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
6427900000035

第35章 毛泽东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1)

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是无产阶级组织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广大同盟军,夺取革命和建设最终胜利的战斗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总策略之一。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党的中心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大局,同党的命运荣辱与共,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会有所不同,但始终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之一,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历史证明,统一战线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习和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对于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创立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并使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五四运动期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时就提出了“民众的大联合”的主张,号召用民众的联合的力量去反对政治的强权、经济的强权、社会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这一主张后来成为毛泽东一生中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我们可以将它视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雏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在探索、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认识、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策略,并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思想。

1.要胜利,就必须尽一切可能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独特国情之中。从阶级状况来看,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占比例最小,但前者掌握国家政权,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反动统治,而后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是政治上最有觉悟、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广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势力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和排挤,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毛泽东对上述各阶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准确地提出: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革命最巩固的同盟军和主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两面性,因而存在着成为革命同盟军的可能性,无产阶级应尽可能争取。大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基于这样一种科学的分析,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并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的著名论断。

2.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并采取不同政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不够全面、准确,又缺乏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因此曾经提出消灭资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目标。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观察和分析逐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区别于欧美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又称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从产生以来,就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排挤下艰难地争取生存和发展。因此,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的要求,又因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系而具有妥协性和动摇性。

1922年中共二大首次提出组织“民族主义的联合阵线”后,与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之间合作,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但由于国民革命后期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导致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土地革命时期,正如毛泽东曾深刻分析的那样:“因为在前一时期的末期,革命营垒中发生了变化,中国大资产阶级转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革命营垒,民族资产阶级也附和了大资产阶级,革命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这时剩下了三个,剩下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包括革命知识分子),所以这时候,中国革命就不得不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而由中国共产党单独地领导群众进行这个革命。”“九一八”事变以来,王明“左倾”路线忽视了国内阶级关系新变动的客观事实,将民族资产阶级拒之门外,丧失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度出现的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时机,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召开,才正式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个成熟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得以建立,在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广泛和巩固,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的阵营日益清晰,中国共产党努力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指出:对官僚资产阶级,要在政治推翻其统治,经济上没收其资本,而对民族资产阶级,则是政治上与之结成革命联盟,经济上允许其存在、鼓励其发展。这一切表明,对两部分资产阶级的区分和不同政策的采用,对于各个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革命的发展和夺取最终胜利都具有重要意义。

3.坚持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和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一原则并进一步作了深入论述。毛泽东多次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中最有远见、最有前途、最先进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如果共产党的政策不犯错误的话),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回答了怎样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及实现领导权应具备的条件等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确保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争取领导权的胜利,维护和巩固了革命的统一战线。

4.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

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各阶级阶层经济地位和政治立场的分析,毛泽东又提出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思想,即“我们现在有两个联盟:一个是同农民的联盟,一个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两个联盟,同农民的联盟是主要的,基本的、第一位的;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是暂时的,第二位的”。也就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和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前者是非对抗性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联盟,其基础是工农联盟;后者的对象和范围往往随着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这一联盟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争取一切中间势力,孤立和打击革命的敌人。

5.坚持统一战线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

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和领导统一战线,必须贯彻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理,即既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敌我力量的对比,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形式和手段,以达到当前的战略目标。因此,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的典型表现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它既坚持了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又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成熟、高超的斗争艺术。这一原则在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实践中,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以“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尝试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6.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加强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新民主主义时期,各民族相互支持,共同革命,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一大特点。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建立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明确提了出来。在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把巩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关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到理论展开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

7.建立国际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民主革命时期在国内革命斗争中运用自如的统一战线理论运用到了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国外,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前者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后者是毛泽东对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之后的国际形势进行缜密思考而形成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它对于改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二)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统一战线理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学说,为中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思想包括:

1.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做了新的界定

邓小平从新时期我国各阶级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从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出发,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统一战线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级联盟,它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据此,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将“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改为“爱国统一战线”。中共十二大进一步确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者,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使得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在性质、范围和任务方面与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有了区别。

2.强调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策略的运用,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革命力量,争取更多的革命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的“法宝”。“文革”时期,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干扰和破坏,统一战线被忽略,甚至一度形同虚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强调了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他认为:没有统一战线工作,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办不好的。

3.扩大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

邓小平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著名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人阶级的地位得到了极大增强,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各民主党派也已成为劳动者、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因此,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他强调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以宽为宜,目的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都联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新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也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求爱国和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异,这两个联盟使新时期统一战线范围扩大了,对象增多了,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都集中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上来。

4.按照“一国两制”设想,实现祖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