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6405100000045

第45章 侯宝林:相声艺术表演大师

侯宝林,满族,北京人,4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的侯家。他的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家境清贫。他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

1929年,侯宝林12岁时,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后改习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一度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表演,1940年赴天津演出并成名。从1940年起,一直与郭启儒搭档,合演对口相声,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合作长达20多年,在同行中比较罕见。

当时,曲艺演出被称为“十样杂耍”,每场14个节目,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往后排,倒数第二叫“压轴”,最后一场叫“大轴”。从清末起,一直到40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侯宝林起初被排在第六,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冲破了老规矩,把相声推到了演“大轴”的位置,并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

在旧时代,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换取温饱,所以旧相声中含有许多糟粕。侯宝林在当时的环境中却能出污泥而不染,坚持不讲“黄段子”、不耍贫嘴、不打、不骂,以趣味隽永的文明相声求生存、求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在政治上地位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侯宝林开始积极推动去除相声艺术糟粕的“相声改进运动”。1950年初,侯宝林和孙玉奎等几位相声艺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他们每周开一次座谈会,大家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改进旧相声,编写新相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使旧时代地摊茶社里迎合小市民情趣的相声表演,注入了更为健康的内容,焕发出空前的审美光彩。

1955年,侯宝林加人中央广播说唱团,录制并播出大量相声节目。他多次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和全国各地演出,在抗美援朝期间深入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深受欢迎。他还是中国接触电影较早的相声演员之一。1952年他参与了《方珍珠》的拍摄,在片中成功地饰演了相声演员白二立。1955年他再次走上银幕,主演了电影《游园惊梦》

,他在片中塑造了那个不讲社会公德的主人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中,侯宝林也曾受到批判,下放劳动,但他始终以自己特有的从容、乐观来面对这一切磨难。1979年,侯宝林退出舞台,潜心钻研曲艺理论,著书立说,成绩斐然。

侯宝林对相声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带头净化相声的语言,提高相声的审美趣味,抛弃了过去粗俗低级的非艺术成分,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上演,使之“化腐朽为神奇”

,面貌焕然一新。其次是在创作和表演的同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与知识界和学者交朋友,并与人合著了《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专著,使相声艺术朝着艺术自觉的方向发展。第三是创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堪称精品的经典性相声节目。其中代表性的有:

《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醉酒》、《戏迷》等。

其实,侯宝林的艺术智慧与天赋远不止此。他以学唱各戏曲流派唱腔和对各地方言的摹仿更为精到和拿手,《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和《改行》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一次,侯宝林和梅兰芳、程砚秋、谭富英、周信芳一起吃饭,曾当场学他们的唱腔唱起来,门外的服务员还以为真是这四位演员在唱,侯宝林学唱的功夫由此可见一斑。加之他的语言清新冼炼,台风从容洒脱,形成了颇具学者底蕴的儒雅风格,人称“侯派”。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病逝世。他临终前说道:“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着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侯宝林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在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

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