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古碑
6437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人们对古碑并不陌生,常见的就有陵墓碑,寺庙碑。倘若按用途划分,还有功德碑、纪事碑、文献碑和标示碑等;从特点和品级来看,又有御碑、三绝碑、无字碑、图画碑和造像碑等等。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古碑实物,是1996年从河南新郑县出土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韩国故城宗庙遗址的“无字碑”。被誉为“中华第一碑”。不过,这通碑与汉代以后的碑,其概念和内涵是不一样的。最早的碑用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立在宗庙祠堂的门前拴牲畜;二、竖在宫殿前面观察日影移动,用来测定时间;三、竖在墓穴四角,碑头凿个圆孔(称为“穿”),把捆绑棺椁的绳子穿过圆孔,借助碑的支撑,把棺材缓缓放进墓穴之中。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开始,人们把死者的姓名、埋葬的时间等情况记在碑上,这碑也不再同棺材一起埋入墓穴,而是留在墓地,成为一个纪念性的标志物,后来的墓碑就是从这儿演化来的。碑的材质也由最初的木材,改为石头。

东汉(25—220年)以后,碑的用途越来越多,碑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碑的结构则没有变化,一般由碑首(也称“碑头”)、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的正面叫碑阳,背面为碑阴;碑首的正中称碑额,用来镌刻碑的名称(标题),叫做额篆或额题。碑身镌刻文字的地方(无论碑阳、碑阴)称为碑版。碑版的周边有线条或图案构成的边框;碑身两侧大多空白,也有浮雕图案和镌刻文字的。碑头的形式有好多种,有平首、尖首、圆首和蟠龙首。

汉碑的碑首往往刻些仙人、云纹和祥禽瑞兽;魏晋(220—420年)以后,以蟠龙纹装饰,以致“二龙戏珠”等雕刻成为帝王将相的“专利”。唐代(618—907年)就明文规定“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就是说五品以上官员墓碑才可以在碑首雕蟠龙,即“螭首”。所谓“龟趺”就是以神龟为碑座。碑座的作用是为防止碑石下沉,保持碑身稳定。汉碑通常为方座,或在碑身下垫一块石板。碑身与碑座之间都以卯眼和榫头组合,使其吻合之后更加稳固。魏晋以后,碑座多为龟形,这个龟叫“赑屃”,传说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力气最大,擅长负重。人们量才录用,就请它来驮碑了。

刻碑的风气始盛于东汉。魏晋时期,朝廷明令禁碑,刻碑之风受到遏制。直到唐代刻碑之风又大兴。因此,现在遗存的价值连城的古碑,以汉代和唐宋为最多。历史名碑和书法名碑也大都产生在这几个朝代。

古碑上的文字和图案是由几个人共同完成的。碑文有撰写者、书丹者和镌刻者。所谓“书丹”就是用毛笔蘸着朱砂把碑文抄写在碑版上。朱砂是红色,故称“书丹”,使用朱砂是由于朱砂稳定性好,写在光滑的碑版石面上不流走,不扩散,能真实地体现笔画的风采,其次是由于红色清晰、醒目,便于镌刻。碑文和图案最终是由石工完成的。因此,石工的文化程度和雕刻技术十分重要。有些古碑上有“刊石人”或“刻石人”的姓名,这都是大工匠。碑文的撰写者和书丹者有的是同一个人,也有并非一人。例如,御碑的碑文撰写者是皇帝,书丹者则另有其人。碑版的文字有出自书法名家的手笔,也有临摹撰文者的字迹。这些往往成为决定古碑的等级、品位和名气的重要条件。

那么,今天的古碑还有什么重要价值呢?

首先是历史价值。古碑是当事人为当时和后世留下的“立此存照”。古碑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记载,有补充、修正甚至否定正史的参考价值,往往成为历史疑案的重要物证;利用古碑所提供的信息和出自古碑的引文,常常成为支持一个论点的铁证。古碑为遗址、遗迹所做的标示,对古建筑存废的记录和对文物兴替的描述,唐宋以后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翔实。大量的御碑、功德碑、墓祠碑和寺庙碑等,所彰显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被史学界誉为“会说话的石头”和“储存历史记忆的容器”。不言而喻,今天面对古碑就是面对古人,面对历史。因此,从清代兴起的“碑学”,一直成为世人瞩目的“显学”。凡是学习、研究和以史为鉴的人,无不重视古碑的认知功能和历史价值。

其次是文献价值。古碑中如《道德经碑》、《石台孝经碑》、孙思邈的医方医药碑,宋徽宗的《大观五礼之记碑》和《大观圣作之碑》,山西榆次和西安碑林的《官箴碑》,苏州的《则水碑》,西昌的地震碑林,北京、西安的“十三经”碑刻等,以及凡涉及经济事务,科技教育,民族关系,规章制度,法令条例,经典古籍等方面,古碑都为我们留下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纸质的媒体,时刻要防水、防火、防盗,而古碑的材质却为文献典籍的保存,提供了更大的安全保障。

第三是艺术价值。本书涉及的古碑只限有高度、宽度和厚度的独立的竖长方体或横长方体石碑。这种古碑造型庄严、神圣,看似“千碑一面”,其实严谨而不呆板,整饬而有变化。线刻、浮雕和圆雕等雕刻技法的综合运用,又使古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在古碑的镌刻中,简洁、洗练的图案设计,高雅、大方的纹样选择,都极富装饰效果和视觉效果。碑版光滑的石面上用线刻描绘物体,刻画形象,又几乎把“线”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这为以“线”作为基本造型手段的中国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难得的范本。

古碑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书法、书艺和书学方面。古碑中的名碑有两种类型:即历史型和艺术型。好多名碑的拓本成为书界所崇拜和遵奉的圭臬。特别是碑体亡佚的拓本,更成为书法艺术传世的名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有些古碑虽然一息尚存,却面目已非。例如,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废黜汉献帝时刻立的《上尊号与受禅碑》,越是晚近的拓本,质量越差,书艺的神韵和笔画的风采,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健在的古碑,已经成为书法艺术和书学研究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想想看,书界的朋友如能持帖访碑,面聆謦欬,从而对古碑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对于碑文不仅把握其形神,更知晓其内涵,书家亦即学者,那该是怎样的境界,怎样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碑受到空前的重视。迄今,业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碑就有40通。保护古碑就是保护珍稀的历史文物,抢救古碑就是抢救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对古碑采取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的古碑,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实践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200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