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6416000000016

第16章 酥醪观的历史沿革

酥醪观原在冲虚观以北的石洞东三里处,为葛洪北庵旧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颓废。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据安期神女在蓬莱左股浮山相会,“酣玄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的传说,取观名为酥醪观。

安期生是秦代有名的炼丹术士。他鹤发童颜,常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称其为千岁翁。据《汉书》记载:楚汉相争之际,他曾献策于项羽,不为所用。而秦始皇嬴政听闻此人道行高深,就召之畅谈三日三夜,并赐黄金千两,向安期生讨教长生之法。安期生却把赐金遗于阜乡亭,留言“后千岁求于蓬莱山”,扬长而去。蓬莱乃先秦传说中遥远大海上的三神岛之一。秦始皇后派徐福、卢生率五百童男童女入海访寻,而安期生却已在罗浮找到十二节菖蒲,服食成仙了。在浮山这个蓬莱左股的苏罗洞中,他与神女相会酣饮。“玄丘玄碧之香,酿成甘露;为酥为醪之味,散于诸天。”徐福他们在大海中漂泊,哪里找得到安期生?正是:“安期自在山中醉,秦皇徒劳海上求。”徐福等人不敢回去复命,只好在海中长岛定居下来。

正是由于“安期神女会玄丘”的美丽传说,酥醪观声名远播,成为历代罗浮游客必瞻之宫观。不少文人墨客也以此传说入诗。明代中山人、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黄佐就写了脍炙人口的《酥醪观》一诗:“安期生,饮天浆。醉后一嘘吸,水露化作酥醪香。飚骖陵羽已飞去,玄丘漠漠云茫茫。”又一诗曰:“葛洪得丹砂,炼向安期家。河车转运随日华,丹成亦得觞九霞。天端比翼不可见,碧涧菖蒲开紫花。”

至明朝末代,酥醪观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终于崩塌,荡然无存。正如志书所记:“古道断续,甃石犹有存者。惟观址则荡为寒烟矣。” (见国民版《博罗县志·卷八·古迹五》)

清康熙末年,龙门全真派第十一代传人曾一贯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有志重修酥醪观。浮山深处的苏罗洞,山高林密,曲径通幽,名泉飞瀑,相得益彰。且“苏罗”与“酥醪”谐音相近,似有仙兆。他就决定在此选址重建。因资金不足,宫观规模不大,但仍袭酥醪之名,称酥醪道院,仍作为稚川北庵旧址。自此,后人就将苏罗洞更名为酥醪洞,洞中之苏罗村也更名为酥醪村,沿用至今。

雍正初年,由于逐年增修扩建,酥醪道院已初具规模,改名为酥醪观。自此,在罗浮消失了近百年的酥醪观又获新生。

重建的酥醪观雄踞浮山北麓,苍松翠竹,群峰环抱,处处佳景:黄仙古洞,仙踪隐约;水门飞瀑,直挂长空。清代自号九天仙客的中山人黄培芳在《岭海楼诗文钞》《酥醪洞》一诗中赞之曰:“林峦三面合,仙观隐烟萝。与世渐相隔,入山深若何。苍松含籁远,古桂得香多。欲问长生诀,餐芝独寤歌。”

清嘉庆年间,全真龙门派第十五代传人、番禺人江本源(字瀛涛)主持酥醪观。江本源精于道义,兼通儒教和佛学,工于诗文,对观中道侣,戒行甚严,对酥醪观建树良多。《博罗县志》载:“酥醪在浮山深处,路荦确难行。瀛涛辟佛祖坳山路,筑玉液亭其上。引山泉曲折数里,汇亭下为池。”他又重修斋堂于观内,始祀仙人安期生,另创立郑仙祠于观中,并在正殿左侧建一精致阁楼,黄培芳为之题“浮山第一楼”匾。自此以后,酥醪观面貌日新,酥醪十景(清代酥醪十景为:酥醪洞天、陂流写韵、蓬莱丘壑、茶山飞瀑、梅谷幽蹊、符峰晚照、水门春花、涧石忘机、石灶煎琼、山潭凝碧)声名远播,游客如云。清代粤中名人张维屏、汤贻芬、谢兰生等人都认为他是“深山中能为利物事者”,与之深交,为酥醪题咏诗文甚丰。汤贻芬赠诗江瀛涛,诗中有“赤脚道人耕秫地,白头弟子种仙稂。分餐墨客多于鹤,入世浮名烂似羊”之句。嘉庆丙子(公元1816年)三月六日,江本源仙逝,年已一百二十岁。

道光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836-1839年),江西新昌人熊炳离任博罗知县。他到酥醪游览,对仙观佳景赞叹不已。他为酥醪观撰题门联:“仙踪何处招寻,争传酣醉奇缘已归东海;尘世几人看破,安得超凡上士同住北庵。”

清光绪年间,酥醪观年久失修,观宇渐颓。所谓“黄仙一去,丹柱荒凉;神女重来,酒垆冷落。佩鲜惟苔,难住鹿驭龙骖之驾;台芜院棘,莫见蝶衣燕履之踪”。于是,住持熊教如、陈教友等人四出化缘,集腋成裘,重修酥醪观,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四月初三动工,十一月六日修复竣工,共花费白银一万两,终使仙观重辉。

陈教友名陈铭圭,字友珊,号教友,是罗浮道教全真派第十七代传人,为一代名道。他在酥醪观撰成《长春道教源流》八卷,史料详尽,成为全真道教经典之作,也是研究全真道教派的必读之作。他曾于酥醪观内,另辟“酥醪别苑”作为书院,招收学子,攻读四书四经等儒家经典,并让其子陈伯陶随馆就读。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陈伯陶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弟,与蔡元培等人同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末宣统皇帝溥仪曾御笔赐“至诚通神”条幅,一时成为山中佳话。民国后,陈伯陶归隐香港九龙,自号“九龙真逸”。他未忘罗浮酥醪苦读岁月,曾增补明代陈琏的《罗浮山志》十五卷,编写《罗浮指南》一卷。可见其对罗浮仙山、酥醪仙观刻骨铭心,情有独钟。

民国时期,酥醪观“居诸屡易,尘劫又生;古洞云寒,旧楹日落”。于是,为酥醪观住持四十余年的张寓泉(字永豫)与道中同人“募集巨金,重修殿宇”。维修工程从己巳年(公元1929年)五月开始,庚午年(公元1930年)五月落成。张寓泉为新观落成作《重修酥醪观碑铭》,词甚华丽。铭中云:“酥醪古洞,秦时云封。安期举觞,神女驻踪。酒香逼天,花雨蒙蒙。留此酿泉,罗浮春融。”

陈济棠在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期间,曾于1936年到罗浮游览,并在酥醪观后山建四角凉亭,取“云中驻鹤”之意,命名为驻鹤亭。亭柱石刻篆体楹联为:“且驻云中雀;方为人上人。”其“驻鹤”两字匾额,为都管陈至亮于丙子(公元1936年)秋月题。依亭可远眺白水门飞瀑似白练,如银龙,飘洒而下,成为酥醪胜景之一。

解放后,道观活动曾一度中断。酥醪古观也日渐荒废,瓦漏墙颓。1968年,酥醪村民简单维修了古观大殿,以作酥醪小学之校舍。而两侧偏殿,则作为大队仓库之用。

1987年9月10日教师节,博罗县政府、博罗县人大和博罗县教育局有关领导到酥醪小学慰问教师,看到观中改建之教室光线不足,设备残旧,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与有关人士共同商定,拨出专款,将酥醪小学迁出酥醪观,择址另建。

1989年,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恢复酥醪观的道教活动。在香港圆玄学院及邓国才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酥醪观重修竣工,隆重开光,冉冉灵香,终于再度缭绕千年古观。以后,在香港青松观和蓬瀛仙馆的热心支持下,在青松观候宝垣先生的精心策划下,对酥醪观作了全面修葺,各景点开发修缮工作也全面开展,酥醪古观终于重放异彩。

由于香火鼎盛,香客如云,酥醪观在增城、东莞等地设有分观。如增城市荔城镇的“酥醪下院”,增城市正果镇的“酥醪三元宫”,东莞市的“酥醪别院”,东莞石龙镇的“酥醪上院”等。

据陈铭圭《浮山志》卷二载:“酥醪观以曾山山师为第一代住持,其弟子柯善智为创建酥醪观者。继柯善智师为住持者,为蔡坐云师(名来端,陆丰人)、童慵庵师(名复魁,浙江会稽人)、江瀛涛师(名本源,番禺人)、叶鹤侣师(名令宾,惠阳人)、萧梅村师(名合三,新会人),陆悟醒师(名教思,南海人),谢菊斋师(名永靖,沈阳人)。

据黎志添《广东地方道教研究》载:酥醪观历代主持为:

曾一贯柯阳桂蔡来端童复魁江本源叶令宾(公元1692-1745年)萧合三陆教愚谢永靖方合矩、陈教友熊教如、陈教友王致贤、吕教忠、张教恕黄明襄陈永焘、伍永跫、张永豫(公元1824-18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