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方面有重大成就。被誉为原子物理、核物理、放射性化学之父。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祖籍苏格兰,祖父在1842年移民到新西兰,主要从事手工业。他出生于1871年,父亲是农民兼工匠,母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为人宽厚善良。由于家中有12个子女,家境并不富裕。卢瑟福在兄妹中排行第四,他从小就很懂事,经常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上小学时,卢瑟福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他最喜欢的功课是拉丁文和古典文学,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文学家。因此,课余的时间他经常读一些名篇名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1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卢瑟福对自然科学萌发了极大的兴趣,从此,他经常钻研一些科普读物,有很多发明创造,在小伙伴中堪称“能工巧匠”。他曾经发明过一种可以发射“远射程炮弹”的玩具大炮,并且找到了不断增加射程的方法。这使他在同伴中的威信很高。还有一次,一个同学把家中一只无法修理的闹钟送给卢瑟福。卢瑟福把它拆开,仔细琢磨了一下,动手试着进行修理,竟然使闹钟又准确地行走起来。
1887年,卢瑟福进入纳尔逊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施展。校长助理利特尔·约翰先生对他的才能极为欣赏,给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鼓励他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福特校长经常表扬卢瑟福,认为他是学校的骄傲。
1894年,卢瑟福写了一篇《使用高频放电使铁磁化》的论文,在《新西兰协会会报》上发表。当时的电磁学权威、著名物理学家汤姆孙看到这篇文章后极为赞赏,推荐他报考大英博览奖学金,并决定选拔他到卡文迪什实验室深造。也就是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卢瑟福的科学才华得到了极大的发挥。1895~1898年,他在这里度过了极为重要的三年。
由于成绩斐然,1905年,卢瑟福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8月,他重新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并在不久后担任了主任职位。在担任实验室主任以后,他一方面继承了自麦克斯韦以来的教育传统——保持良好的学术环境。另一方面又极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研究集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卢瑟福被人誉为科学家的导师,这是因为他在培养人才和科研组织方面的才能无人能及。他领导和培养出了索迪、盖革、威尔逊、阿斯顿、玻尔、布莱克、瓦尔顿、哈恩、卡皮查、查德威克、科杰罗夫特等11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领域的顶尖人物,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他领导过的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实验室和卡文迪什实验室,被人们称为是培养人才的苗圃和世界物理学家的“麦加”圣地。能够到他手下学习和工作是每一位青年学者的梦想。
在卢瑟福眼中,学生没有国籍、民族、宗教信仰和肤色上的差别,只有他们特长的不同。他在工作中从来不想当然地给学生分配工作,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研究课题的自由,他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所成就。小达尔文(进化论发现者达尔文的孙子)不想做实验物理方面的工作,只对数学感兴趣。虽然卢瑟福领导的是物理实验室,但在小达尔文坚持要留下来的情况下,卢瑟福并没有将他拒之门外,而是让他专门从事实验数据处理,后来小达尔文也成了一名有所成就的科学家。
卢瑟福特别善于根据学生和助手的特长和兴趣来帮助他们设计研究课题,从不让他们去办力所不能及的事。他培养学生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急于求成。
卡文迪什实验室作为实验物理学家的摇篮,当然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做出准确的实验和获得可靠的数据。但卢瑟福不仅要求学生实践能力强,还十分重视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主张将实验和理论结合起来。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得意地对他说:“我现在整天都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应该很快就会有成果了。”
卢瑟福的回答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你这样做十年实验也不会有什么研究成果。”看着学生大惑不解的样子,他又继续说道:“你整天都呆在实验室里,什么时候用来想问题呢?实验必须有理论作指导。你成天做实验,没有时间思考问题,也不能吸收有用的理论知识。你想一想,这样会出成果吗?一个成功的实验物理学家,莫不是将理论钻研和实验相结合起来的楷模。你应该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了。”
一席话把学生说得连连点头称是。
卢瑟福对待学生,在工作上是老师,是朋友,在生活中则是慈父,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大科学家玻尔曾说过,“对于我来说,你(卢瑟福)几乎是我的第二个父亲。”
卢瑟福心胸开阔,待人宽厚,又有很好的民主作风,并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他从来不以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别人的思想。索迪曾经剽窃过他的《放射性》一书中的内容,可是他仍然提名索迪获诺贝尔奖。他对玻尔的原子轨道模型虽然有怀疑,但他还是极力推荐玻尔的论文。
在学生和朋友的心目中,卢瑟福从来没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一个朋友。
他是数以百计的科学家的导师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