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6428100000017

第17章 现代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5)

德国公司的融资模式基本上与日本相同。都是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但是,德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银行融资体制。顾名思义,德国的全能银行是“全能的”,可以自主地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所有业务,也就是说,银行既可以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也可以直接进行证券投资。全能银行还可以持有任何非金融公司的任何数量的股票。

由于德国许多公司是由家族公司转化而来的,很多家族思想对公司的影响一直很大。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德国公司普遍推崇追求长期价值,由此产生了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再投资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

与日本相似,德国的证券市场不够发达,规模较小,可以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相对最小的。例如,1990年末整个德国市场资本化总额只有56lO亿马克,而同期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本总额为3万亿美元;1988年,德国的股票交易量为84万股,而纽约证券交易所1989年的交易量为4100.7万股。德国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1990年底上市公司数量不到德国股份公司总数的1/4;德国持有股票的家庭只有7%,美国则高达30%以上;1989年德国家庭的储蓄率为12.2%,而美国为5.6%。以上这些反映了德国和美国两国公司在资金来源上的差异。

德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是:所有权集中度很高,持股者主要为银行、创业家族的基金会、其他公司和政府等。德国银行一般并不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它持有的股份只占德国国内所有上市公司股份的9%,但银行除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外,还能代表其所托管的许多个人股份参加每年召开的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例如1988年末,德国银行中储存的客户股票就达到4115亿马克,约占国内股市总值的40%,加上银行自己持有的股票,银行直接管理的股票占到德国上市公司股票的50%。一些全能大银行常常从债权人开始发展成为公司的大股东。银行在许多公司监事会中占有席位,并直接影响着管理层。德国的全能银行对公司具有很大的有效投票权利,德国银行已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三、家族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家族型公司,是一种由家族成员管理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家族企业的前身是家庭作坊,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家族企业。

(一)家族型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

1.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合关系,是区别现代型经营与家族型经营的根本标志,现代企业实行两权分离,而家族企业则是两权合一。资本在工业社会里,对企业的经营起决定性作用,谁有钱谁就掌权。在家族企业里,家族成员以全部或部分的所有权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一类是以家族独资形式组建家族企业;另一类是以家族对企业控股的形式来把持企业的经营权。利用上述两种形式,一些家族通过所有权控制了经营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是家族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家族经营的最根本特征。

2.家长式管理。家族企业中的家长式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权式的组织模式。家族企业的创立者或继承者,往往以其较大的股份、较高的辈分或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家族企业中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家长依托家族的血缘关系,将企业的决策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或家族内部,从而建立起集中而稳定的领导实体。(2)恩威并用的管理方法。和传统家族管理一样,家族企业的管理也采用恩威并用的手法。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者对员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严格要求,违反公司纪律和损害公司利益的员工,将会受到斥责和处罚,甚至被冷酷无情地赶出企业。另一方面经营者视员工为大家族中的成员,为员工改善福利条件,信任和尊重员工,甚至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在员工中营造类似家庭的情感氛围,以此来获得员工对经营者的报恩心理和效忠情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奉献意识。(3)“家长”的示范效应。家族企业的家长,往往是难以超越的权威、经营的智慧、人格的魅力和创业敬业的精神于一身的英雄式人物,深受员工的敬仰。这类经营者的言行在部属和员工中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3.经营文化的同质性和继承性。在家族经营过程中,经营者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人生信念、经营理念和家族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使之融合成为整个家族企业的精神,并把它变成员工的行动指南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者的权威和魅力、在血缘基础上的家族亲情、基于高福利的家族恩情,构成了家族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在这种家族文化氛围中,经过经营者耐心引导,逐渐形成了带有浓厚家族色彩的价值和目标共识,表现为企业内部的观念和情感认同,对外部文化无意识地抵制等,并有随时间推移保持本色不变的特点,显示出家族经营文化的同质性和继承性。

4.融合家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家族发展观。家族企业最初的经营宗旨,毫不例外都是追求家族的财富,并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增加对员工福利的关心。一个能发展壮大的家族企业,总是能把握住时代脉搏和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适时地把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融入家族意识之中,投身于民族和社会发展事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抓住时代和历史赋予的机遇,使企业发展壮大。

(二)家族型公司治理的缺陷

1.重人治、轻法治,丧失了组织创新的能力。一些家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又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经营中的经验管理和盲目决策现象时有发生,且容易滋生独断专行和官僚主义经营作风,使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竞争的活力。企业引入家族关系,使企业内原本比较简单的人际关系复杂化了,家族关系又会压迫和屏蔽工作关系。一个人在企业中,既是家族的一员,又是企业的一员,还引起角色冲突。这一切都将导致企业目标多元化,管理目标多元化,企业效率自然也会下降。家族企业中的家族成员,至少有三个目标:利益收入、稳定的家族生活及家庭关系、防范外人。企业中家族网的形成,意味着企业中形成了小利益共同体,这个网阻碍其他人创新,甚至阻碍他人能力的正常发挥,从而也阻碍企业的发展。

2.任人唯亲、经营不善,失去竞争的优势。家族经营的主要弊端是企业中的不公正、机会不均等,影响经营效率。例如,收入福利不平等、职位分配不公正、赏罚不分明等,造成了士气低、上下阻隔、不满情绪蔓延等情况的出现。任人唯亲和经营不善,对家族经营来说是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人才流失——人才匮乏——经营不善——家族危机,这种家族企业特有的现象将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3.领导断层、家族分离,危及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创立者以其独特的经营风格领导和维系着家族企业,企业管理层已长期适应“家长的风格”。一个风格迥异或才德不足的接班人,往往难以服众和驾驭全局,而家族中一些羽翼丰满或不满现状的家族成员又暴露出离心倾向,随着家族企业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家族企业的崩溃分离就为期不远了。

四、公司治理的新模式: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公司治理运动蓬勃兴起,各国的证券交易所和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都积极参与其中。

机构投资者要参与公司治理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初,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大股东的大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养老基金,对于公司治理并没有兴趣。第一,对股权分散的公众公司的股东而言,公司治理问题是公共产品。第二,机构投资者通常同时持有上百种公司股票,无暇顾及或不愿意顾及某个具体公司的经营情况。它们根据传统理论和投资理念,只注重在选股、投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注重从短期交易中获得回报。若某个公司经营不善,就会一走了之(华尔街准则)。这就是为什么在早些时候,机构投资者采取“用脚投票”策略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有两种情况使机构投资者放弃了华尔街准则。一是在实践中,这种“用脚投票”策略常常使机构投资者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不能成功。机构投资者对许多公司的持股比例越来越大,当公司真出现问题时,“用脚投票”的方式常常使它们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华尔街准则不再适用。许多机构投资者在进退两难时,“套牢之后必然要开口说话”,开始通过私下沟通、代理投票和提出股东议案等方式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变被动投资者为主动投资者;二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所得不菲,这也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运动的另一个原因或动力。如果只有责任没有利益,难以想像公司治理运动会如此蓬勃地开展起来。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带来了所投资股票的市场价值的增长,所获回报大大超过了其投入。机构投资者持有众多公司的股票,在公司治理方面.各个公司中均有某些成功、有效的,甚至是各个公司可以通用的最佳做法和基本准则,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可以移植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分享”减少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单位成本,使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总体或长远收益可能远远大于成本,因此参与公司治理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一项非常有利可图的事业。这就是国际上出现那么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机构投资者的原因。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参与有三个着重点:着重于一般性的公司治理,主要涉及股东、董事、经理层关系和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着重于与行业相关的公司治理,探寻适应于所属行业的最佳公司治理行为;着重于监察公司内部的执行和控制系统。

现代公司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阶段的主要象征性事件是:1992—1993年,通用汽车、IBM、美国运通、西屋电气等顶尖公司总裁在机构投资者的压力下被解聘、辞职或提前退休。机构投资者不仅积累了巨大份额的公司股份,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与反并购和20世纪90年代的公司治理运动中,学会了将其经济主权转换为政治主权。

通用汽车公司于1994年公布了《通用汽车董事会关于公司治理中一些重大事项的指引》。这一指引作为由市场推动的公司治理标准和样式的一个范例引起了广泛关注。“通用指引”发布之后,立即受到了加州公职人员养老基金组织的认可和欢迎。

在执行公司治理导向投资战略的机构投资者中,参与公司治理最为积极和最值得借鉴的是成立于1992年的LENS投资管理公司,LENS基金只投资于少数几家股票,进行“关系投资”,并积极介入其所投资公司的治理运作,运营前两年投资过西尔斯、美国运通、西屋电气和柯达等7家公司。该公司的投资选择原则是从财务评价和公司治理评价两个角度找出价值低估和通过公司治理(主要是股东作用)可提高价值的公司。该公司1994年年报中的一段话非常清晰地表述了公司治理导向的投资战略:卡内基说最好的投资战略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紧紧地盯住这个篮子。我们的战略是不仅盯住篮子还要盯住鸡蛋,并且我们要确信让那些鸡蛋知道有人在盯着他们。我们发现,董事会就像亚原子一样,知道他们受到关注时会有不同的行为。我们的初衷就是制造这种不同。我们的经验表明股东的参与能够增加价值。

随着采用公司治理导向投资战略的机构投资者的增多,公司运作的基本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从所有者、经理人合一的古典模式,经过两权分离、经理人主导的伯利一米恩斯模式,发展到两权分离、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