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时,楚怀王兵分东西两路同时向关中进发,并有约在先:谁先进关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率军先于项羽进关,按理应为关中王。但刘邦惧于项羽的70余万大军,待项羽入关后,乖乖地将咸阳拱手送人。项羽自尊为霸王后,打算派刘邦到南郑驻军。谋士范增极力反对,说:“南郑地势险要,让刘邦去那里,无疑是放虎归山。”项羽说:“那怎么办?”范增说:“等刘邦过来朝见你的时候,大王可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去,你就说:‘我早就知道你愿意去,到那里你可养兵练将,屯聚粮草,养足锐气与我争天下!这就证明你有反心,给我绑出去杀了。’如果他说不愿意去的话,大王可以说:‘本来嘛,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之王,叫你到南郑去,你怎么能不服从,这分明是要留下来与我分庭抗礼,绑出去杀了。’这样,刘邦势必难逃一死。”刘邦被引上殿后,项羽声色俱厉地问他:“寡人欲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意?”刘邦虽愿意去,但却不敢表白,情急之下,心生一计,回道:“大王啊,臣食君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项羽只好说:“刘邦,你要是听我的,南郑就不要去了。”
无论是回答去还是不去,都必死无疑。但足智多谋的刘邦,危急时刻既没有回避问题,又绕开了“去不去”的焦点,让人无法抓住把柄,借助于“君臣关系”转换话题,摆脱了项羽、范增所设的圈套,逃过一劫。
话题转换是一种说话艺术,与交谈中的“乱打岔”截然不同,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言语行为,能促使交谈继续有效地进行。那么,如何才能避重就轻地巧妙转换话题呢?
话题在即兴交谈中有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取话题时要慎重。要尽量选取双方感兴趣的、新颖独特的、谈得来的话题。
一、进入话题的方式与技巧
想好了合适的话题,还要用合适的方式提出来。一个话题应该如何开始、怎样展开,就如同写文章要写好开头一样,较为常用的话题进入方式有以下五种:
1.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式是最为简单的进入话题的方式。例如: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章第二节。”
“让我们大家来关心青少年的视力问题吧!”
“请问,您对大学生下海经商怎么看?”
这种开头的优点是:直触主题,较为简洁。它的不足是:较为单调,显得缺少铺垫,突兀而呆板。
2.承上启下式
一般用于两个话题之间,也可以说是两个话题上下互相衔接的一种技巧。例如:
“刚才您说了厂家的意见,那么顾客是什么态度呢?”
这种方式衔接紧凑,适用于不太复杂的两个话题之间,显得转换自然,同时也具有直触主题、简洁明了的特点。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一些内容较多、又较为复杂的话题就不太适用了。
3.循序渐进式
循序渐进式要求对话题进行铺垫,逐步引入。例如:
听众朋友,在我们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草往往是不被重视的,比如《小草》歌儿里就这样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还有一首流行歌里也这样唱道: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儿草。我们的成语里还有一个成语叫“斩草除根”。听众朋友,不管是轻视也好,鄙视也好,或者是仇视也好,总之呢,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草起码是容易被忽视的。那么在今天,这种忽视草、不重视草以至于不愿意种草的观念也要变一变了。下面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这种方式使话题的进入自然、轻巧又富于情趣,容易引起人的兴趣,使人感到亲切、热诚。实践证明,具有铺垫作用的循序渐进式开头,是节目主持人较为有效的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话题进入方式。
4.举例推荐式
举例推荐式是一种较为有效、常用的话题进入方式,它往往从自己或是身边人的实例以及对方较为熟悉的事情说起。例如:
“哎,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他想换一个洗衣机,我就问他:‘你现在的这个洗衣机买了没两年哪?’他说:‘现在物价涨得这么快,存钱也不值,还不如买点儿大件儿东西保值合算。’”
这种方式显得自然随意,其不足是容易跑题。
5.回顾过去式
用比较熟悉的过去的人与事的方式展开话题的方式即回顾过去式。它容易产生亲近感,缩短双方的距离。例如:
“二十年前……”
“我们小时候……”
“想当年……”
这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话题进入方式:轻松,但是入题太慢。
引入话题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有些人以为只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总是挖空心思,想找一些怪诞的奇闻,然而,这样的话题毕竟不多,有些大事不等你讲,其他人可能早就知道了。实际上多数人更爱听日常的普通话题。
(2)有的人以为一定要谈深奥的、能显示出学问的题材,才会让人高看一眼。但是,这类问题很难找到交流的对象。其实,只要诚心与别人交谈,话题所涉及的范围可以海阔天高:社会、家庭、友谊、工作、物价、天气、衣食住行等。
(3)有些话题要小心避免。对于你不知道的、不清楚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自说自话;不要向陌生人炫耀自己,如个人成就、家庭财富等;不要在公共场合议论他人的失败、缺陷和隐私;不要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不要像祥林嫂那样到处诉苦和发牢骚。
二、转换话题的方式与技巧
在谈话中,同一话题往往不会贯穿始终,中途转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转换话题的要领,在于巧妙、自然、适时地将对方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话题引至新的话题。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转换,话随心动;另一种是有意转换,交谈者为了控制交谈气氛,在谈话出现冷场、谈话内容枯竭、交谈难以维持、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时主动转换话题。
1.礼貌回绝法
礼貌回绝法是指抓住对方话语中的一点引出新的话题的方法。例如:
两位老朋友好久不见,突然见面,非常高兴,甲夸耀自己生活顺意,爱情美满,问乙:“你现在过得可好?”
乙正闹离婚,又不想说出,于是便说:
“我哪比得上你呀?你小孩上几年级了?肯定很可爱吧!”
话题转移到小孩上面,甲喜不自胜,又滔滔不绝讲开了。
2.补充跳跃法
补充跳跃法是指表面上补充对方所言,实际上暗度陈仓,转换话题的方法。例如:
对方一个劲地吹嘘自己下海经商的体会,而你又不感兴趣,这时,你可抓住对方的一句话巧妙转换:“是啊,商海难游,苦中有乐,我如今还是漫游学海,一样是喜忧参半啊!”
3.启发引导法
启发引导法是指在对方表达陷入困境时,可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开启对方思维,把话题逐渐引开的方法。例如:
对于迷路的孩子,有经验的巡警经常问:
“爸爸妈妈在家吗?”
“叫什么名字?”
“你家附近有大高楼吗?”
这样一步步引导,实则是一个个话题的转换,能帮助孩子回忆家的大体位置。
4.信手拈来法
交谈总是有特定的环境因素的,眼前的景色、物品、陈设,耳畔听到的雷声、噪音,乃至你身体感受到的气温等,都是转换话题可利用的东西。例如:
“没想到您家挂了这么多脸谱图,什么时候喜欢起京剧来了?”
“天气好闷,您觉得要下雨吗?”
5.开宗明义法
开宗明义法是指很果断地撇开原来的话题,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新的话题的方法。例如:
“我们说点别的吧。”
“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6.投其所好法
如果交谈对方是个内向的人,或是不善言辞,不苟言笑,则需要关注对方的性格、职业、专业等,选择其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
“您认为您所在的这个行业在未来3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7.留白法
恰到好处的停顿、空白,让对方独自去领会,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例如:
甲:把你现在的广告费增加3倍,会有大起色的。
乙:要是广告费收不回来怎么办?
甲: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乙:要是孩子让狼叼去了,又没套住狼怎么办?
甲:(叹了口气,拍了一下乙的肩膀)做生意不善于广告宣传,就好像在黑暗中向女人眨眼睛一样。
甲说完此话戛然而止。乙过了半晌,忽然握住了甲的手说: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这榆木脑袋终于开窍了。”
三、话题结束的方式与技巧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话题结尾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1.回题照应式
回题照应式是一种回报话题的结束方式,这种结尾简洁明了,话题内容较短小,无须点评。在前后内容衔接紧凑的情况下,较常采用此种结束方式。例如:
“好了,今天我们主要学了比喻句的用法,课就到这里。”
“关于投资的问题,咱们就先聊到这吧!”
2.重复强调式
重复强调式是指话题中的某些内容在话题的结尾做一定的重复,以便对方加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方法。例如:
“号码记住了吧?一定给我打电话呀!”
“千万记得帮我问问这个事。”
3.归纳概括式
归纳概括式便于对方听出完整清晰的印象和结论。例如:
看来果茶并不是越红越好,颜色越红说明添加的色素越多,色素多呢,品质难免不受影响。因此,黄褐色的果茶比纯红色的果茶质量要好。第二呢,果茶越稠就说明添加剂成分越多,看来那种出现果肉汁儿与水分层的果茶还是比那种看起来较黏稠的果茶质量要好些。您在买果茶的时候可要注意这两点。
4.点评总结式
因话题内容有感而发,阐述自己对话题内容的一番见解或感想,以议论的方式结束话题的方式称为点评总结式。例如:
“现在的日子好啊!什么都有保障,政策好啊!”
5.建议提醒式
通过向对方建议做某事、尝试某种方法或者提醒注意的方式结束话题的方式称为建议提醒式。它既委婉得体又显得亲切热情。例如:
“这道菜您可以试试,清凉解毒,营养也够。”
“您最好多带几件衣服去旅游!”
1.《红楼梦》中林黛玉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就是口齿伶俐,善于巧妙转换话题,达到交流目的。例如:
一天中午,贾宝玉去看望薛姨妈,与宝钗相互鉴赏了彼此佩戴的宝玉和金锁。贾宝玉闻到满屋子的香气,当听说是宝钗吃的冷香丸的香气时,就闹着也要吃一丸。正在这时,林黛玉摇摇摆摆地走进来。一见宝玉,就说:“哎哟!我来得不巧了!”宝钗问她怎么说,她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追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什么意思呢?来呢一起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这里,反映出林黛玉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短短数言,既化解了尴尬的局面,扭转了紧张气氛,又真实地表现了“喜散不喜聚”的性情。
2.在体育节目主持人黄健翔看来,“一场好的体育解说”的标准有很多,比赛的重要性、过程的精彩程度、比赛的结果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一次,他和一群人谈论:
“我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女足世界杯上中国女足输给美国队的那场比赛,那次我们离世界冠军真的就只有一根头发的距离,当时的那种伤痛最难忘。”
大概是不想现场气氛过于沉重,黄健翔及时转换话题:
“有说得好的比赛,当然也有出错的,每次出错我都会在心里疙瘩好久。足球解说都是现场的,很容易出错,一旦出错了也没办法弥补,只不过韩乔生老师比较倒霉,老是被人‘栽赃’,也许那里面还有我说错的呢。”
3.《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史称武圣人。这位武圣人,也曾向曹操倒戈投降过。当时是张辽劝说关羽投降:
“你不但冲不出去,而且死了要让天下人笑话。硬拼死去,有三条罪状。当初刘备与你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刚遇挫折,你就战死,假如刘备东山再起,希望求得你的扶助都不能得到,你不是有负当年结义的盟言?这是罪状一;刘备把家眷托付给你,你现在战死,刘备两个妻子无依无靠,你有负重托,这是罪状二;你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是思量与刘备匡扶汉室,只是想赴汤蹈火,以逞匹夫之勇,怎么称得上忠义呢?这是罪状三。”
张辽这一席话,说得关羽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只好请教他:
“你说我有三条罪状,那我该怎么办呢?”
张辽抓住时机开导关羽:
“现在四面都是曹操的军队,你如果不投降,非死不可;白丢掉一条命没什么好处,不如暂时投降曹操;再设法打听刘备的情况,一旦知道他在哪里,立即投奔,一则可保护刘备的两个妻子,二则不背桃园之约,三则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你可三思而行。”
张辽之所以能说降关羽,最主要的原因是抓住了关羽喜好虚名的思想,步步为营,句句攻心,晓之以理,指出欲死有罪,巧妙引出投降话题,从而瓦解了关羽戒备的心理。
“演练题”
1.以小组为单位,收听一段录音,讨论其中转换话题的方法。
2.选择你最习惯的一种进入话题的方式,向老师介绍你的业余生活。
3.以录音或录像的方式,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以下话题:
(1)我最尊敬的人;
(2)难忘的一次旅游;
(3)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4)家乡风光。
回放录音或录像,总结各位同学进入话题、话题转换以及结束话题的技巧。
4.分别找两位自己喜欢的教师或主持人,比较他们在结束话题时常用的方法,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5.用问卷法获得人们最常讨论的十个轻松话题。
训练提示:
1.要注意以轻松平和、宽容理解的态度和心境感染对方。使用生动活泼、适度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
2.在话题进行的过程中注意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选择高雅、轻松、时尚的主题;选择双方都感兴趣的主题;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不选择沉重的、不健康的、别人听不懂的话题。
3.要讲普通话,吐字清楚发音准,语速适度口气谦,声音适中不碍人,言简意赅适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