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英雄与伟人(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6390500000050

第50章 撒切尔夫人(4)

当她以胜利者的姿态从枫丹白露回到伦敦时,时值罢工浪潮的高峰。由于她在枫丹白露为英国争回了经济利益,所以获得了议会两党议员的支持。为此,她趁势更加坚决地镇压了罢工工人,并于1985年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在英国历史上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原先人们认为,1914年的矿工罢工导致了希思政府的下台;1979年的矿工罢工导致了卡拉汉的辞职;这一次撒切尔夫人也难逃此关,何况现在的失业人数多出了200万。

撒切尔夫人赢得这场战斗的原因,主要在于她继续了保守党“法律和秩序”的传统,并把“法律和秩序”通过强硬的高压政策与“镇压”汇成了同义语。

就在镇压矿工工潮的同时,撒切尔夫人不仅从枫丹白露凯旋而归,而且飞往北京与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又到华盛顿同里根讨论东西关系问题。同时,在经济政策上她继续推行货币主义和私有化运动。时至1986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6%,英镑开始稳中有升,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以下,就业者的实际收入平均增长了42%,银行利率开始下降,股票价格看涨,整个国家出现了“借贷繁荣”的景象。由此带动了“消费繁荣”,1985年至1986年,财政年度的税收比前一年度(1983~1984年)增加了8%,私有化政策给政府增加了50多亿英镑的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在欧共体中名列榜首。鉴于这种情况,撒切尔夫人准备来年提前大选。

1987年,美苏核谈判进入了微妙阶段,人们担心美苏在消除中程导弹问题达成的原则性协议中,美国会把西欧的利益当作筹码,并牺牲西欧的利益。为此,撒切尔夫人穿梭于欧美之间,与里根达成共识,并使里根保证了在与苏联进行的核裁军问题上不拿英国作筹码。撒切尔夫人坚持西欧、尤其是英国要保留核武器,因为在她看来,核武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防止战争的法宝。这抬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撒切尔夫人与里根的谈判实际上起到了西欧代言人的作用,这使得怀有“二心”进入欧共体的“不本分的欧洲人”——英国,在西欧改变了一点国际形象。

于是同年撒切尔夫人开始酝酿提前大选。撒切尔夫人与她的前任相比,更会选择选举的时机,她第二次选举利用了马岛战争的胜利,而这一次她却准备利用大选的经济繁荣景象和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尤其是西欧其他国家开始对她为核裁军问题所作的努力而有所好感的时候,她便宣布提前一年于1987年6月11日举行大选。撒切尔夫人并没有把这次大选当作一回事,大选前夕还去参加了西方7国首脑会议。结果,保守党在下院的650席当中拿到了375席的多数票,为此撒切尔夫人只是在会议尚未完全结束前返回伦敦迎接了选举的揭晓。这次选举,撒切尔夫人心中有数,保守党十拿九稳,因此她无需亲临督战。事实上,这次大选的结果没有在国际舆论上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应。

撒切尔夫人在宣布选举结果的那天早晨,与其丈夫丹尼斯出现在保守党总部大楼的正面窗口,她从窗口伸出右臂,向聚集在那里向她欢呼的人群招手,并伸出3个手指,示意“第三次连任”。她是英国近160年来历史上第一个3次蝉联首相的奇人,她不仅奇在3次蝉联,而且奇在轻易地蝉联了3任。这确实给这位女人添增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以后执政的岁月里,撒切尔夫人始终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左右,而经济增长率却持续保持在3%左右,这在西方国家,只有日本能与之相媲美。自50年代以来,战后历届政府都把高经济增长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作为奋斗的目标。这些目标在麦克米伦的经济政策中、在威尔逊“科技白热化”的呼吁中、在70年代初希思的“平静的革命”中,都曾明确提出过。

然而,之前的哪一届政府都失败了。他们对病症的判断大致相同,都无法对症下药、去除病根。这不是他们缺少分析能力,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政治决心和铁面无私的独断手段。可是,这“决心”和“手段”在撒切尔夫人的身上找到了。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欧共体实现货币统一的可能性逐步向现实性转化。这是所有欧共体成员国的财政大臣们盼望已久的转化。与此同时,欧共体主席德洛尔关于欧洲问题的三步计划设想也加快了步伐。他主张首先让所有欧共体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汇率机制,然后实现所有中央银行的合作,最后实现经济与货币的统一。这是泛欧主义的最高象征,也是西欧联盟的真正纽带。

1990年10月28日,罗马欧共体12国首脑会议的闭幕会上,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成为受人注目的焦点。人们都希望撒切尔夫人顾全大局,不要一意孤行,不要总是与欧共体的一些政策过不去。然而人们从这位“白脸蝴蝶”的严肃面相中,发现了这位蝴蝶并不热情,而俨然像苏联人所说的“铁女人”那样,一脸“铁色”。她不顾多数内阁大臣们的赞同意见,断然地对1994年开始实施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计划投下了唯一的反对票。顿时,舆论界哗然。

撒切尔夫人对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深恶痛绝,并非是因为担心过分一体化带来的刺激而采取一种情有可原的谨慎态度,而是出于一种自信。她认为实行单一货币是剥夺英国主权的行为,而这恰恰是消弱“大英帝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的一种开端。自她执政以来,长期患了“英国病”的英国经济从1982年起,增长速度比德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快。

与此同时,她自恃与美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是欧美关系的“中介人”,与东方大国的关系也不错,她访问过中国和苏联,同中国就香港问题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也几度握手。她奉行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政策,却又和丘吉尔一样刁钻,常常站在赌桌旁玩弄欧共体这张实际上对美、日和东方都颇有分量的王牌,而自己却不太情愿加入其中,她自恃手中有核武器,不需要欧洲其他国家来保护英国。

因此,她不愿意在“出卖英国主权”的同时降低英国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削弱了英国在欧洲扮演的“领袖角色”的地位。

然而,她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次所投下的惟一一张反对票,不仅没有赢得人们的“赞美”,也没有再获得“铁蝴蝶”或“铁女人”的雅称,却注定了她在英国作为政坛之霸主的地位将一去不复返。

大势已去的“铁女人”

撒切尔夫人在她第三届首相任职期内,与欧洲共同体维系着一种若即若离、模棱两可的关系。

她既想坚持自己的固有立场,又刻意要在特定时刻“为英国下一届大选准备和出于对英国经济利益的考虑”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她一方面坚持不列颠的主权,维护英国的“自由”和捍卫英国的利益,不甘心英国就此迅速融入欧洲共同体政治经济的一体化中,而执意要在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上重新树立大英帝国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英国已丧失“超然”于欧洲共同体之外的历史条件的现实,被迫参加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并在国内外反对她奉行对欧洲共同体政策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进行合作和协调。这样,她的政策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左右摇摆,令人难以捉摸。

撒切尔夫人的这种矛盾多于合作、僵硬多于灵活的政策,在她于1988年9月布鲁日欧洲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已表露得一清二楚。在那次演讲中,她明确反对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关于建立联邦主义的统一欧洲观点。她认为欧洲的统一应是在对独立主权国家的联合,而且不能损害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这种双重原则。

后来,撒切尔夫人又抨击联邦主义者说:“我也许在欧洲共同体内会被孤立,但从更广泛的前景来看,联邦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孤立主义者。当欧洲作为整体被解放时,他们却冷酷地坚持半个欧洲联合;当真正的全球市场正在出现时,他们仍游戏于保护主义之中;世界上最集权的苏联已经垮了,他们却还被集权的方案所束缚。如果说有一种意识已经过时了的话,那就是靠人为的力量来创造一个巨大的国家。”

正因为撒切尔夫人坚持如此铁定而又鲜明的观点,所以她先是在1989年6月马德里欧洲共同体首脑会上,不让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后来在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财政大臣奈杰尔·劳森的积极劝说下,她总算勉强作出了承诺。但是在1990年10月罗马欧洲共同体首脑会上,她又不顾其他11国一致同意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第二阶段计划的立场,反对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和设立单一的欧洲货币。撒切尔夫人对欧共体的立场如此僵硬,使英国在多数情况下在欧共体内处于1票对11票的绝对孤立境地。英国在重新安排欧洲的进程中始终成游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个局外人。

撒切尔夫人的这种僵硬立场还激化了保守党内的矛盾和分裂。紧接着内阁进行了第一次调整,1989年7月,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因与首相在欧洲货币联盟方面的意见相左而被调出外交部。同年11月,财政大臣劳森也由于同样原因而挂冠离去。

1990年11月杰弗里·豪又由于反对首相在欧洲问题上的观点而主动辞去了副首相的职务,由此触发了撒切尔夫人的领导危机。这位对首相一贯言听计从,对工作任劳任怨,但仍保留着副首相头衔的杰弗里·豪已经为撒切尔夫人效忠了15年之久,这次之所以拂袖而去,坚决辞掉副首相一职,是因为撒切尔夫人1990年10月30日在英国下院答辩时,曾以斩钉截铁的口吻说:“如果有人要求我们放弃英镑,那我的回答是:‘不!不!不!’”这3个斩钉截铁的“不”字,使一贯忠顺的杰弗里·豪忍无可忍,便于11月1日向首相正式递交了辞呈。

副首相杰弗里·豪的辞呈深深撼动了撒切尔夫人,但还没有达到对“铁娘子”权威的最大威胁。要命的是这位在撒切尔内阁中历任财政大臣、外交大臣、下院领袖、枢密院长和副首相等要职的老臣,在撒切尔麾下立过汗马功劳,如今他也开始了“背叛”。他在11月13日发表的辞职演讲中说了这么短短几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为党和国家做了我认为正确的事。现在该轮到其他人考虑他们对忠诚的悲剧性冲突作何种反应了。我本人与忠诚较量的时间也许太久太久。”他最后还吁吁大臣和议员们把国家的利益摆在对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忠诚之上。

杰弗里·豪这样振臂一呼,虽然还没达到那种天下“云合”和“影从”的地步,但至少在保守党和下院内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动摇了撒切尔首相的根基,也震撼了英国政坛。从此,撒切尔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已江河日下,颓势难挽。

随即,英国《独立报》的民意测验表明,有64%的英国人认为撒切尔夫人应下台,并认为她是50年代以来英国最不受欢迎的首相。这与她10年前入主唐宁街10号时听到的《她是一个大好人》的主旋律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为此,保守党内成员们忧心忡忡,怨声载道,一时换马呼声迭起。

就在杰弗里·豪发表辞职演讲的第二天(11月14日),素怀异志且1986年初在韦斯特兰事件中敢于跟首相分庭抗礼的前国防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随即抓住有利时机,正式宣布了竞选党领袖的声明。他由尼尔·麦克法伦提名、彼得·塔普尔担任副手,向由道格拉斯·赫德提名、约翰·梅杰担任副手的撒切尔夫人挑战,竞选保守党领袖。双方决定11月20日为第一轮投票日。

可是,撒切尔夫人大意失荆州,她万万没有料到自己这艘“蒙冲战舰”竟会翻在阴沟里。结果“铁娘子”与赫塞尔廷的第一轮竞选,就为她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了终止符。

11月20日,巴黎欧安会如期举行,撒切尔夫人端坐在克莱贝尔会议中心,正在侃侃而谈、滔滔雄辩、满面春风的时刻,在伦敦唐宁街下院12号会议室里,选举保守党领袖的投票作业即将开始。选举工作由“1922年委员会”主持。在投票箱前敛声屏气地端坐着主席翁斯洛和3个选定的监票人。上午10时,保守党议员们鱼贯入场。由于撒切尔夫人与外交大臣赫德远在巴黎与会,特由其指定的代表代行投票。当天下午6时投票结束,议员们悉数退场。会议室双门密闭,翁斯洛及3名监票人开始计票。半小时后,议员们又鱼贯进入会议室,翁斯洛朗声宣布选举结果:“撒切尔:204票;迈克尔·赫塞尔廷:152票;16票弃权;第二轮投票定于27日进行。”

按照保守党选举制度的规定,撒切尔夫人必须以超过第二位候选人15%保守党议席的票数才能在第一轮决选中获胜。亦即在赫塞尔廷得到152票的情况下,撒切尔夫人的得票数应不少于208票,如今她还差4票才能达到标准。

如果投票前“铁娘子”不是远隔英吉利海峡,而是亲临议会督战或在投票前能将支持赫塞尔廷的下院保守党议员再争取过来哪怕两个,她就足以渡过难关,稳操胜券了。可惜这已成定局,是嗟悔无及的遗憾了。然而,恰恰是这关键的两票(注意,当时还有16票弃权)在两天后便结束了撒切尔夫人15年党魁和11年半的首相生涯。

由于投票之后反对首相的声浪高涨,冲击着保守党的后座议员,以及“撒切尔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在他们中间日益传播,加上昔日忠于首相的内阁大臣纷纷背叛或多持保留态度,撒切尔夫人眼看大势已去,被迫于1990年11月22日宣布退出竞选,同时宣布辞职,并提名梅杰参加竞选。紧接着,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被迫辞职的撒切尔夫人便厉兵秣马,全力支持梅杰参选。在11月27日梅杰、赫德、赫塞尔廷三马并逐的第二轮决选中,梅杰最终以185票的多数票击败了另两位竞争对手。撒切尔夫人于是与约翰·梅杰的夫人诺尔玛·梅杰热烈拥抱。

从1975年撒切尔夫人成为保守党的领袖到1990年辞职,撒切尔夫人担任保守党领袖达15年之久。在她的领导下,保守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这在保守党的历史上也是一个辉煌的奇迹。担任首相期间,撒切尔夫人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创造了所谓的“撒切尔奇迹”,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被冠之以“撒切尔主义”。由于其不畏艰难、锐意改革的形象,她还赢得了“铁娘子”、“好斗的玛吉”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