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演讲与口才实训
6419200000015

第15章 任务三 散点连缀法

一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到一所中学任教,在“欢迎新教师座谈会”上,主持人请他一会儿作即席发言。这时,他“感慨万端”,脑子里许多观点、情景如“录像”般呈现出来,思维点很不稳定,于是他立即捕捉,“跳”出一个就写一个:①“万事开头难”;②实习时家访中的感人镜头;③觉得担子挺重;④希望老教师要传帮带;⑤今天的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教育好他们是时代的使命;⑥陶行知说“做中学,学中做”;⑦有志者事竟成;⑧毕业离校时的决心;⑨当老师是我无悔的选择……最后他将2-3-1-6-4-7整合起来,有了这些思维散点的连缀,稍做思考并使之充实丰富。当主持人请他发言时,他侃侃而谈,赢得了一片掌声。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作即席讲话,脑子里会就某个话题形成一种表达的意向,而现场的压力会催迫你产生灵感的火花,但这些火花般的“思维点”大多支离破碎,那么如何根据确定的主题,尽快将散乱的思维点进行聚合,按照一定的表达结构整合起来呢?

在特定的场合作即席讲话,或给你一个主题请你作即席演讲,这时虽然对马上说出一篇完整的讲话还没把握,但脑子里肯定已经呈现了“命题映象”。所谓“命题映象”,是指某个话题产生的表达意向,这是进行即兴演讲的出发点,要把它们归纳并扩展开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演讲。把这些零散的点组织在一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散点连缀法”。

所谓“散点连缀”,就是通过联想,把已经选好的材料——那些看似孤立的人、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设法将这些联想上升到某种高度,以表达演讲的主题。这种连缀,绝不是点与点的简单罗列、相互关系的简单陈述、华丽词句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严密的构思、有机的联想,极富创造性地把材料组织在一起,最终把它们组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具体包括连接法、连点法和联想法。

一、连接法

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座天生的潜力很大的记忆仓库,其中有意无意地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因子”非常活跃,在脑子里总是呈不规则的游移状态。当迫切要用到时,它往往躲躲闪闪,不“蹦”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表达的速度和准确性。连接法是指承接上一位演讲者的话题继续往下说的演讲方法。

“万事开头难”,即兴演讲也是如此,有时演讲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开场显得平淡,如果能从前面演讲者的演讲中汲取有价值的“因子”,开头就会显得自然鲜活,有现场感。例如:

刚才李楠同学说,当我们学了更多的知识后,自然就会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了,这句话我看大家都很赞同,那么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很正确呢?正好我们今天已把力学部分全部学完了,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老师边说边将一块木板搭在个小木块上,形成一个斜面,还拿出了滑轮、小车、细绳):谁能用最省时、最省力的办法把小车放到斜面上呢?(没有人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老师最后一把抓起小车,随手放到斜面上)同学们,当知识成为限制我们思维的负重时,它就不再是力量,而是阻力了。

这位老师巧妙地从一名同学的发言中捕捉相关的信息,并以此为连接点并生发开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二、连点法

连点法是指将头脑中出现的人、事、物的散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连缀成篇的演讲方法,包括纵式、横式和网式(纵横结合)。

在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舞台生活50周年庆祝宴会上,著名演员谢添要考考作家李准是不是称得上“语言大师”,他要求李准用三句话“说哭常香玉”。在这样的喜庆场合,几句话就要把喜笑颜开的老演员说哭,确实是高难度的即兴讲话。李准摆摆手,皱皱眉,显得很为难。但是,包括常香玉在内的众多来宾“不依不饶”。最后在大家穷追猛逼之下,李准缓缓地站起来,开口说道:

香玉,咱们能有今天,不容易啊!论起来,您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哩!——我十来岁那年,一家人跟着逃荒的难民跑到西安,没吃没喝,头晕眼花,眼看快要饿死了,忽然听有人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大伙儿一下子都拥了过去。我捧着一大碗粥,眼泪直往心里流。心想,日后若见了这个救命大恩人,我得给她叩个头……唉!哪里想得到,文化大革命,您蒙冤挨整,看到您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造反派让您“坐飞机”!我站在街边,心里在落泪、在滴血——我真想喊一句:“让我替换她站吧,她是好人,是我的救命恩人哪……”

李准还没说完,常香玉已捂着脸、转过身,潸然泪下了。显然,在这个即兴演讲中,李准精选择了使自己“泪往心里流”的两个情节片段,用形象化的语言呈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既赞美了常香玉的人品,又为她的蒙冤受屈不平。这个强烈的对比性连缀,打动了常香玉,立即收到了强烈的现场效果。

三、联想法

如果说话题是灵感的闪光点,那么联想就是思维的线。有效地运用它,就能串起转瞬即逝的闪念,组合出构思精巧的演讲。

联想法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演讲方法。它可以是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某一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善于联想的人在口语表达时可以充分利用发散性思维的特点,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使口语表达具有流畅性和变通性。例如:

我们大家都来看看摆在讲台上的这一盆盆鲜花,它们颜色鲜艳、形态美丽,还发出诱人的香味,它们的美丽和芳香是土壤肥沃、阳光雨露滋润、花匠辛勤劳动共同造就的。虽然它们是优良品种,但如果失去土壤、阳光雨露和人们的精心呵护,它们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它们将没有机会绽放,它们将过早地枯萎,它们将无法奉献给这个世界美丽与芬芳。现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区,有一些学龄女童,她们聪明、美丽、渴望读书,她们就像这一盆盆鲜花一样可爱,但是贫困使他们失学。她们就像失去了土壤、阳光雨露的花儿一样,不能正常地成长,她们聪慧的大脑不能用于学习,她们不能学到谋生的技能和建设国家的知识……让我们奉献爱心,为她们做一点捐赠吧!我们的捐赠将使她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获得正常成长的环境!

这位演讲者通过一盆盆鲜艳美丽的鲜花联想到可爱美丽的失学女童,很自然地发出了最后的呼吁,水到渠成,现场效果极佳。

1.一位演讲者通过给定的散点(一副老花镜、钢笔、蜡烛)现场连缀了故事:

从前,有一只小鸟和一棵大树,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小鸟在树上栖息,每天都给大树唱动听的歌曲。秋天来了,小鸟对大树说:“好朋友,我要到南方过冬去了,你在这里等着我,等明年春天的时候,我还来给你唱歌。”大树愉快地点着头。第二年春天,小鸟飞回来,可大树不见了,她伤心地问树桩,大树哪里去了,树桩告诉她,大树已经被伐木工人运走了。

于是小鸟开始了寻找大树的旅程。她找到伐木工人,伐木工人告诉她,大树已经运往木材加工场了;她来到木材加工场,正在工作的工人告诉她,大树已经运往车间了;她来到车间问工人,工人们告诉她,大树已经做成火柴运到千家万户了。

掌灯的时候,小鸟飞倦了,落到了一位老人家的窗台上。老人拿起火柴,点燃了桌前的蜡烛,小鸟隔着玻璃,伴随着滴落的蜡油,唱着给大树唱的那首动听的歌。这时,老人正拿着一支钢笔,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纸上写着“爱的承诺”。

2.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王维同志应邀出席某企业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这次大会是在该企业新建的俱乐部会议厅召开的,他即兴做了如下演讲:

我来参加会议,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会场,这个会场不要说是企业报记者协会成立大会,就是记协成立大会也可以在这里召开。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企业报记者、编辑参加这个大会,它说明企业报的同仁是热爱自己的组织、支持这个组织的。没有想到今天摆在主席台上的杜鹃花这么美丽。鲜花盛开标志着企业报记者协会也会像这杜鹃花一样兴旺、发达……

王维同志的即兴演讲通过三个“没有想到”,将会场、人员、鲜花这三个“散点”有序地连缀在一起,从而揭示了企业报记协的实力,赞扬了会员们的凝聚力,并表达了对企业报记协的美好祝愿。

3.在上海市“钻石表杯”业余书评授奖会上,《书刊报》主编贲伟同志作了如下即兴演讲:

今天,我参加“钻石表杯”业余书评授奖会,想说的一句话是:钻石代表坚韧,手表意味时间,时间显示效率。坚韧与效率的结合,这是一个人读书的成功所在,一个人的希望所在。谢谢大家!

贲伟同志的即兴演讲由“钻石”联想到“坚韧”,由“手表”联想到“时间”,又由“时间”联想到“效率”,最后联想到“坚韧与效率的结合”也正是“一个人读书的成功所在”。

4.王石在一次参加校友会后,应邀到老同学家里做客。主人拿出咖啡热情招待他,他随即将“咖啡、遭遇、人生”三个词组成了一段话:

咖啡加方糖,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二者混杂在一起,有一股令人难忘的味道。我想,它正好与我们这一代人的遭遇相似,与我们对人生的回味相同。

王石通过“咖啡、遭遇、人生”这三个词的巧妙连缀,运用比喻,不仅形象地说明了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表达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演练题”

下面是一组即兴演讲题,每次训练,选择其中一题,用散点连缀法准备,限时3分钟。先用一张小纸以词组、短语形式写下当时浮现脑际的论点、事例、佳句、名言等,然后围绕主题有所取舍地排定表达顺序,再作片刻思考即说。

1.我所发现的“美”。

2.逆境出人才。

3.当灾难来临时。

4.失败者,请挺起你的胸膛。

训练提示

1.“思维点”要展开,否则三言两语就说完了,显得单薄。展开“思维点”要抓住横向的拓展与纵向的深化两个角度。

2.在讲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向心”和“侧重”。“向心”就是要围绕中心;“侧重”就是要突出重点。

3.要会“避”。在大量的“思维点”中,众所周知的、自己知之不深的或尚有争议的问题,均宜避开,应全力抓住最有把握、最能体现主题或引起共鸣的东西讲。

4.如果是用散点连缀故事,那么故事一定要蕴含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