍的许多植物为我们研究古代植物提供了重要资料。忽思慧对这些植物性的介绍,又反映了他对中国医学、医药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成果。

畏兀儿人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则是元代三部著名的农书之一。当他任安丰(今安徽寿县)肃政廉访使时,对江淮地区的农业情况作了许多调查,最后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以崔实的《回民月令》的体例,以农家月计划来按月编写,补充了元初编的《农桑辑要》中《岁月杂事》那一篇的不足。书中按12个月详细记载了每个月应作什么农事、应准备什么农事,搜集了许多农谚,如“移树无时,莫教树知;多留宿上,记取南枝”、“十耕萝卜九耕麻”等,作为经验介绍给农民。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收贮蔬菜、制作酱菜等生活常识的介绍。

回回人也黑迭儿是著名的建筑师。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城时,新的宫城就是他设计的。大都城在辽金故城的东北面,方圆60里,共11门,宫城周围9里许,高35尺,有6门。也黑迭儿参与设计、修建的大都城,规划整齐,“有如棋盘”,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元代少数民族在文化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卓越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少数民族是勤劳、聪明的民族,他们为中华民族文化科学的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