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合理设问
巧妙回答
话题转换
和谐交谈
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应答自如,有针对性
一、学时
本训练项目建议8课时完成。
二、方法
(1)一种训练方法如果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在每堂课开始时先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突破思维定式,走出“小我”的思考模式。
(2)教师提前给学生部分训练课题,学生可进行一定的准备。在课堂表述过程中,采用同学互评、教师总评的评价方式,让同学们掌握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3)课下训练以小组为单位,以3~5人一组为宜,可选择一个问题,由小组成员分别表述,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也可以综合全体同学的智慧,一人表述,其余补充。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交流与合作的快乐。
第12届CCTV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一对来自阿坝地区的羌族兄弟选手演唱的羌族酒歌《唱不起了》得分很高,但素质考核得分却为零分。主持人董卿为了缓解兄弟俩的尴尬,临时加入了一个小问题,她说:“就像这对来自深山的选手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一样,我们对他们民族的文化也未必知道。我现场替他们给评委和观众们出一道题,请问佩戴在兄弟俩脖子上的这个银制的小壶是干什么用的?”评委们纷纷抢答,场上场下气氛十分热烈,十几秒后,无人答对。董卿考虑到整个比赛的进程,赶紧转场:“刚才没有一位是答对的,请这对选手告诉我们正确答案。”选手:“是进山打猎时用来装油和盐的。”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即兴发问带有“互动式”“话赶话式”的风格,当提问者针对回答者的需求进行提问时,回答者会感到自己是对方注意的中心,那么,怎样使回答者在感到受关注、爱护和被尊重的同时,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谈话中来呢?
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充分的思考和练习。
一、掌握提问技巧的意义
提问者必须掌握察言观色的技巧,学会根据具体的环境特点和谈话者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提问。掌握提问技巧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把握回答者的需求
通过恰当的提问,提问者可以从回答者那里了解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对回答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更准确的把握。
2.有利于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
当提问者针对回答者的需求进行提问时,回答者会感到自己是对方关注的中心,他(她)会在感到受关注、被尊重的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谈话中来。
3.有利于掌控沟通进程
主动提问可以使提问者更好地控制对话沟通的进度,以及后续与回答者进行沟通的总体方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提问者总是能够利用有针对性的提问来逐步实现自己的询问目的和沟通目标。
二、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1.提问目的的针对性
如果有明确的针对性,就能够让提问变得更加有效。提出的问题要与沟通的内容相关,不要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怪问”。提问者必须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答案,还是为了引导对方进一步说明情况,还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情境,这就是提问的针对性。例如:
某地电信服务热线接到客户投诉:“信号始终不好,接收不到。”这个时候,服务人员就可以这样提问:“那您今天早晨开机的时候,您的屏幕是什么样子的?”
这就是针对性的提问,其作用是能让提问者获知更多的细节。
2.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在提问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种提问方式,单一的提问与回答会使沟通变得不自然、不活跃,会影响回答者的思考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目的、环境,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提前给出问题,让回答者进行准备,有利于获得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回答;在现场沟通中进行提问,则可以得到直接而相对真实的回答;连环式的提问具有引导作用;跳跃式的提问则可以开拓思维;设问式的提问可以以问为答;反问式的提问会产生威严感等。
(1)直接提问法。提问者直接提问,讲明询问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2)迂回提问法。某些情况下,可以紧扣目的“曲线救国”,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逐步引入正题。
(3)追踪提问法。提问者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和逻辑,进行连珠炮式的提问。
(4)假设提问法。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5)激将提问法。以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
(6)插入提问法。在沟通过程中,做必要而适当的插入提问。
(7)限选提问法。在问题中给出两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从中选定答案。
3.提问语言的简明性
提问的语言不宜过长,要通俗、干净、利索,不要拖泥带水、含糊其辞。例如:
有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为其举行饯行酒会,社会各界名流应邀出席。大千先生为人一向孤傲,大家不免有些拘谨。宴会开始后,只见大千先生手举酒杯来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面前:“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众人闻听此言,十分茫然。梅先生也不解其意:“此话怎讲?”只见大千先生笑答:“您唱戏,动口,难道不是君子吗?我画画,动手,难道不是小人吗?”于是满堂宾客大笑不止,梅先生也恍然大悟,举杯一饮而尽。宴会气氛十分热烈。
大千先生的答话中带着反问,言语简洁,带有一定的诱导性,既调节了气氛,又显示出其技高一筹的口才。
4.提问难度的量力性
提出问题的难度要掌控好,必须考虑到沟通对象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般来说,低难度的问题应针对较为具体的特殊事例,中难度的问题则可以是一些抽象的带有一般规律性的问题,高难度的问题则以开放式为特征,考量回答者的综合素质。在对群体提问时,难度应控制在中等水平,以大多数回答者经过思考能够回答为前提,既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繁难。
1.原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主持人王志说:“质疑是我提问的方法,在我和被采访人之间,我永远都是配角,我首先要倾听,再提出问题,我还要在倾听时想办法用我的问题配合他们讲出他们内心的故事。我认为质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径。”
王志:你为什么不乐意跟人家谈这件事?
刘立早: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个人的选择……而且在国外这种(事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王志:但是否太让人奇怪了?
刘立早:哪个地方让人奇怪呢?
王志:没有人会做这种选择,或者说很少有人做这种选择。
刘立早:我就说了可能在国内会少一点。
王志:对呀,你是生活在国内呀……
刘立早……
王志:但是对你来说这种选择是五年的代价……那既然如此,何必当初?
刘立早:这样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怎么说呢?
王志:我们不怕复杂,说给我们听听。
王志的问题是典型的绵里藏针,在礼貌的提问下,让被采访者无法回避问题,无法说空话、套话。尤其“我们不怕复杂,说给我们听听”最为让人快意,因为嘉宾无法再“打太极”,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
2.在“幸运52”节目正式比赛前,总会有李咏跟选手的一些幽默式的交流,多半是“即兴风格”的提问,例如问“你最喜欢的异性明星是谁”或者“给你100万元你怎么花”等,这些提问一方面让选手放松,一方面也活跃了场上气氛,冲淡了竞赛的紧张。尤其是选手五花八门的回答,让大家开心不已。一次,李咏就问了一位男选手“家里谁管钱”这个问题,男选手有些尴尬,说:
“我爱人管钱。”
李咏又笑着问:“为什么?”
男选手老老实实地说:“因为我总是乱花钱!”
这一段现场连环式的提问效果就不错,男选手的回答显然是即兴的,而主持人的发问则提供了良好的搞笑空间。
3.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1987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采访了郭凤莲:
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的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
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的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有人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的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富起来的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
高丽萍看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您的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您和大寨人今天的情况,就得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您又不接受我的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您对三中全会政策的看法,更不知道您的近况如何了,您说呢?”
果然,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访吧。可我从哪说起呢?”
“演练题”
1.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生活中可以用直接提问法获得答案的问题。
2.用迂回提问法提问不太熟悉的一位同学的生日。
3.用追踪提问法询问一位同学填报高考志愿时的想法。
4.用假设提问法和同学探讨一个棘手的问题。
5.通过网络等媒体获取激将提问法的成功实例。
6.在生活中找出插入提问法的利与弊。
7.用限选提问法尝试劝说同学和你一起做某事。
训练提示:
1.我们平时提问往往单纯为了获取答案,采用直接提问法居多,因此常常忽略其他提问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与训练,争取让自己敢于发问,并且让自己的提问也有更大的回旋空间。
2.常言说:“见多识广。”学习、生活当中要多进行阅读和积累,多积累一些有效材料,这样在实际应用时才可能有问可提。
3.提问要注意综合考虑时间、地点、人物的恰当性。
4.注意语言与态度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