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春戒期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云门事变”。3月,寺中在开戒期间,一日,地方干部及民兵百余人包围了云门寺,将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将百余僧侣分别囚于禅堂及法堂,干部大事搜索,上自瓦盖,下及地砖,搜了两日,未搜到金银财物,乃殴打众僧,亦无所获,最后数大汉以木棒铁棍殴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银财物,打得老和尚五窍流血,肋骨断折。老和尚深入禅定,苦乐俱捐,多次殴打始终不死,干部们不敢再打。直到5月间“云门事变”传到韶州,大鉴寺僧人通知海内外同门,联合营救。后来北京方面电令地方政府严查,云门之围始解。
1952年春,北京政府电粤,派员护送老和尚入京。7月抵京,李济深、陈铭枢、叶遐庵、赵朴初等迎老和尚于火车站,驻锡于广化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要推举老和尚任会长,老和尚坚辞,挂了个名誉会长的名。10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场祝愿年,老和尚以化缘已尽,住世无益,于是年10月13日(农历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120岁,僧腊101年。他一生中有许多神奇的感应,如猛虎皈依、双鹅听经、龙王求戒、枯梅开花等等。
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他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他解行相应,宗说兼通,定慧圆通。参禅之余,也著书立说,曾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
《遗教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及《心经解》等,俱已散佚无存。他平常教导弟子,多以诗偈代禅机,著有诗偈数百首,教导弟子们注重行持,勿尚空谈。后来为人辑为《虚云和尚法汇》,及《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行世。
“云门事变”的次年,老和尚赴北京之前,曾自书一联,记述其生平,联曰: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圆寂
1959年初,虚云大师自感身体日渐衰弱,应继安排有关事务,主持岑学吕宽贤重新编辑的《云居山志》刊印流通,并亲自为之撰序。虚云大师对真如禅寺诸职事作了交待。最后,谆谆告诫自己的侍者,今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并留下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水中,与水族结缘的遗嘱后,于农历9月13日在云居茅蓬内圆寂,世寿120岁,僧腊101年。
主张的思想
在百余年的弘法生涯中,虚云大师于潜心禅修之中。对佛法理论,尤其是禅宗修持多有创发,先后完成《楞琚经玄要》
《法华经略疏》《遗教经注释》《图觉经玄义》《心经解》等近十种著述。一生为四众弟子讲经说法开示次数难以统计。综观这些论述以及虚云大师近百年的修持实践,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宗门的弘传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从中所体现的禅学思想特色。
(一)佛教不是迷信,佛教能促进国际大同。虚云大师认为宗教的实质是引导人心趋于至善,因此可以产生移风易俗、辅政安民的效果。虚云大师曾指出:“世界无论何教,总是导人为善,为治心之法,如佛则济度众生,使众生脱苦。儒则重伦常,使人各尽本分,本无异致。所不同者,儒则重世间法,佛则于世间法外,更有出世间法,深浅不同耳。”虚云大师赞同孙中山先生所强调的,“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会上有些人将佛教视为消极的、迷信的错误观点,虚云大师予以驳斥。指出这是“未明佛教者之言。”他认为从实际看“佛法不坏世间相。”怎么是消极?而且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更进一步说,佛法要求广大弟子“一面自修,一面化他。”因此“其积极与正信”在诸多宗教中“恐无有出其上”。所以,片面地将佛教指斥为消极的、迷信的是没有道理的。虚云大师认为,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裨益于中国之学术思想”,“佛教为今日之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教。”
(二)戒律是佛法之根本。虚云大师在其一生中,戒行精严,定慧圆相,他中兴祖庭,屡次整肃僧纪,都是从严守戒律入手的。在鼓山创办佛学院,于南华创办戒律学院,设佛学研究苑于云居山,以培育僧材,庄严戒德。虚云大师一生于讲经说法之中,反复强调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戒为德本,能生慧行,成就万行。”因此,“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不论修何等法门,总以持戒为本。”对于修行者说来,“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这是因为“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则“无有则处”而制度,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虚云大师仍嘱咐身边侍者,要使佛教保持兴旺,保守这一领大衣,“只有一个字,曰‘戒’”。虚云大师不仅严持戒律,而且十分重视如法传戒。
(三)提倡“楞严”思想。《楞严经》是唐以后中国佛教各宗依之立说的一部重要经典。虚云大师在此经方面造诣很深。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7年)就曾应道明和尚之请在焦山助讲《楞严经》,此后多次登坛宣讲此经,也曾为此经作汪写疏,而且在平常讲开示和答问中都以“楞严”思想为核心,勉励学佛者深入《楞严经》,“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四)禅学思想很有特点。虚云大师在其一生中,百余年如一日,潜心于禅,行亦禅坐亦禅,自行化世,至老不移。虚云大师恒以《楞严经》为圭旨,在自己禅修的实践基础上,对参禅的目的、方法、禅病对治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虚云大师认为,参禅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也就是要去掉自己的污染,显现自性的光明,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时参禅是修学佛法的一种法门,也是办道的一种方法。诚如古德所教诲的,“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虚云大师强调“无论什么人,尤其是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子,参禅办道就应该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只有这样方能恒久如一,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断除妄想,坚定信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假使热铁轮于我头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这样才能悟道了生死。他认为,只有“放下一切,专心向道,这才算是本色禅和”。
(五)主张禅净合一。虚云大师是当代禅宗泰斗,以一身而承嗣五家宗派,深入禅境,久有体悟,但对其他宗派法门不分彼此,同样尊重,尤其是对净士宗,虚云大师更是主张禅净合一,“参禅念佛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夙因和根器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他认为中国佛教到后来诸宗派的出现,乃是诸位祖师“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尽管各宗派修持方式或有不同。但“哪一门都是入道妙门。”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
虚云和尚指出从修行实践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何尝不是念实相伸缩。他一再强调禅乃净中之禅,净乃禅中之净。禅与净,可以相辅而行,象”。他严肃指出这些人实际上“违背了佛祖分宗别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是一件极可悲的事”。
虚云大师虽是坚守禅门,造诣精深,对于念佛法门不但毫无偏见,而且倍加赞扬,经常劝人老实念佛。当年在广东昭关南华寺重建禅堂之后,又别立念佛堂,以方便学人习修净土。由此可见虚云大师的“禅净合一”观点是得到了广泛实践的,也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嘉言录
1.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3.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4.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5.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6.时间是刹那刹那地过,刹那刹那地催人老。
7.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8.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9.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10.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11.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12.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14.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15.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16.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着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17.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