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6387400000036

第36章 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6)

本研究针对1970年代的电影工业与社会历史背景做分析性的描述,接续到1980年代初期的部分现象,往后可进一步探讨1980年代电影工业状况,与本研究成果整合成具连贯性的工业史,为新电影前后的台湾电影工业与市场状况提供更完整的观察。对于后续研究,除了电影工业中制片、发行、映演三环节的描述外,建议可以继续追踪本研究观察1970年代台湾电影与社会脉络后提出的几个重点,如台湾电影与电视工作者的合作关系以及电影产业相关规定、台湾当局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与电影工业的互动。另外亦建议可以从跨区域资本流动及文化分工的脉络来探讨1980年代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发展历程,扣合台湾本土电影市场发展的走向做一综合性的整理分析。

参考书目:

李天铎。《台湾电影、社会与历史》,亚太图书出版社,1997年。

杜云之,(1988)。《中华民国电影史》(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梁良,(2005)。〈台港电影的互动(二):1968—1997〉,《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1898—2000》,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行政院文建会。

梁良编,(1984)。《中华民国电影影片上映总目(上、下)》,台北: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

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

曾西霸:《走入电影天地》,志文出版社,1988年。

焦雄屏:《台湾新电影》,时报文化出版社,1988年。

黄仁,(2005)。《台湾主要的制片公司概况:1949—1980》,《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1898—2000》,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行政院文建会。

黄仁、王唯编著,(2004)。《台湾电影百年史话》,台北:中华影评人协会。

叶龙彦,(1997)。《台北西门町电影史1896—1997》,台北: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廖金凤,(2005)。《从绚烂到黯淡:台湾电影1972—1978》,《跨世纪台湾电影实录1898—2000》,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行政院文建会。

卢非易,(1998)。《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台北:远流。

《中华民国电影年鉴》1970—1980,台北:中华民国电影戏剧协会。

Allen,R.C.andD.Gomery(1985),FilmHistory:TheoryandPractice.NewYork:McGrawHill,1985.((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网站资料:

台湾电影数据库: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

台湾电影笔记:http://movie.cca.gov.tw/bin/home.php

台湾电影网:http://www.taiwancinema.com/mp.asp

开眼电影网:http://www.atmovies.com.tw/home/

瞻前顾后:闽南语电影与现代化想象

卢非易卢非易,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

前言

2007年,台北剧坛推出了一出歌舞剧《四月望雨》,纪念日据时期之闽南语音乐界作曲家邓雨贤邓雨贤,1906年出生于台湾桃园。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赴日进修音乐。1932年于台北文声唱片公司发行《大稻埕进行曲》而崭露头角,复转入当时甚具规模的古伦美亚(Columbia,现通译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从此成为闽南语歌曲写作之重要音乐人。主要创作歌曲如《望春风》、《雨夜花》、《月夜愁》(1933)、《四季红》(1935)。参见邓泰超:《邓雨贤生平考究与史料更正》,台湾科技大学2009年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剧中一首《大稻埕进行曲》描绘了20世纪初台北的城市样貌:“大船码头世界行,茶行盐馆淡水岸,艺旦美丽的形影,江山楼顶拼输赢,波丽露啊山水亭,自由的思想尚时兴,文学歌谣美术和电影,无论啥么阮是拢莫惊,汝是台北城外~繁华的现代大稻埕!拢莫惊,拢莫惊,文明的脚步就爱踏乎定,汝是台北城外~繁华的现代大稻埕!二十世纪向前行,文明走入台北城,美丽花都的形影,要和东京拼输赢,黑猫姊啊黑狗兄,跳舞的脚步就爱踏乎定,自由开化爬山又过岭,无论啥么阮是拢莫惊!拢莫惊,拢莫惊,跳舞的脚步就爱踏乎定,阮是台北城内,文明的黑猫黑狗兄!拢莫惊,拢莫惊,跳舞的脚步就爱踏乎定,阮是世界一等~摩登的黑猫黑狗兄!”

这首曲子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与社会现代性的热情拥抱与无比信心。但这首曲子并不是上一世纪的作品,而是《四月望雨》歌舞剧编导在将近百年之后,对邓雨贤身处的前一世纪的重新想象。《大稻埕进行曲》唱盘原已不传。后人根据回忆邓雨贤的文字描述,知悉邓雨贤早期进入台北乐坛时,系因《大稻埕进行曲》而崭露头角,并因此投入台湾流行音乐界作曲的工作。但当时邓雨贤是如何描述大稻埕呢?当时的人们如何面对以大稻埕为象征的现代化变迁?

2007年制作《四月望雨》纪念歌舞剧的同时,失传七十多年的唱盘传奇般地在台北旧货摊里出现了古伦美亚唱片文艺部长陈君玉于1955年出版的《台北文物》中提到邓雨贤作曲的《大稻埕行进曲》,但其录音数据长年未见。2007年6月,美术设计师林太崴在台北县三重市的旧货市场发现《大稻埕行进曲》黑胶唱片。该唱片于1932年由大稻埕永乐町文声曲盘公司录制,日文歌词,作词者为文声曲盘公司文艺部逸名。该曲描述大稻埕四季景物的变化,也提到当时著名酒家江山楼与流行的爵士乐。林采韵:《邓雨贤〈大稻埕行进曲〉终于现声》,《中国时报》,2007年6月22日。。这首原谱于1932年的《大稻埕进行曲》歌词如下:“春夜已深,江山楼内,胡琴的弓弦声,静空了我的心灵,孤独思念,孤独烦恼。夏夜已深,太平町内,怀念的咖啡厅,青色灯光隐隐约约,爵士乐声响,爵士乐声响……”

回看这两首关于邓雨贤的歌曲,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描绘了上世纪前半叶的台北地景,同样呈现江山楼、咖啡厅与爵士乐这样的现代化符号,后人对前一世纪的现代化运动怀抱着不假思索的热情与乐观;但邓雨贤的《大稻埕进行曲》却在现代化的浪漫憧憬中,对照一种悲愁的文化基调,留存殖民时期台湾人的忧郁心灵。

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与对现代性的历史想象,很可能是存在差距的。意图了解人们对于现代化带来的幸福或冲击,不能不回到当时当地的时空语境中重新思考。《大稻埕进行曲》的例子,是否含蓄地表现了台湾人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仍存有被殖民者之主体性缺失的忧思,或这又是此时当下,身为阅读者的我们的主观诠释?

这里,我们再介绍另外一首关于台湾现代化想象的曲子。那是写于1958年,曾红极一时,在不同的年代里,一再被新的歌手重新诠释,并且始终是台北城市各个KTV包厢里点唱不断的歌曲——《孤女的愿望》。这首曲子的歌词是这样的:

请借问播田的田庄阿伯啊,人在讲繁华都市台北对兜去,阮就是无依偎可怜的女儿。自细汉就来离开父母的身边,虽然无人替阮安排将来代志,阮想要来去都市做着女工度日子,也通来安慰自己心内的稀微。

请借问路边的卖烟阿姐啊,人块讲对面彼间工厂是不是贴告示要用人,阮想要来去,我看你犹原不是幸福的女儿。虽然无人替咱安排将来代志,在世间总是就要自己打算才合理,青春是不当耽误人生的真义。

请借问门头的办公阿伯啊,人在讲这间工厂有要采用人,阮虽然也少年拢不知半项。同情我地头生疏依偎无希望,假使少钱也着忍耐三冬五冬,为将来为着幸福甘愿受苦来活动,有一日总会得着心情的轻松。

这首《孤女的愿望》于1958年由亚洲唱片录制出版,主唱为台湾歌星陈芬兰,歌曲改编自昭和33年日语歌曲《花笠道中》。此曲也是1960年陈芬兰主演的同名闽南语电影《孤女的愿望》插曲。这首曲子在忧郁基调中,透露了传统女性对未来的憧憬,明喻了台湾50年代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社会样貌的变化与人们的群体欲望,因此成为表述台湾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这首曲子在70年代由歌手尤雅翻唱,词曲相同,但节奏与演唱表现显然较陈芬兰的版本轻松许多。90年代,歌手黄乙玲再度翻唱的版本,已俨然变成一支无忧无虑的舞曲了。

现代化是一种快速的流变过程,并且以一种永远的进行式向前迈进。现代化所流存的痕迹很快被新的事物洗刷,所谓的现代性也是一种动态的、建构的过程,缺乏本质性或缺乏客体物质世界的本体真实(theontologicalrealityofthephysicalworldofobjects)。因此,对过往现代化的想象也就更充满建构性与诠释性,往往带着时代的后见之明,或个人的浪漫、追悔的情绪。而现代化当下的人们如何看待现代化的巨大变动,其心情与欲望从而回溯,便成为一个难题。不过,如果我们检视流行音乐或大众电影的发展,不难发现,音乐与电影受到一个时代的人们欢迎,必然有其当时的群体因素。ToddGitlin如此解释流行类型的社会功能:“类型,事实上是向我们透露了群众的心声。”ToddGiltin,“Primetimeideology:thehegemonicprocessintelevisionentertainment,”Television:thecriticalview,N.Y.:OxfordUniv.Press,1987,p.516.特别是电影借由影像的写实性,具体封存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比较易于作为观看过去的线索。而借由凝视的概念,我们可以观察当时人物角色彼此间如何观看,从而揭露当时人们的凝视欲望。

1950年代,台湾因韩战因素得以休养生息,并且跟上战后国际社会资本发达的现代化脚步。台湾从战前农村社会急遽转为新兴工业社会。现代化改变了以家庭为主的群体结构,创造了城市生活与新的经济道德。传统农村社会赖以为继的家庭逐渐分解,个人无所适从,只能随着社会结构的集体改变而流动。个人如何面对如此巨大而迅速的生存变化?社会集体如何对现代化产生期待与疑惧?这些记忆或许随着时代变迁而为人们遗忘;但五六十年代风行一时的闽南语电影却可能印证着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本文将试着分析几部重要的五六十年代闽南语电影文本主题,从影片中,人们的凝视(gaze),探索战后台湾现代化的社会集体心灵,展示五六十年代台湾人对现代化的期望与疑惧,对现代性历史发展的一种既瞻前又顾后的心情。而同时,本文也意识到现代化想象的主观诠释性,因此借用观看理论(spectatorship),区辨出凝视观点与诠释意义的层次性。

一现代化(Modernization)

从西方哲学思潮演变观之,“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性”(Modernity)、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经常交互称谓,彼此定义。现代性的讨论是有机多变,且历史悠久的。虽然古典社会学理论并未出现专门用语,现代社会学也意指多重,但对时代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价值与生活样态的转换,一直为各时期之论者所重视。概言之,现代化往往意涵着理性与主体性,它是从资本主义发展所引发的精神态度与社会实存样态。其描述也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相关。它思考与建构了“现代”与过去的差异,在不同的年代里,演绎成为对环境时空、资本形成、人际关系、家庭结构、社会多样性、民主发展、工业化等不同议题的重视。早期的现代性论述重视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运动、中产阶级诞生黄瑞祺:《现代与后现代》,巨流图书公司,2000年。;继而,对人的主体性、理性的思考成为讨论重点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而近期,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则偏重全球化的转变、数字时代以及人与自然的处境。AnthonyGiddens进而认为,时空分离、脱域、知识反思提供了现代性条件,带来了当代对于亲情关系变化与人我疏离的状态克里斯多福·皮尔森:《现代性:纪登斯访谈录》,尹弘毅译,联经网路书店,2002年。。

现代性的讨论可以溯源至11至13世纪,当时这一论述以城市繁荣为主题,重视正发生的中产阶级兴起,现代经验矛盾、迷失、瓦解等城市生活现象。14至15世纪,现代性改以文艺复兴为主题,从宗教文化转为世俗文化,主要兴趣从神学转为文艺。15至19世纪,现代性论述重点则摆置在宗教改革、民族国家、民主革命、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影响所及包括加尔文教义与工商业兴起、国家与现代政治单位的确立、主权与疆域观念、理性与自由平等诉求、科学理性与工艺运用。而19至20世纪,现代性思考殖民运动、帝国与资本主义,主要影响包括帝国与霸权文化、资本与经济效率、个人与传统家庭的分离董高志:《离群索居现代人:思考蔡明亮电影中的现代性》,台湾政治大学2004年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湾长期居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之后,而其近代历史中的现代化过程也与外来殖民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台湾历经西班牙人的资源开发、荷兰人的建城与初期商业经营、郑成功的建府治理、日本人的拓殖改造运动,以及之后的国际资本现代化历程。可以说,台湾历次的现代化运动总是伴随着殖民主义出现,其现代性也总是夹带着帝国与殖民意义,这使台湾社会对现代化的认同,无可避免地出现抗衡或接受的两难,无可避免地出现期待与畏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