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求事事皆圆满,生活就像一块美玉,晶莹的身躯带着暖暖的光泽,但追求圆满的人们总会盯着美玉上那不易察觉的瑕疵。真正的圆满,在于你有一颗知足之心。
不必苛求完美
能给对方赞美,就能给自己肯定,自然就能创造双赢,就事事亨通了。一颗不求全的心,反而会让生活变得圆满。
以万事皆顺,事事都好的心态去要求生活是一种理想状态。十件事有九件事能实现就很难得,所以要看懂生活中的不圆满,这样你才有一颗不求全的心。内心觉得没有缺陷就是圆满。不要求全,不要追求理想状态的完美。
一切都由因果所造,不必渴求完美。虚云大师曾经说起过这样一段经历:“就以我自己而言,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惭愧,怕错因果。还落因果,少年就想住茅篷,放下万缘,偷安度日,结果还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
“庚子年随光绪皇帝到陕西,嫌市朝太烦,故第二次又上终南,到嘉五台结庐,改名隐迹,把茅庐弄好,以为可以安居不动了。但因果不由你,还是隐不住,只得如充军一样,远远到大理府还宿债,地方弄好了,又到昆明;昆明弄好了,又跑到福建鼓山,革除弊习,结大冤仇,遭昧良者,弄出杀人放火来反对,才把事情平息。以为从此可以放下,能无事得安静了,谁料又跑到广东南华寺,千辛万苦把房子修好了,又撞到云门,恢复祖庭,还是还债。哪里想到会祸从天降,逼得我不跑也要跑,可见世上做人,业障是有定数的。进北京装乌龟就好了,又伸出头来辅助和平会,发起中国佛教协会,把大领衣旧规矩保存下来,可以了愿。其时多次夜梦,举手拉木头竖柱子,由于失觉照,妄想纷飞,在京留不住,又到上海、杭州、苏州办和平会,后来到庐山避暑,还梦上梁修造,因听议将云居划为林场,不忍祖庭废灭,又来还宿债。才知屡梦上梁竖柱,受报有定,直纯的私信,我是不管的。”
凡事都有因果,不必过份苛求完美,改变自己的心境,看懂生活的不完美,用一颗不求全的心去看待世事。
世事洞明的圆满
禅心智慧本无字,一切在于人的悟性,要想世事洞明,就要培养悟性、开悟心智。
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
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使民众都能明白。
释迦牟尼的弟子般特,因天生愚钝,一直没有开悟,所以佛祖让五百罗汉轮流给他讲解禅理。可是几年下来,般特仍然是不开悟。
佛祖说:“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人去心领神会。你要认真诵读这首偈子,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得!”
于是,般特反复思索这首偈子,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让般特去给僧尼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想成心刁难他。
般特对他们的举止充耳不闻,很有礼貌地合掌说:“我天生就很愚钝,所以只在佛祖身边学到了一首偈子而已,现在讲给大家听。”
刚说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般特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讲。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的新意,从一首普通的偈子中悟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对他肃然起敬。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般特虽然天资愚笨,但是一心向佛,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禅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深层体会。虽然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是跨越后的禅道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世界。所以,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圆满在于思路的转换
很多时候,你的痛不在于你的伤,而是因为你的死执。圆满在于思路的转换,不在于你抓住不放。
以一种方法死执于一件事情,如果达不到又不肯放手,那就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哪里还有圆满,还有想要的结果呢?圆满在灵活变通之中,思路和方法只是工具。换一种思路,换一条路来走,只要结果能实现就是圆满。
人们总是在感慨生活的不圆满,在一件事情里沉浸太久却不肯放手,做不到淡定从容,反而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里。其实若干年之后我们回头看看,曾经在乎的都是些小事。
有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你会觉得心情舒坦很多!有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一个卖草鞋,一个卖雨伞,于是老婆婆就在晴天为卖雨伞的女儿发愁,在雨天为卖草鞋的女儿发愁,老婆婆天天发愁。当时就有好心人建议婆婆换个角度个角度思考,就能从乐观、豁达的角度看人生,感悟人生,让快乐常相伴。
换个角度思考,不仅能带来平和的心态和有乐趣的人生,有时还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一片新天地。
同样一件事,思维角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思考,会让坏事变好事。换个角度思考,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又会决定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样是剩了半个面包,悲观者会说:“哎,只剩半个了!”而乐观者会说:“哈,还有半个啊!”,一块面包两种心境。换个角度思考,学会找寻积极的一面,让自己快乐起来;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别人的更多优点,会包容别人的更多缺点,你也会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常言道:知足常乐!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能转换思路。俗话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若欲望太多,则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在各种欲望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他人升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清贫。换个角度看问题,能使我们的心情大变,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有色彩!
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
佛说:“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
内心一旦失衡,心底的宁静就会在瞬间失去,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归宿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劫难,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太过渺小而无法改变现实,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从容些吧,从容至少还能让人保留内心的安宁与简单,不至于让心随劫难而流浪。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这是生命的一种磨砺。种田正一是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自由律俳句诗人,年幼时目睹了母亲自杀的情景后,心灵埋下了阴影。但不幸的是,长大之后他的弟弟和挚友又先后自杀,所以他的精神极其苦闷,加之后来生活困顿,于是他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之后,他想尽各种办法自杀,服毒、卧轨、跳海,但是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想死都不成,可是活着又实在没有意义,不如你收留我吧!”
住持说:“既然你死不了,就证明我佛慈悲在拯救你。”“既然这样,你有办法帮我吗?要不你教我坐禅吧!或许我可以得到解脱。”种田正一说。住持回答道:“即使坐禅也没有用。”种田正一说:“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坐。”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才要坐。”种田正一听了住持的话后陷入了沉思,之后再也不曾产生轻生的念头,并创作了下面的自由律:“躺在也许就此死掉的土上。蝉声,是否在找死所。在生亡之间的雪下个不停。一直走,走到倒下去为止的路边草。老是不死,所以剪指甲。能安静地死的样子,草也枯了。愈鸣愈短的虫之命。”
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活着本身。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只要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生活就是个五味瓶,生命中的每个挫折、伤痛,打击都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接受。
一个年轻的僧人问行思禅师:“大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啊?”
行思禅师微微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问他:“市场里的菜价涨了吗?”
僧人开始没有明白禅师的话,于是说:“大师,你答非所问,我不大明白。”
行思禅师说:“回去好好想想吧!”年轻僧人冥思苦想了几天之后终于顿悟:“生命的真谛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又有一个僧人来向行思禅师问道。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啊?”僧人答:“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行思禅师接着问道:“你来时带了什么东西没有?”
僧人摇摇头,然后又抖了抖身子,意思是说我已经毫无身外之物,已经看破了。
行思禅师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你其实根本没有看破,只是流于形式罢了,你不是还带来了很多泥土吗?”
僧人反问道:“众人都说你知道人生的真谛,你可以自己的本性都把握不住,追求人生真谛又有什么用处呢?”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个僧人,行思禅师照例问道:“你从哪里来?”
僧人回答道:“从曹溪六祖那里来!”于是禅师继续问道:“你来时带来什么东西没有?”“我在去曹溪求法之前,没有失掉什么东西,所以也就不曾带走!”
“既然如此,那你去曹溪干什么呢?”“我去印证,如果不是去曹溪,我就不会知道人生的一切奥秘都在我自己心中,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根本不缺少任何东西。”这个和尚就是后来的石头禅师。只有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眼前才会是一片新的天地。
功成身退保持功业圆满
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超越之前的成就。想要给自己一个不落的光环,保持自己功德的圆满,就要懂得适时而退。
建功立业,功德颇高,但功高是成绩也是障碍。要是不懂得功成身退,之后就得做得比之前更好才能得到同样的认同,才能保持在众人心中的位置。然而功业的取得有些是时机所造,天时、地利、人和,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超越之前的成就。想要给自己一个不落的光环,保持自己功德的圆满,就要懂得适时而退。
端着装得过满的茶杯,再怎么平稳小心也容易荡溢出来,倒水时应在盈满以前就停止;锥子捶打得过于尖锐,再怎么小心也容易折断;聚敛的财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一方面会招来忌妒和觊觎的目光,一方面也易于腐蚀财富的拥有者,再怎么谨慎也不可能永远保有满堂金玉;因大富大贵而炫耀骄人,那天上月圆月缺,地上花开花谢,海中潮涨潮落,四季暑往寒来,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固定不变。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轮凝固不变的满月,世间也不可能有永远处在生命巅峰的人。
功成身退符合自然之道,更是一种政治智慧,它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抉择。中国历朝历代那些功高盖世的英雄豪杰,在政治舞台上遵循这一自然之道就能全身而退,反之,招来的就不是别人的喝彩而是自己的灾难。自古以来,虽然名臣良将善始者众多,但是善终者却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