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6405100000008

第8章 伦勃朗: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他是莱顿市一个磨坊主的儿子。早年师从鹿特丹的一位大画家学画,后来又进入阿姆斯特丹的画家皮特拉斯特曼的画室学习。最终,他离开了老师开始自学。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正在读圣经的母亲》、《杜普教授讲解剖课》、《一位东方人的肖像》、《瞎子》等。

1634年,伦勃朗与一位有钱的画商的亲戚--莎斯基雅小姐结了婚,在他自绘的《画家同他的妻子莎斯基雅》中,他把自己打扮成武士,举杯庆祝,他的妻子坐在他的膝上,也回头向观众致意。画面充满了欢乐、幸福的气氛以及画家对生活充满自信的豪气。

这一时期,是伦勃朗最为幸福的一段美好时光。他高超的画技,为他引来大量的雇主。但是,由于他对于收集艺术品的嗜好,使他没能积蓄钱财。伦勃朗不但收集古今的名作珍品,也购买一些无名画家的作品。而且常常是他自己把价钱抬得很高,他说道:

“这是为了维护艺术职业的尊严。”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画派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也是17世纪整个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他是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及风景画的一流大师,几乎擅长绘画艺术的一切表现形式,其中油画、版画、素描尤为精到。最应该提到的是,伦勃朗在铜版画方面为后代留下了重要的遗产。丢勒是木刻版画的先驱,伦勃朗则是腐蚀铜版画的更加伟大的先驱。

1642年,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受一群军人的委托,创作一幅集体肖像画。伦勃朗一反常规,没有像哈尔斯画的军官群像那样,每个人都很完整;也不像他早先画的《杜普教授讲解剖课》那样,每个人都显现在同样明亮的光线下。伦勃朗把这张群像画画成一幅具有戏剧性的风俗画。一群军人正在长官带领下出发巡查。伦勃朗选择了大尉班宁·柯克下令连队出发的瞬间。军人们正从兵营中急急忙忙赶出来。队伍还没有站好,乱轰轰地聚在一起。有的人正在走动;有的人正准备武器;有的人正要举起旗帜;还有几个孩子在其间嬉戏。伦勃朗采用了明暗法,使造型更为厚实。这加强了戏剧效果,同时也显示出一种高昂的战斗热情。

伦勃朗把两个普通的战士放在最前面光亮处,突出了这种风俗画的戏剧性。他们都在手忙脚乱地准备着。其中的几个孩子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其中那个正快步跑着的小姑娘,她被强烈的光照着,甚至可以说她自身就是一个散发着光的小天使,在光线的对比中,更显出孩子们的纯洁、娇憨。而其他的人物都退居在黑暗中。应该说,这幅画是很不错的。但是,因为军人们要的是肖像画,许多军人都不满意被放在阴影中,因为,他们都出了相同的价钱。但向来正直、自由,一心要维护艺术职业尊严的伦勃朗,拒绝修改作品。结果,雇主们提出抗议,把他告上了法庭。最终,在那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伦勃朗被迫交了大笔的赔偿金,而且他的名声大损,订画的顾客也大为减少。从此,伦勃朗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每况愈下。这可真称得上是伦勃朗一生的大祸。此后,不幸的事情又接连而来,伦勃朗在贫困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但是,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与挫折的过程中,伦勃朗参透了世事,开阔了眼界,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缺少生意的日子里,伦勃朗可以安下心来作自己喜欢的画了,不会再受制于那些顾客们无理的要求与打扰。从此,伦勃朗的艺术水平更进一步达到了精纯的境界。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例如《圣家族》、《牧人来拜》、《一个犹太商人》、《对镜理装的少妇》、《荷马》、《浪子》等等,体现了画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中《圣家族》一画明显地体现了画家注重劳动人民的倾向。

这幅《圣家族》完全没有先辈作品中那种神圣的气息。画面上除了左上角从窗户上飞进来几个小天使,表明这是一件有关宗教“神迹”之外,完全是一家穷苦的荷兰农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位穿着粗布长袍的农家少妇,腿上盖着一件厚衣,脚踏暖炉,正对着一堆燃烧着的木柴读书。天气变为暗淡,火焰也微弱下来。少妇转过身关切地掀开盖着摇篮的衣服,看看她初生的小宝宝是否睡得安稳。尽管她的丈夫在一旁不停地挥斧劈柴,在微暗的光线下,孩子依然睡得十分香甜。伦勃朗在这幅画中,把基督耶稣一家描绘成普通的劳动人民。

他根本不愿意为了附庸高贵,而画上那几个“神圣的光环”。因为,伦勃朗知道,假如《圣经》上所述的基督的身份也是真实的话,耶稣一家就应该是这种平凡的人,过的也就是这种平凡的生活。马克思说:“伦勃朗是按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我们在这幅画中直接感受到的是:北欧冬日里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人们过着勤劳简朴的生活,洋溢着亲子之间的温情以及一家人的幸福。

此外,伦勃朗还画了一系列自画像,其中,在这一时期的最后一幅被人们称为美术史上的奇特之作。笔法十分苍劲,厚涂的色彩犹如铸铜一样闪闪的发亮。身披旧衣的伦勃朗,眯着眼睛,嘴巴微张,好像在哀哭,又似乎是在冷笑。这时的伦勃朗已是孑然一身了。

晚年的伦勃朗十分悲苦,妻子早亡,儿子也已夭折,他原来精心收藏的艺术珍品早已被教会没收。伦勃朗亲身体会着劳动人民所受的灾难,使他的思想更为深刻,直到他临终的前几天,仍拿着画笔,在辛劳地创作。他最后的一幅作品就是《浪子》。

1669年,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凄苦地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杰出的伟大艺术家伦勃朗勤奋一生,留下了大量杰作。他死后声誉更是与日俱增,伪作遍布全球。在西方美术界有个笑话:

“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张油画,其中有3000张在美国。”但是,就这历来被人们公认为真迹的600张油画,近年来又引起争论。1968年,在伦勃朗逝世300周年纪念的时候,荷兰的6位艺术学者组成一个调查团,访问了世界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经过对600张原作进行审查后,调查团得出结论:其中大约只有350张是靠得住的。因此,现在说伦勃朗的作品,就是油画300多件,铜版画300件,还有许多素描的珍品。

不仅伦勃朗作品的真伪成为专家们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伦勃朗作品的被盗也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70年代初,邦奈博物馆珍藏的一张名为《拉比的头像》的作品被盗,惊动了欧美两大洲的警务人员。这张只有9英寸高的小画,当时估价至少数十万美元。而在拍卖会上,伦勃朗作品的价格仍然在不断上升。

想想当年伦勃朗凄苦的生活,再对比一下他身后巨大的声誉。

当年那幅成为他不幸起点的《夜巡》,对他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对于我们欣赏者来说,又究竟是福?还是祸?我们不知如何去回答。

难道说,伟大的成功,必须要以艰难困苦中走过的路程为代价?

面对伟人,我们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