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论语(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6389700000025

第25章 季氏篇(2)

这时候,周武王联合诸侯发兵伐纣,长驱直入,逼进商都。纣王不免吃惊,但他自以为强大无比,并不把武王的军队放在心上。比干感到情况不妙,就劝纣王赶紧把兵力从东方战场上调回京城,以阻挡武王的进攻。但纣王不听,反觉得比干伤了他的尊严,对比干怀恨在心。为了使纣王进一步放松警惕,周武王使计把兵撤回到西方。这下纣王高兴了,他误以为武王的军队的确不堪一击。可比干却更担心了,他再次劝纣王不可掉以轻心。纣王听了勃然大怒,反骂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今日倒想看看。”随即命令武士把比干捆绑起来,开膛剖出心来。纣的亲叔叔,商的大忠臣比干,就这样被残酷地杀害了。

纣的行为吓坏了他的哥哥微子启和大臣箕子。微子启深知商朝灭亡指日可望,就连夜偷偷地逃跑,从此一去不回,隐姓埋名起来。箕子坚持力谏,终于被囚禁起来,还被降为奴隶做苦役。他装疯卖傻一段时间后,也带着本族人往东北方向逃去了。

子张篇①第十九

士见危致命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②,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①子张篇集中记叙孔门弟子子张、子夏、子由、曾子、子贡等人的一些言行,记叙了子贡对某些抵毁孔子的人所作的驳斥,体现了孔门弟子的隆师重道精神。

②致命:献出自己的生命。

【译文】

子张说:“作为士人,遇到危险会献出自己的生命,遇到有利可得会考虑是否合理,祭祀时能想到严肃恭敬,守丧时能想到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故事链接】

颜之仪是南北朝时期北周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当时的北周,依仗国强势大,经常挑起事端,多次进攻南方城池,掠夺大批财物。周宣帝不按国家法令办事,行政混乱,随意发布命令。颜之仪见此情形,直言劝谏,一点情面也不留。周宣帝对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经想杀他。朝中大臣们一直为颜之仪求情,周宣帝才饶恕了他。

周宣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静帝继位。这时朝廷大臣刘昉、郑泽想让战功卓著、大权在握的外戚将军杨坚做丞相,辅佐周静帝,却又担心大臣们不服,就伪造了周宣帝遗诏,请颜之仪签署发放。颜之仪知道周宣帝生前没有留下这样的旨意,坚决不肯签署伪造的遗诏。杨坚听说后,既气又急,便叫刘昉把起草好的诏书给颜之仪送去,颜之仪义愤填膺,指着刘昉骂道:“如今皇上驾崩,新主年幼,你们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为什么偏偏要把皇室大权送给别人!我颜之仪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骗、背叛先帝!”

刘昉见颜之仪不愿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遗诏。杨坚掌权后,就把颜之仪贬到西疆当郡守去了。

日知其所亡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不忘记所学的,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故事链接】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期卓越的药物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李时珍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除了给人看病以外,他就侍弄这些草药,一会儿浇水,一会儿锄草,一会儿施肥。

李时珍从懂事起,就对帮助爹爹给中草药松土、锄草很感兴趣。他每次来到这个小药园,总是缠住父亲不放,父亲只好把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花、草的名字、药性、用途一一讲给他听。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珍一天天地长大,他八岁了。后院小药园的草药都已经让他认完了,每种草药他都记得很熟。他对此还不满足。父亲只好带着他上山采药。山上的学问可是大得很哪!在山上,他们总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讲,碰到什么,就讲什么。有一次,他们看到一条蛇,吓得小时珍直叫:“哎呀!不得了,蛇!”父亲一把抱住他,告诉他:“这叫蕲蛇,是极毒的,人一旦被它咬到,抢救慢了,就要丧命的!但是蛇胆、毒液和它的皮都是治病的良药呢!”小时珍追根究底:“人如果被这蛇咬了可怎么办呀?”只见父亲低头找呀找,忽然眼睛一亮,他采了几棵小草,对小时珍说:“你看,这是半边莲,这是鬼针草,这是天南星草,这几种草药都是能治蛇伤的!”

每一次,父亲讲解以后,小时珍都牢牢地记在心里。他的记性特别好,每隔一段时间,父亲再问他以前讲过的草药知识,他都能一字不差地回答出来。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时间久了,李时珍在父亲的指点下,已经能辨别各种药草、动物,并说出它们的药用价值了。

有一次,李时珍和几个小伙伴上山去玩。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被蕲蛇咬了。小朋友们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李时珍却十分的镇静,他说:“别着急,我知道半边莲、鬼针草和天南星草都能治蛇伤。这些草很好找。”于是他东找找,西找找,不多一会儿,就拿了一些草药,揉了揉,挤了挤,给那小朋友涂抹在被咬伤的地方,然后就把那小朋友抬回了家。第二天,被咬的小孩儿果然好多了,被父亲带着到李时珍家里来道谢。于是村里的人都知道李月池家的小公子李时珍也懂得治病了。不久,左右村子都知道蕲州瓦硝坝村有个会治病的“小神童”李时珍。

李时珍长大后,一心研究医药。后来经过二十七年艰苦钻研,呕心沥血,最终编成了医学上有重要价值的《本草纲目》。

博学笃志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而且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故事链接】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做过县令。彭泽是个小地方,所以陶渊明每个月的俸禄只有五斗米。生活虽然很苦,但他并不在乎,一心想为老百姓多做点好事。

在他刚刚上任两个月的时候,有一天县里的小官跑来报告:“太守派督邮(官名)要来我们这儿巡察,您赶快换上官服去迎接吧。”

陶渊明正直豪爽,最恨拍马屁的那一套,很不耐烦地说:“巡察就巡察,干什么还要迎接?”

小官连忙向他解释:“大人您不知道,这位督邮老爷是专门检查各县官员们的过失的,他是个大富翁,又是太守的亲信,可得罪不得。这个人最喜欢讲排场,如果接待得稍微有一点不周到,他就不高兴。您刚到我们这儿来,不好好招待他,恐怕对您没有什么好处!”

陶渊明听了非常生气,他气愤地说:“我最讨厌这种讲排场的人,管他是什么督邮不督邮,我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就低声下气地向他弯腰低头,失去人格!”说完,他当天就交出知县的官印,摘下乌纱帽,把行李收拾收拾扬长而去,直接回家去了。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归去来辞》,表达他离开乌七八糟的官场过田园生活的快乐心情。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二十首,都是酒后所题。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陶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陶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

君子之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好像日蚀、月蚀那样。有过错的时候,人人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敬仰他。”

【故事链接】

周处的父亲名叫周鲂,曾是吴国的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东部)太守。周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没有人管教,他就成天四处游逛,也不去读书学文,只是喜欢和人打架斗殴,因为周处身高力大,平常的人都斗不过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长成个勇壮的小伙子,旧脾气却一点不改,乡亲邻居们都怕他,把他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并称为当地的“三害”,可他自己却还不知道。

一天,周处在乡里闲逛,几个老人显得闷闷不乐,周处问:“老人家,今年的收成不错啊,你怎么好像很忧愁哇?”老人说:“‘三害’没除,有什么可高兴的?”周处问:“哪‘三害’呢?”老人气愤地说:“南山上的白额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它们经常出来伤人,这叫人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周处说:“这不才两害吗?怎么说‘三害’呢?”老人直说道:“这第‘三害’就是你了!”周处见别人把他和老虎、恶蛟并称为“三害”,心里很惊讶,也有点难过,但他的好强心也被刺激起来了,他说:“这有什么困难,凭我一双手,将‘三害’一齐除掉!”

周处回到家里,拿着宝剑,背着弓箭,进了南山,果然碰到了猛虎,周处连射两箭,都射中了老虎的要害,没费多大力气就杀掉了老虎。杀了老虎,周处又到长桥下面等待恶蛟出来(蛟是古代传说中的水中动物,带有一种神话色彩,今人解说为鳄鱼),和恶蛟搏斗了三天三夜,在水中沉浮了几十里路才把恶蛟杀死,乡里的邻居们认为周处和恶蛟拼了个两败俱伤,“三害”都除掉了,大家都很高兴。

第四天,周处却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了乡里,村人见他回来,都有点担心,周处感慨地对大家说:“‘二害’都除了,我周处从今天起,改过从善,决不让乡亲们失望!”

从此,周处严格要求自己,拜陆机、陆云为师,认真地读书,很快便被地方官选拔出来做官,吴国灭亡后,周处来到洛阳,当了广汉(今四川省射洪)太守,做官期间,他执法公正,不怕权贵,一直被提拔到散骑常侍的位置,很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周处能够知错必改,勤勉做人,为国家的利益做了不少好事。周处的故事,千百年来为后世所警醒,所敬佩。

尧曰篇①第二十

因民之利而利之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①而不费②,劳③而不怨,欲④而不贪⑤,泰⑥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⑦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⑧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⑨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注释】

①惠:指给百姓以恩惠。

②不费:指君子自己无所耗费。

③劳:劳动百姓。

④欲:这里指追求仁义。

⑤贪:贪图财利。

⑥泰:安适舒泰。

⑦因:顺应。

⑧可劳:指可以劳作的时间、事情,可以劳作的人等。

⑨俨然:庄重严肃的样子。

【译文】

子张说:“五种美德有哪些呢?”

孔子说:“君子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而使他们不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图财利;安适舒泰却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该怎么做到呢?”

孔子说:“顺应百姓的利益而使他们得利,这不是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选择百姓能够劳动的时候去劳役他们,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需要仁德便得了仁德,还贪图什么呢?无论多少人,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安适舒泰而又不骄傲了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所及之处,都能令人尊敬,这不就是威严而又不凶猛了吗?”

【故事链接】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魏文侯(魏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他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文侯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对“世卿世禄”制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加了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治的机会,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笔细账: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种一百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的口粮以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或者国家增加苛捐杂税,日子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只有六百万亩。如果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三斗粮食;否则,就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一增一减,全国就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所以,他建议实行“尽地力”的政策,就是积极兴建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籴音):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李悝一系列的改革建议,被采纳、实行,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魏国更加强大起来,人们都安居乐业,对国君也更加拥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