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秘史
6439600000116

第116章 “诗豪”刘禹锡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唐宪宗下诏贬职的“八司马”当中,有两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擅长散文,刘禹锡善于写诗,两个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这次,柳宗元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刘禹锡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

这年,刘禹锡34岁。永州和朗州都在南边,那时候还是荒僻落后的地区。柳宗元和刘禹锡相信自己的作为是正直的,失败了也不气馁。到了任所,除了办公以外,常常游览山水,写写诗文。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疾苦,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是在永州写的。

刘禹锡在朗州期间创作了有名的《天论》。《天论》三篇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著。他说过“怒人言命,笑人言天”。一怒一笑,表明他是儒家。

刘禹锡和柳宗元在任所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做官。

元和十年,刘禹锡回到长安,看看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京城虽有一些新气象,但朝廷官员中,有不少新提拔的官员都是他过去看不惯的人,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批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刘禹锡欣然接受了朋友们的盛情。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一向有名气,这篇新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有一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愿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有人竟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这些话传入宫内,唐宪宗很生气,他觉得自己这些年颇有成绩呢。于是,对刘禹锡也很不满意。刘禹锡又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明着是提升,但是播州地区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当时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

刘禹锡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有人伺候;怎能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正在这时候,朝廷把柳宗元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困难情形,决心帮助好朋友。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去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很受感动。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大和五年(831年)十月,他出任苏州刺史,为期近3年,颇有政绩,得到时人的称赞。后历任汝州、同州刺史。过了十四年,裴度当了宰相,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正值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树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但他始终坚持真理,特别是几次遭贬,几番挫折,使他广泛地接触社会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此在哲学、政治、文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且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

刘禹锡创造了大量的政治诗和政治讽刺诗,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是中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白居易极度钦佩他的诗歌才能,称他为“诗豪”,为“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