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智慧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6418500000006

第6章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纪》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出生于高级士族家庭的司马懿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掌握魏国军权,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公元239年,魏明帝临死前,委托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幼主齐王曹芳。

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被司马懿杀死,司马氏独揽了曹魏的中央大权,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照相继执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另立年仅十三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公元255年,司马师病死,司马昭掌握政权。

公元260年,魏帝见司马氏三世专权,而自己的权力在一天天丧失,就觉得非常气愤。一天,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前来计议,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等废辱,今天要与你们一块讨伐他。”王沈、王业不仅没有支持曹髦,反而立即向司马昭告密,司马昭做好了准备。曹髦带着宫中数百个老弱残兵,吵吵嚷嚷地去攻打司马昭。

曹髦刚和司马昭的手下人交锋,就被杀死了。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至此,曹魏政权及其支持者再也无力反抗了。

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表示顺应时机的变化而灵活应付。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鲁肃邀请庞统人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东吴大都督周瑜死后,鲁肃接替都督的职务,总统兵马。鲁肃对孙权说:“我是庸碌,没有才能。误蒙公瑾(周瑜)重荐,其实我并不称职。我愿推荐一人协助主公(孙权)。”

孙权听了,异常欣喜,便问这个人姓名。鲁肃说:

“襄阳,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孙权说:“我早就听说了这个人。快请来见。”

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双方施礼毕。

孙权看到庞统长着浓眉毛、翘鼻子,黑面孔,短胡须,相貌古怪,心里十分不乐意,于是问道:“先生平生所学,以什么为主呢?”庞统回答道:“何必拘泥于某一项本领,顺应时机的变化而灵活应付而已。”孙权问道:“您的才学赶得上周瑜吗?”庞统笑道:“我的学识与周瑜大不相同。”孙权一直都很喜欢周瑜,见庞统轻视周瑜,心里非常不舒服,对庞统说:“先生姑且退下。等到需要先生时,再向您请教。”庞统长叹一声,告退了。

孙膑赛马

“孙膑赛马”表示斗争的双方虽然势均力敌,但只要善于使用力量,还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常与王族赛马。他们双方马力都差不多,都有上中下三等马。假如以上等马对上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田忌要想取胜就太困难了。

这时,孙膑正在田忌家里作客,田忌便向孙膑求教。孙膑告诉他说:“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意思是: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去对王族的上等马,以你的上等马去对王族的中等马,以你的中等马去对王族的下等马。田忌采用孙膑的办法,果然是败了一次,胜了两次。后来,田忌便向齐威王推荐孙膑,齐威王便尊孙膑为师。

孙庞斗智

“孙膑斗智”比喻彼此钩心斗角,互用计谋。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鬼谷先生收了很多门徒,有的学兵法,有的学诡辩。有两个徒弟,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都学兵法。孙膑为人和善,庞涓则猜忌孙膑,庞涓听说魏王出榜招贤,就辞别老师,回国效力。

临行前,与孙膑告别,对孙膑说,只要能得到魏王重用,立即推荐孙膑,共事魏王。庞涓本是魏国人,揭榜面君,把他在鬼谷子门下所学的兵书战策,对魏惠王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遍,魏王大喜,拜为大将,兼当军师。立即出兵侵伐卫、宋等弱小国家,连战皆捷,鲁、郑等各国也相继来朝。

一天,墨子往游鬼谷山,见到孙膑,非常赞赏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王问庞涓是否认识孙膑,庞涓只得说:“臣早有荐孙膑之心,只因他是齐国人,恐其不能为魏国效忠,所以没有举荐。”魏惠王说:“士为知己者死,何分国籍?”庞涓说:“大王既有意延揽孙膑,臣当作书召之。”实际上庞涓根本不想让孙膑来到魏国,唯恐孙膑分其权柄,夺其爱宠,但事已至此,只得下函召孙膑来魏。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觉得自己的才智远不如孙膑,心里非常忌妒,便假造了种种罪名,说孙膑私通齐国,出卖魏国,魏王盛怒之下把孙膑判处了切去膝盖的刑法,并在脸上刺字,使其永无出头之日。

孙膑起初不知道是庞涓罗织罪名陷害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自知性命难保,就装疯卖傻,逃过了庞涓的耳目。后来齐国使臣来到魏国,其中有墨子的弟子禽滑,他把孙膑藏在车里,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早就听说了孙膑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问了许多问题,孙膑对答如流,威王非常高兴就想授他官职,孙膑说:“臣无尺寸功,安敢受爵,且庞涓闻臣在齐,又起猜妒;不如姑隐其事,容臣日后效力。”齐王答应了孙膑的请求,叫他住在田忌府中。

不久,魏王派遣庞涓伐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用“围魏救赵”的计策,迫退魏兵。

不久,魏王又派遣太子申与庞涓攻韩,韩又向齐求救。这时齐威王已死,齐宣王继位,仍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韩御魏。

孙膑对田忌说:“魏国军队,素称强悍,且轻视齐兵。我们就利用他们这种看法,诱其中计。我军进入魏境,用减灶之法,第一天造十万个锅灶,第二天造五万个,第三天造三万个,让敌人以为我们军队日渐减少,使其舍命穷追,我设伏擒之。”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果然以为齐兵天天在逃散,不到三天已逃了一半。于是不用步兵,以轻骑兵一天飞奔三天的路,尽力追赶。

孙膑预先在马陵的夹道,埋伏下弓箭手,计算出庞涓夜间一定会来到这个地方。他在道中一棵大树上,剥了树皮刻字,嘱咐弓弩手,见火起处,乱箭射之。

庞涓果然晚上来到这里,见大树上有字,星光下看不清楚,急命举火视之,原来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消大惊,正待回马,忽闻四面弓弦响,乱箭射来,庞涓叹曰:“我没有杀得了孙膑,反被孙膑杀了,使竖子成名!”遂自刎死。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进入圈套。

此典出自《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商代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甚至无故杀害百姓,。姜子牙看到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而逃,隐居在渭水河畔。这里是诸侯姬昌的势力范围。

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若渴,就在渭水边“钓鱼”。一般人钓鱼用的是弯钩,弯钩上面挂着鱼饵,把鱼钩放入水中,诱骗鱼儿上钩。可是姜子牙的鱼钩却是直的,上面也不放鱼饵,而且离开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边高举鱼竿,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不愿活的鱼儿,你要找死就自己上钩吧!”姜子牙与众不同的钓鱼方法,很快传到姬昌那里。

姬昌觉得这个人非常古怪,就派士兵去叫他。姜子牙见士兵前来,丝毫不理睬,边钓鱼边说道:“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瞎胡闹!”士兵见此情景,只好回去禀报姬昌。姬昌更加觉得这个人古怪不凡,于是派官员前往迎请。姜子牙见了,仍然不加理睬,他一边钓鱼一边说:“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瞎胡闹!”官员见此情形,又立即回去禀报姬昌。姬昌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个非凡的人才。于是,他带上厚礼,亲自去请姜子牙。姜子牙见他求贤确实是诚心诚意,便答应为他效劳。

姜子牙入朝后,被姬昌封为太公,做自己的军师,又提升为丞相。

后来,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讨伐纣王,终于灭掉了纣王,建立了周朝。

螳螂捕蛇

“螳螂捕蛇”表明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者是完全可以战胜强者的。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一个姓张的人正在一条河谷中行走,忽然听见山崖上传出一阵很刺耳的声音,他寻路登上山顶,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摆来摆去,尾巴打在树上,把枝杆都折断了。看它扭曲弓张,反转颠扑的样子,似乎是被什么东西牵制着似的。然而仔细观察了很久,什么东西也没有发现。

这个人更觉得事情蹊跷了,慢慢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螳螂爬在巨蛇的头顶上,用一对刺刀般锋利的前腿抓着蛇的脑袋不放,任凭大蛇如何颠扑也弄不掉它,很长时间后,蛇居然死去,看那额上的皮肉,已经完全破裂了。

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比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开仓济贫,惩办赃官、污吏。汉灵帝心急如焚,急忙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并发诏书到处招兵买马,吩咐各州、郡加强防备。没落贵族刘备从小丧父,跟着母亲靠卖鞋、编席过日子。

刘备喜欢结交天下豪杰,特别是那些有武艺、讲义气的人。在刘备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个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据说,他们三人见天下大乱,可以趁机起事,便结拜为兄弟,并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举行了结拜仪式,祝告天地。结拜时,张飞说:“我们三人结拜为弟兄,同心协力,然后干一番大事业。”

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以假乱真,或偷换事物的内容。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贾宝玉与林黛玉情投意合,却不能缔结良缘。结果,贾宝玉又犯了疯病,林黛玉也重病染身。为了保住贾宝玉,凤姐替贾母出了一个“调包儿”的主意,对贾宝玉说由老爷做主,将林黛玉许配给他,暗中却把薛宝钗嫁给他。

当贾府秘密筹备为贾宝玉、薛宝钗结亲时,林黛玉病危。丫鬟紫鹃跑遍贾府,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前来相助。猛然间,她想起了孀居的李纨,便命小丫头急忙去请。

李纨急忙赶往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

她一边走,一边落泪,心里想着:“姐妹们在一起相处一场,情深意厚。林黛玉才貌双全,真是举世无双,只有青霄玉女和月中嫦娥才能同她相媲美,不料这样小的年纪,就要做了死葬异乡的女子了。

这个歹毒的凤姐偏偏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所以她自己也没有脸面到潇湘馆看望黛玉,竟然未尽一点姊妹之情,真是既可怜,又可叹!”李纨一边想着,已经走到潇湘馆的门口。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是说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做任何事情都应事先准备。

此典出自《诗经·豳风·鸱号鸟》:“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鸱号鸟”是一种体小、嘴尖、性驯的小鸟。诗的作者通过一只失去小鸟,但仍努力营筑巢室的母鸟的哀怨口吻,写出它自己的辛勤劳苦。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意思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用桑根的皮把巢室的空隙之处缠缚紧了,只有巢室坚固,才能避免人的侵害。

魏王索郑

“魏王索郑”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魏王谓郑王曰:‘始郑、梁一国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郑君患之,召君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

郑公子谓郑君曰:“此甚易应也。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可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

魏王乃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魏王对郑王说:“起初郑、魏本是一个国家,后来才分开的。我现在希望再得到郑国的土地使它合并到魏国来。”

郑王为此很担心,便召集大臣们商议对付魏王的办法。郑王的儿子说:“这是很容易对付的。您对魏王说:‘如果因为郑、魏原来是一国而要合并它,那么我们也希望得到魏国的土地使它合并到郑国来。’”

从此以后,魏王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情了。

闻雷失箸

“闻雷失箸”比喻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字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刘备,涿郡涿县人,字玄德。他是东汉名儒卢植的学生,小时候家境贫寒,早年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在袁术、袁绍等豪强武装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刘备也召集了一支武装,逐渐发展成一个政治集团。但是,他的兵马很少,又没有根据地。十几年中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市东),把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成为中央政权的独裁者。当时,刘备占据徐州,抵挡着袁术的进攻。曹操为利用刘备阻挡袁术,任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不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奔曹操。曹操对他非常好,以礼相待。

有一次,曹操和刘备一起吃饭。曹操慢悠悠地对刘备说:“如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刘备与我曹操了。袁绍那些人,算不了什么。”刘备正在吃饭,听到曹操的话,以为曹操识破了他的政治野心,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失手掉到地上。那时正在打雷,刘备乘机掩饰自己,对曹操说:“圣人说:‘疾雷风狂必定带来灾异’,确实是这么回事。雷震的威力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呀。”

先见之明

“先见之明”比喻有预见性。

此典出自《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石单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