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6386700000034

第34章 全球视野与产业实践(6)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根据“雾社事件”的史实改编,传奇性较强,塑造出莫那鲁道这个独特的英雄形象。赛德克是一个位于台湾山区、信仰彩虹的民族。他们居住在山环水绕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族里马赫坡社出了一个英雄莫那鲁道,他本领高强,勇敢灵活,枪法很准。日寇侵占台湾,赛德克族被迫改变原本生活,多数男人搬木头服劳役,很多女人沦为帮佣。眼看祖先辛苦建立的家园与猎场,将在日寇统治下逐渐消失,莫那鲁道带领民众起义。日寇派了三千士兵围剿莫那鲁道率领的三百人,动用飞机、大炮甚至糜烂性炮弹。莫那鲁道等人勇敢但落后,绝大部分英勇牺牲,可歌可泣。他们仅凭勇敢难以取得胜利,在惨无人道的日寇围剿下他们失败了。该片运动镜头流畅,视听冲击力很强,背景音乐苍凉而深沉,令人深思。

《赵氏孤儿》故事本身具有传奇色彩。从《左传》、《史记》到元代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演绎,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叙事。其讲述的是奸臣屠岸贾将赵氏全族灭门,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临危救孤,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换得屠岸贾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最后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灭掉权臣屠岸贾。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广为人知的故事被改成电影后,观众对故事的结局已经没有什么期待。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赵氏孤儿》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把赵氏孤儿的成长作为一条线索,重点展示痛失儿子的程婴与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屠岸贾的斗争,这也是传奇手法的一种表现。该片中的赵孤有了常人的感情,他长大了对“干爹”与“仇人”半信半疑,因为“仇人”是别人告诉他的,而“干爹”是自己从小就感受到的。如果他毫不犹豫地杀了屠岸贾,那反而有悖于情理。屠岸贾为什么可以不眨眼地灭赵家满门,可以摔死一个婴儿,却会不顾危险回去救赵孤,原因很简单,再残暴的人,也不会不顾及自己的“干儿子”。当赵孤那声“干爹救我”响在屠岸贾耳边的时候,他看着一点点长大的干儿子便动了恻隐之心。

《赵氏孤儿》前半部分大量着墨于屠岸贾搜孤杀孤,众人齐心救孤,这个过程是曲折复杂的,程妻阴差阳错将赵孤交给了仇家;公孙杵臼将程之妻子送出城躲避灾难;屠岸贾使出阴招想彻底铲除后患,将全城半岁以下的婴孩抓了来,为救全城婴孩和赵孤,程婴迫于压力交代孩子下落舍弃小家挽救大家。这里的每一步设计都很有悬念感,并且随之而来让观众有了为之揪心的紧张感,为孩子的生死存亡而心弦紧绷。《赵氏孤儿》采用传奇化叙事,在争议声中不断传播,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票房飘红,两日破5000万,总票房达1.46亿多元。

部分人物传记片具有传奇色彩,如《邓稼轩》、《钱学森》等。邓稼轩、钱学森等给新中国铸成了保家卫国的一柄柄“利剑”,他们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大科学家,《邓稼轩》、《钱学森》等传记片也具有传奇色彩。

张建亚导演的电影《钱学森》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年轻的钱学森,具有浪漫的情怀,具有无限的活力。被美国移民局拘留的钱学森目光坚毅,蔑视各种压力,对未来充满信心。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教授,有着一双慧眼,他认为钱学森在相关领域将会有很大的成就。加州理工大学校长也一直帮助着他,任命他为加州理工大校的终身教授。他说过驱逐钱学森不是钱学森的损失,而是他们的损失。他们帮助钱学森离开拘留所,挽留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那些挽留也是真诚的。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钱学森归国面临重重阻挠,依然坚定地说:“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他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五年之久,但他还是那句“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他那坚毅的眼神,他那执著的态度,归国之心坚定不移。他无端受诬但是信心从未消除,遭受羁留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他想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的时候,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同时,中国也意识到他拥有的知识的力量,表示愿意以释放美国11名飞行员战俘的条件来换回钱学森。钱学森抓住机会回到祖国,进行导弹试验、原子弹试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条件多么简陋、多么艰苦,他都挺过来了。试验失败多少次,面对迫切需要建设的国防,他一直是那么坚定,一直都在自我检讨。尽管不是他的问题,客观条件不允许,但他依旧相信他可以做到,中国人民可以做到。压力不是问题,他在为中华民族不懈地努力着。钱学森屹立在风沙中,眼神迸射着两弹和航天的光芒。“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正是对钱学森人生重要阶段的概括。他成为我国两弹元勋,奠定了我国宇宙飞船翱翔太空的基础,创造了几个奇迹,圆了中国人几千年飞天的梦想。该片塑造出一个儒雅而坚毅、淡然而大气、严谨且冒险的钱学森。钱学森具有真挚浓烈的爱国情怀、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与引领后学的大师风范,他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的确伟大。

该片撷取了片段式的叙述方法来安排情节,这些撷取的片段主次有序、重点清晰,深刻地表现出钱学森的奋斗历程和爱国情怀。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更加努力地工作,夜以继日地编写《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钱学森从蒋英回国后改学昆曲纠正吐字,得到灵感,建立适合中国的导弹建设计划,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导弹发射的那几个特写镜头,那几个经国家档案局特许开放的历史瞬间,画面感极强,让人备感振奋。该片部分场景空间十分宏大,衔接自然。比如导弹发射的场景,画面真实流畅,这需要很高的特效技术,还需要剧组的精心制作。画面色调整体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除了画面效果外,配音也恰到好处。

传奇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钱学森从事科研十分严谨,无论是他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与建立的“卡门—钱近似”公式,还是他独立完成的《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都是严谨探索的成果。正如他回国后的那句“导弹决不能带着任何疑点上天”,这是一种严谨精神的表现。正是因为严谨,他才创造出科学奇迹,从而具有传奇色彩。

传奇与保密关系密切。钱学森回国后的工作是保密的,他对美国人说:“我已经决定回国了,在我的国家,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这话说得聪明而机智。他回国后带领大家艰苦奋斗,不断探索,造出了导弹与原子弹,有效地制约了有关国家的核讹诈,维护了世界和平。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钱学森隐藏在中国的大西北,悄无声息地研究导弹,终于这闪电划过了东方的一角。钱学森说:“无剑可用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他和当年那些了不起的科学家们为中国铸造了一把锋利的剑。正是他们,使中国走向了世界平衡的一端;正是他们,使帝国主义不敢轻举妄动;正是他们,保证了新中国早期建设的稳定环境。他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为人民迎来了和平。他的终生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学森的确是在种苹果——和平之果。他在戈壁沙漠一待就是几年,带领一群年轻人兢兢业业地探索,不断创造出奇迹。钱学森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最甜美的苹果。他种的苹果让中国受用无穷:他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提出了建立导弹航天测控网概念;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组织启动了远洋测量船基地建设工程;指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学森在2001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位传奇英雄具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广大观众对他充满好奇。钱学森有关工作与成果是保密的,从而使传奇色彩更浓。

传奇常常通过精彩的细节表现出来。该片部分细节传神生动。影片开场,钱学森和蒋英在兰心剧院看戏,钱学森钱包中的照片就是蒋英小时候的真实照片。影片中间,钱学森和蒋英在归国的轮船上所拍的照片也与真实的照片十分相似。当别人捧着咖啡,嘲笑钱学森的理论观点时,蒋英选择相信;当钱学森对着铁栅栏在拘留所与她一网相隔时,她选择支持;当钱学森决意回去发展落后的祖国时,她选择陪伴;当钱学森忙于工作无法抽身难以履行家庭责任时,她选择理解。影片最后,钱学森对妻子蒋英说:“也许我该给你道个歉,如果你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你有着非凡的天赋,勤奋,又聪明,你应该成为大家。”蒋英回答道:“……我想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缺少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我愿意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而是光荣。”他们相携一生,琴瑟和鸣,十分感人。有一种崇高叫十年不忘报国情,有一种伟大叫高爵不动归国心,有一种感动叫随夫不怨别离苦,有一种艰辛叫燃灯不灭两弹梦。这正是钱学森与蒋英的真实写照。九十八岁的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文化艺术跟音乐。”这不仅是为中国教育指出方向,更是对他和蒋英爱情的一个诠释。该片有关镜头中插配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和门德尔松的音乐,使影片刚柔并济,并从侧面表现出钱学森颇高的艺术修养及同蒋英的情投趣合。在柔情音乐的渲染下,人物和情感的表达真切自如。正是音乐与画面的配合相辅相成,使该片更具视听冲击力。这些细节为主要人物注入一种细腻的鲜活质感,清新而不失严肃,诙谐却又不减厚重,从而使传奇增添了感染力。

中国电影传奇化叙事与传记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与欧美电影传奇化叙事与传记片,如《美丽心灵》、《国王的演讲》、《铁娘子》等相比,中国电影传奇化叙事与传记片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

中国部分传奇化叙事电影与传记片缺少传奇性、直观性、形象性与深刻性,给人感觉是在记流水账。叙事较多较琐碎,而没有注重人物的深层次刻画,主要人物有些重要的个性特征被淡化了。有些影片仍然存在政治脸谱化的伪崇高感,落入“流水账”般记录伟人一生的俗套。伟人的一生是极其复杂多面的,有的影片并未向观众展示伟人在成名之前的积淀与努力,而是直接从伟人的身份讲起,在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发掘伟人的闪光点方面做得还不到位,缺少灵魂深处的思考,给观众留下了一丝遗憾。对一些知名人物,观众更希望看到他们平凡的一面,体会他们作为普通人时内心的彷徨与追求,而不是一个神化的偶像,那样才会有更多的真实感,才会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些伟人的才华与智慧用了比较多的侧面描写的方式去刻画,殊不知少了几分恢宏大气。同时,在突出伟人功绩时镜头太过简陋,削弱了对观众精神层面上的冲击与感染。

从演员表演来看,有的主演没有准确而自然地表现主角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背景,演出上不免有点做作的表现。给人感觉就是在演戏,而不是在反映人物的独特性格与深层感情,缺少沧桑感与阅历感,没有充分展示出大科学家的沉稳与干练。有的主演在扮演科学家时肢体语言、眼神转换等有点过多,而且对他表情的特写镜头停留时间也嫌略长。很多地方如果是一闪而过的话可能更加符合一个才思敏捷的大师形象,毕竟大科学家应该不会过分地喜怒形于色,他们是涵养深厚的人。

中国电影传奇化叙事与传记片需要增加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和人格魅力。

部分影片的节奏感需要加强,不能乱,不能让人看起来觉得仓促。影片的节奏应该张弛有度,把握恰到好处。影片节奏感强,人们在观看影片时会尽兴,容易让观众的思想感情融会贯通。

部分影片应该提高时空切换的艺术。交错而恰当的时空切换使影片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与观赏性,并且让影片的结构富有变化,也更为清晰。将时空划分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片段,适当穿插过去镜头与现在的镜头。这样做,使历史的陈旧感与沧桑感扑面而来,让人更容易从思想上追溯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在时空距离的安排上有了跨度,更显得真实与深沉。这样闪回的叙事性镜头,能够使观众更清晰地捕捉到情绪上的变化,更容易产生共鸣。

部分优秀影片如《钱学森》等应该安排合适的时段与合适的档期来放映。

5.中国电影的发展模式与新趋势

——反思中国电影改革之路

张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