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6404600000014

第14章 心境通灵,一切就尽收眼底(1)

通灵的心境没有一丝污染和障碍,能看透一切便能俯视一切、包容一切,将一切尽收眼底,当你俯视这个世界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变得小而无意义,你的心会更加开阔。

心在高处,不为诱惑所动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

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来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

“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慧远禅师的修行之路便无求无欲,非常专注。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路人,两个人结伴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在休息的过程中,那位路人送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路人的馈赠。后来,他们谈得很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路人分开之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实在令人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的话,一定会养成坏的习惯,所以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路人送给他的烟管和烟草悄悄放到了路旁。

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迷上了研究《易经》。那个时候刚好是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他给师父写信,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冬天都已经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收到师父寄来的衣服。于是,慧远禅师便用《易经》为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得知那封信根本没有送到师父手里。

慧远禅师心想:“《易经》占卜这么准确,如果我沉迷于此的话,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之后,他便放弃了对《易经》的研究。

后来,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和诗歌,每天专研,小有所“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书法家或诗人,而不是一位禅师。”

从那以后,慧远禅师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而且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一心参悟,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禅宗大师。

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主宰人们堕落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为欲望所驱使。这样内心才能更清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路上不为外物所惑动、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认清事情的根本

聪明人遇到问题会先沉静下来,总结和反思。愚钝的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情绪浮躁,然后发泄情绪。有些时候,问题恰恰出在自己身上。所以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先反思自己,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弘一法师在说法时曾举过一个例子:“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

修道的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万法平等,万法如一,无高下之分。是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

有些时候,我们无法开悟不是外界环境的原因,而是因为马喻人开示弟子。一天,释迦牟尼在精舍中静坐,出去化缘的弟子先后回到了精舍,他们一个个神态安详,精神抖擞。回来的弟子在水池边洗去身上的尘土后,到精舍等待佛陀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来之后,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马在主人为他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后,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据主人扬起的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思,自行变换速度和方位,这种能够明察秋毫的马被人们视为第一等良马;第二种马虽然不能根据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图,但是可以在马鞭抽到马尾时会意,然后奔驰飞跃,反映虽然不及第一种马灵活,但是也很灵敏、矫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马;第三种马不论主人怎么鞭打它,都不能会意主人的意思,反应迟钝,直到主人忍无可忍,开始使用暴力,它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后顺着主人的命令奔驰,这种马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马比前一种反映还要迟钝,甚至有点冥顽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的驽马。”

讲到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温和地看着精舍里的弟子们,他发现弟子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于是微笑着继续说:

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这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后才追悔莫及。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变化,能够及时醒悟,并及时鞭策自己,丝毫不敢懈怠。这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要比前两种人迟钝,当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破灭,目睹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颠沛困顿的人生,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这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翻然省悟。”

“第四种人最愚钝,只有当自己被病魔纠缠,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这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听了佛陀的开示,弟子们早已醒悟,于是各个闭目冥想,自省自身。

认清事情的本因是人的境界,心若开悟,其意便随行随动,其行也将随之而变,鸿鹄之志也需要配以翱翔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得以施展。

看透问题才能突破困境

突破困境要用一种超越常规的智慧,这智慧里面有佛禅的玄机。也许可以说这智慧体现了一个人卓越不凡的思维方式,但方法永远是工具,关键是你要想到去突破。

对于突破困境这件事,弘一法师的教化更加发人深省,他借用某位大师的话来开示众人:“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这一教化说出了智慧的根源。

大师是教化世人如何避免陷入困境,然而一旦真的陷入困境,佛家的智慧也能超越众生。

一天,一位信徒找到一休大师说:“我要自杀,请师父超度我吧!”

“那你能否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寻短见吗?”一休大师问道。“不瞒禅师,我经商失败了,借了许多的外债,每天被债徒回道。

“难道除了死你就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吗?”一休大师问道。信徒痛苦地说:“师父,现在我除了年幼的女儿外,什么都没有了。”

一休大师惊喜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人,找一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啊!”

信徒失望地说:“大师,我的女儿只是8岁的幼童啊,怎么可以现在就嫁人呢?”

一休大师道:“怎么不可以呢,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给我啊!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这……这是行不通的,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做我的女婿呢?”信徒大惊失色地说。

一休大师胸有成竹地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我已经决定了,你现在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情吧!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好了,好了!赶快回去吧!”

这位信徒很敬重一休大师,于是立刻回家宣布了婚事。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城。到了迎亲的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一休大师到达后,吩咐信徒在门前搬一张桌子,置上文房反而忘了今天是一休大师给人家做女婿的日子,看热闹的人也忘了自己是为什么来这里的。结果,一整天一休大师都在忙着写字,看热闹的人则疯狂购买,很快卖字的钱积攒了几箩筐。

“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一休大师问信徒。信徒惊喜地跪倒在地说:“够了,够了……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赚到了这么多钱!”一休大师拂袖于背道:“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坐以待毙。只要肯想办法,就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

校正颠倒心境怡然

世间事很多都是颠倒的,以一颗通灵的智慧之心,将这些颠倒的东西校正过来,还事物一个真相,给自己一份怡然的心情。

弘一大师在一次讲经说法时,以了凡大师之言点化世人:“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

不自卑、不烦恼;才能够心态怡然。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是南印度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由于机缘巧合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祖师未出家以前,超群的才智已经显现。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问达摩三兄弟:“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这些珠宝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呢?”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也没有见过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菩提多罗笑着说:“我认为两位哥哥说得不对,这些珠宝没有任何价值!”

两位兄长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呢?那么你觉得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这些珠宝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佛法真理才是宝物。真正的宝物是由人们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真正最尊贵佛法具有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所以,对稍纵即逝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欲念,应该把心思花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上。

劳筋骨铭心志

有时候劳筋骨体现的是一种决心。人们常常借肉体上的痛苦,或断臂或断足来表达自己追求某一事业的决心。

弘一大师在闽南说佛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