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41

第141章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和他同一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清官。这个人常常在各种戏剧里出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知道他。京剧里为了表现他断案大公无私的精神,专门给他画了一个大黑脸。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就是包公。

包公,真名叫包拯,字希仁,是北宋庐州合肥(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人,生于公元999年。他和范仲淹一样,一生做过许多官,小到县令大到枢密副使。不管是做什么官,他都认真处理政事,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包公曾经在天长县做过县官,处理过一个“牛舌案”。一天,一个农民急急忙忙地赶着一头牛到县衙门来告状,说那头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包公听完他的话,想了一会儿,说:“既然你的牛的舌头已经被割掉了,你就把它杀了做成熟牛肉卖了吧。”

农民听了很生气,心里想,包公是不是糊涂了,他不久前不是贴出告示不准百姓私自宰杀耕牛吗?怎么现在春耕农忙的时候怎么又要我杀牛呢?于是他回答:“老爷,我怎么能杀掉呢?我是来求您抓住那个割了牛舌头的人的呀。”

“啪”,包公一拍惊堂木,气呼呼地说:“叫你杀牛你就杀,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

农民抹着眼泪走了,回家以后果真把牛杀了。

第二天,有一个人兴冲冲地跑来向包公告那个农民的状,说那个农民杀了牛,应该受到处罚。包公盯着那个人,眼睛一眨也不眨,直到他把话说完,然后大喝一声:“你为什么要割掉他家牛的舌头,又来陷害他?”

那人听包公这么一问,吓得瘫倒在地上,乖乖地认罪了。

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包公是个断案如神的官。

公元1041年,包公调到端州(现在的广东省高要县)作知州。端州是当时每年进献给皇帝的精美贡品之一端砚的产地,因为有利可图,以前的知州,都要趁机向老百姓征收多几十倍的端砚,送给朝里的大官们,换得升官发财的机会。

包公到端州以后,不但没有贪污一块端砚,而且立刻派人查清楚以前官吏贪污端砚的情况,然后规定要严格按每年20块的数量制造端砚,官员贪污的端砚一律交公,百姓制砚的工钱由官府付给等等。这些规定,解除了老百姓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使官吏们失去了靠端砚发财升官的机会。

一个官,如果清廉正直,肯定会得罪其他的有权有势的贪官污吏的。包公知道这一点,但他一点也不害怕。他后来被调到京城御史台,范仲淹那时正在推行“庆历新政”,打击了许多皇亲国戚和大官吏的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攻击。包公对范仲淹非常敬佩,对新政也很赞成,曾经写过文章表示支持新政,并且向范仲淹提了许多建议。

不久,包公当了监察御史。当时北宋朝廷积极与契丹妥协投降,文武官吏贪污腐化成风,包公对此很不满,不断向皇帝提意见。

有一个叫张尧佐的人,因为他的侄女得到仁宗的宠爱而做官直做到了三司使的高位,管理了全国的贡赋和财政事务。他贪婪得很,对老百姓大加搜刮,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有许多官员向仁宗告张尧佐的状,都被扣住了。

包公知道了这些情况,亲自去拜见仁宗,并且和几个大官联名上书,要求撤掉张尧佐的三司使的官位。在包公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尽管心里不愿意,宋仁宗还是照办了。对权贵,包公从来都敢于站出来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经他手处理的贪婪无能的官吏不计其数;对自己的亲戚,一旦有人犯了法,包公照样不会轻易饶恕。

在庐州做官的时候,包公的一个舅舅依仗包公的权势干违法的事了。横行霸道,抢占农田,告发他的状纸叠起来就有厚厚的一大摞。包公六亲不认,亲自审问舅舅,在大堂上重打了40大板。看到包公执法如山,对亲戚犯罪不留丝毫情面,老百姓就更敬重他了。包公为民请命,洁廉无私的清官形象越来越高大,百姓似乎看到了天下有公理的希望。

有关包公的各种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故事说包公奉旨到陈州放粮,途中遇一盲丐妇拄着拐杖拦路告状,向包公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宫中的一个秘密。真宗赵恒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用狸猫之皮换掉李宸妃所生的婴儿,并将婴儿丢弃。弃婴幸被宫人寇珠救起,在内监陈琳的帮助下,送与八贤王扶养,取名赵祯。而李妃被打入冷宫,刘妃册立为后。刘妃仍不甘心,她火烧了冷宫,李妃逃出,流落民间。

包公听盲丐妇讲得真真切切,凄凄惨惨,知其定是李宸妃,便将她带回朝辨冤。回朝后,包公借元宵节请已做了皇帝的仁宗赵祯观灯,并安排了雷劈不孝之子张继宝的演出。随后包公说出当年刘后、郭槐狸猫换太子,谋害皇帝生母李妃的实情。赵祯恍然大悟,斩了郭槐,并亲迎李后还朝。李后经多年磨难,见到赵祯又爱又恨,要包公替自己打他。包公想出一个两全之策,他脱下皇帝龙袍,用打龙袍表示治皇帝的不孝之罪。

类似这样的关于包公的传说还十分多,比如“盆儿鬼”、“灰阑记”、“三勘蝴蝶梦”等。在这些传说中,包公逐渐被塑造成一位能够日断阳、夜断阴的人神合一的人物,老百姓把他们对于清官形象的各种幻想附会在包公身上,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善良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