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44

第144章 王安石变法

宋朝建立以来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是第6代皇帝了。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封建豪绅大地主阶级是政权的支柱。北宋为了保护这些人的利益,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了畸形的优惠。比如,豪绅大地主占有国家半数以上的农田,但却不必向政府缴租税、服徭役。广大的农民和中小地主承担了全部的租税义务。这种政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许多农民破产,经济发展停滞。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另外,北宋在辽和后来建国的西夏的入侵面前一直反击无力,却年年扩充军队和增加岁币,国家的财政危机日益明显。

日益窘迫的处境使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开始意识到需要推行一些革新的政策。但朝中保守派的势力非常强大,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于是形成了长期的尖锐交锋。围绕着王安石变法,两种势力的斗争达到了高潮。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家庭里,他聪敏而好学,经由科举而踏上仕途。王安石是个饱读诗书、政治思想十分活跃的人,他一直有学以致用的愿望。从他考中进士,被派往扬州作幕僚开始,到从江东被召入朝,王安石一共在外路州县做了十六七年的官。这些年的为官使王安石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认识更为深入,同时,革新的思想也更清晰和具体了。

到京城后,王安石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任务是替国家理财。他当时曾给在位的宋仁宗呈上一份近万言的奏折,提出变法的主张,却未引起重视。王安石觉得孤掌难鸣。

实际上,在王安石以前朝中也有一些人提出了改革图新的尝试,最著名的是范仲淹、富弼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主要是以整治腐败的官僚制度为内容。但是“庆历新政”触犯了权贵的利益,遭到势力很强的保守派的联手反对,实施一年多后,范仲淹和富弼就被迫离开了朝廷。

公元1067年,年方20岁的赵顼继位,这就是宋神宗。他是一个很希望有作为的皇帝,想通过推行新法来扭转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宋神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素闻王安石之名,即位后便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王安石身上。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允许他直接向自己陈述意见。而后按照王安石的建议,设置了主持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亲自负责。公元1070年,宋神宗再任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更是以兴天下为己任,全力进行变法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分为理财、整顿军备和加强治安、培养选拔人才三大项。其中的措施有:

均输法:北宋设置了东南6路(淮南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荆州南、北路)发运司,负责运送东南物产,供应京城及军队的需要。但长期以来,有关官吏不问实际情况,只按“簿书”催各地上交物产,极大地造成了物资的浪费。“均输法”对此进行改革。具体表现在设置发运使官,统筹安排东南6路赋入,将上贡物资“徒贵就贱、用近易远”,并且可将所需物资“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从而达到“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作用。

青苗法:各地常平、广惠仓以现有的储存,遇粮价高时出粜存粮,遇粮价贱时收籴。所积本钱在每年春天青黄不接时,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收以后加二分或三分息偿还。青苗法的用意在于使农民避免遭受地主豪绅高利贷的盘剥。

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州官吏提出兴修农田水利的具体措施。如工程浩大,可依青苗法由官府借钱;官府借钱不足,允许当地富户出钱借贷按利付息。农田水利法对推动生产的发展比较有益。

免役法:废除乡村各户轮流服役的旧制,改为由政府出钱雇人服役。原来承担差役的人户按产业多少被分为等级而出钱代役,称免役钱。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未成丁户等也要按定额的半数上交役钱,称为“助役钱”。免役法使各种人户都要出役钱,官僚、地主要出更多的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方田、均税法:政府出面重新丈量土地,查清以前官僚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而又隐瞒田产、逃避税收的问题。政府根据土地情况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保甲法:乡村民户10家组成1保,50家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民户中财富最多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主客户有两丁以上者均要抽一人作保丁,习艺练功,战时编入军队。各大保每夜差保卫巡逻,发现“盗贼”立即追捕。同保犯罪必须检举,否则株连。

改革科举:废除以前只考背诵经文的考试制度,改为以考经义论策和殿时策(时论)为主,这比起死记硬背的旧法在当时无疑是一个进步。旧太学为保守派把持,改革派因此对太学加以整顿,把反对变法的学官赶走,代之以拥护新法的人。

王安石实施的新法经过一段时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农业得到了发展,人民得到了一些实惠,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新法在许多方面触及了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祖宗之法更改不得,纷纷对王安石的新法加以攻击。

一天,宋神宗把王安石找来,告诉他现在人们说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该如何应对。王安石回答说:“陛下亲管朝政,没有沉溺于享乐,就是惧天变。人言固有不足恤,但如果给予义理,又怎么样呢?仁宗皇帝在位时数次修改宋朝法令,如果祖宗之法当世代遵守,为什么还会去屡次更改祖宗传下来的法令呢?”这几句话的意思充分显示了王安石坚定的变法态度,同时也得到了宋神宗的认可。

变法就这样在王安石的坚决和宋神宗的支持下不断推进,一度达到高潮。但保守派的反对从来都没有停止,他们寻找一切机会阻止变法,甚至把有的地方发生旱灾也归咎于变法触犯了天条。保守派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对新法形成围攻之势。两个太后——仁宗的曹后和英宗的高后也站出来支持废除新法。同时,随着变法的继续,改革派内部发生了分裂,一些人站到了对立的立场上,还有一些人一开始就是抱着投机的企图,为自己捞一把利益,然后看哪边势力大了就投靠哪边。在这种局面下,宋神宗逐渐发生了动摇,他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王安石了。

王安石的变法步履维艰。尤其是皇室后族的大力攻击,使王安石陷入空前的困难境地之中。王安石先后两次被罢相,第二次以后再没有回朝。改革派的力量终于没有敌过保守势力的围攻,变法随着王安石的罢相而失败。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执政,反对派的代表司马光上台,把新法一项项废掉了。至此,王安石变法结束了。

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行为,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社会存在的种种危机,所以,他的变法遭到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