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国王的命令后,两个仆人从国王的寝宫中退了出来。接着,国王把仆人丙叫进寝宫,对他说:“你去通知王后,仆人丙接到国王的吩咐之后退了出去。随后,国王把仆人乙召来,随手拈来半杯酒,说:“你把这半杯酒给王后送去。”仆人乙接到命令之后,在心中琢磨:“国王宫中的酒有千桶万桶,为什么让我把这喝剩的半杯酒送给王后呢?”王后会发火吗?由于他太专注于想事情,一不留神撞在了门外的立柱上,顿时,鼻血流个不停。
仆人乙本来就担心自己给王后送酒会被斥责,现在弄成这样就更担心了,但是不去又怕国王怪罪自己,恰巧这时,仆人甲过来了。于是他恳请仆人甲帮忙把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甲接过酒杯,说:“你放心吧,这酒我一定帮你送到。”
仆人甲到王后寝宫时,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仆人甲送酒来,就笑着说:“大王让我赏赐你金币、珍宝和衣物,我已叫人准备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赏物,快到大王那儿去谢恩吧!”
仆人甲谢过王后,捧着赏物到国王那里谢恩。眼见此景,国王十分诧异,立即把仆人乙宣进宫来,问:
“我命你去给王后送酒,为什么你没有去呢?”
是我刚一走出宫门就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这样去拜见王后有失体统,只好让仆人甲替我给王后送酒去了。”
国王听后,叹息不止,连连说:“我现在明白了,佛语讲得实在有理呀,命运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虽然没办法改变命运,但是只要能保持一份淡定的心态,对于得失不必太在意,生活依旧会美好而知足。
品味生活的甘甜
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同样的盐,放在小的容器里,水就是咸的,放在湖里水还是像原来一样甘甜。品味甘甜,就要懂得甘甜是怎么来的。
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念佛(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古德尝依经论之义,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亦决定无疑。
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惟有诚心念佛菩萨。
于十分危险时,念佛菩萨必恳切,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
业有二种,以上且约不定业言。倘定业不可转,必须被难命终者,虽为弹炮所伤,亦决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终(即因病)乃生西,但为弹炮所伤亦可生。因念佛菩萨诚,佛菩萨必来接引,无痛苦生西。
生命中的苦痛是盐,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从前,有一个老禅师的弟子非常爱抱怨,于是禅师决定帮他开悟。
一天,禅师让小和尚下山买些盐回来。小和尚回来,将盐交给了禅师后,禅师吩咐他:“去取一杯水来,然后抓一把盐放进去。”
小和尚照着做了。等盐完全融化后,禅师对小和尚说:“喝一口,然后告诉我味道。”
小和尚虽然不知道师父的用意,但还是照着做了。禅师问:“味道怎么样啊?”“很苦,很涩!”小和尚答道。禅师示意小和尚跟他到了寺院后面的湖边,然后再次命令小和尚:“抓一把盐放在湖水里。”小和尚照着做了后,禅师又吩咐道:“尝尝水的味道。”
禅师微笑着说:“同样的盐放在杯子里又苦又涩,放在湖水里却是甘甜的,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顿悟。生活中固然会碰到很多的烦恼和波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敞开心胸,将一切困扰看淡,境遇就会改变。如同故事中禅师所讲的道理: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如果你想活得愉快,心胸就得宽广一些,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
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没有如果
人生从来没有假设,假设如何那是对现状的不满或无法接受,是人们潜意识里的一种退缩。如果谁希望求得避风港而获得自保,那他就会被自己的这种希望摧毁。
佛法探究事物的真实和本来面目,弘一法师就佛法与其他信徒做交流,旨在说明佛法的真实: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诽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象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无论是希望前进的人还是希望获得避风港的人,都要懂得抓住现在。如果仅仅是希望找一个能逃避的地方,那就违背了佛法中万物皆真实的本性。
相传,一心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在法门寺修行参禅。法门寺是个大寺,香火非常旺盛,每天来这里烧香还愿的人熙熙攘攘,这里俨然不是参禅者所说的万丈红尘之外。一心大师只想静下心神参禅悟道,提高自己心灵的境界,可是寺里的法事和应酬太多,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诵经。而且,一心大师渐渐发现,尽管自己潜心钻研佛经多年,但是始终欠火候,和其他人相差甚远。
身边的人劝一心大师说:“法门寺名满天下、藏龙卧虎,如果想在这里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你不如到偏僻的小寺去专心潜行参禅,说不定有更大的收获。”
一心大师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现在这样的生活他已方丈听了一心大师的话后,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问他:“你觉得太阳和烛火,哪个更亮呢?”
一心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当然是太阳了。”“那你是愿意做烛火呢?还是愿意做太阳呢?”方丈笑着问道。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当然愿意做太阳了。”方丈听完,微微一笑,说:“好吧,既然你愿意做太阳,那么跟我到寺后面的林子里去一趟吧。”法门寺的后山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带着一心穿过松林到了山顶,这里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几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的一棵松树对一心说:“你看看,它是这里最高的一棵松树,但是它能做什么呢?”一心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棵松树虽然很高,但是树干扭曲凌乱,乱枝横生,根本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他说:“像这样的树,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能拿来当柴烧。”
方丈听完,也没有再说什么。他又带着一心来到了另外一片树林,这里树木非常茂盛,每棵树都笔直参天。刚走进去,一心就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
方丈指着眼前的这片林子,问道:“你知道吗,为什么眼一心想了想,回答说:“大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吧。”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像这些松树一样,为了争得一滴雨露、一线阳光,都奋力向上、积极努力,所以长得茁壮挺拔,而那些远离群体的树木,因为没有了这种努力的需要,因此才会乱生枝节。”
一心听完后,明白了方丈的用意,惭愧地说:“师父,我明白了,法门寺就是我的这片树林。”
后来,一心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因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风港的人,是永远无法攀上人生的最顶峰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寻找最佳的环境,但是,人的成长离不开磨炼,所以不管我们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都不要轻易屈服。如果你不能征服困难,那么困难就会将你打垮。
佛心就是开悟心
其实很多事情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根本没有体会,只有经历的多了,或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才会真正的有所悟。
有人问弘一法师什么是修佛,法师用一句佛家教化弟子的话做了回答:“修佛一年,佛在身边;修佛两年,佛在天边;修佛三年,佛如云烟。”
对于俗家人来说,大师所言的寓意在于告诉人们生命要自己去掌握。有一个虔诚的信徒,每日诵经膜拜,将所有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佛祖的身上。
一次,村中发生了洪灾,所有的人都逃出去了,可是信徒却神情自若地坐在家门口,邻居劝他:“赶紧走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可是信徒神态自若地答道:“没关系,到时佛陀会带我出去的。”
到了屋顶,但是水还是很快淹没了他的脚,于是信徒面向西方祈求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快点来救我啊!”
这时,一艘船刚好经过他家门前,船上的人招呼他一起走,但是信徒说:“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
一会儿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的地方,他又说:“不用了,佛陀会来救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