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放养”你的孩子: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
6381200000049

第49章 忠于心中的原则

在瑞典一所学校的教室里,正进行着一场考试。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阅读题:身为猎人的父亲一边教孩子狩猎的技巧,一边教儿子做人的道理。在这道题目的下方,有几道思考题要求学生回答。

有个小男孩认为这是一篇很无聊的文章,因此拒绝回答后面的所有问题,他把原因写在题目后面,并请老师原谅。老师有些不高兴,同时又感到不解,于是问那个小男孩为什么觉得这篇文章无聊。

小男孩坦诚地说:“因为狩猎是非法的,我们全家人都是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而这篇文章写的却是狩猎。”

老师明白了,接着又问小男孩:“我们只是想让同学们从文章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这和动物保护没有关系,你为什么拒绝回答问题呢?”

小男孩非常认真地回答:“老师,您的观点是不对的。一个人要是连动物保护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资格谈论做人的道理呢?”

老师很无奈地说:“这篇文章只是想通过一个故事给人们一点启示,你想得太复杂了。”

“不”,孩子坚定地说:“我想得其实很简单,这篇文章触犯了我的原则。”

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保护动物就是他做人的原则,即便是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也不能改变他的原则,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现实生活中,孩子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同样的一件事,父母会告诉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老师会告诉自己那样做是正确的,而工作后才知道父母和老师的话都是错误的。在成长的历程中,孩子往往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来自各种渠道的指导,这些往往是冲突和矛盾的指导让孩子无所适从。当孩子决定要做些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那么坚信自己的判断了,就会发现要坚持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并不容易,自己的思想往往会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这都是因为一个人不能坚持原则和正确的观点所致。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坚持原则和正确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受到各种规则的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原则,也就失去了衡量对错的标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的要立即去改正,对的则要坚持下去。

想让孩子养成坚持原则的习惯,需要父母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带孩子去商场购物时,父母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只能买一件玩具,买了玩具就不能再买零食了;又比如,孩子喜欢玩游戏,父母就要和孩子之间形成约定,说好每天孩子能玩多长时间,如果还没完成作业就不能玩游戏。相信在这个约定的约束下,孩子会做得更好。

孩子的自制力往往很差,很多时候他们用哭作为武器,因为这样父母就会很容易向孩子妥协。在孩子有不合理要求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依从孩子的无理要求。孩子发现父母坚持原则,自己哭闹也没有什么作用,以后就会自觉地遵守约定了。可是,往往有一部分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就妥协,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这样的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到时父母再制定原则,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要遵守原则的同时,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一定要带头遵守对孩子的约定,千万不能今天不让孩子这么做,明天忘了约定,就允许孩子做了。如此朝令夕改,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该不该遵守这个原则,还会觉得原则是可以随时更改的,遵守不遵守都没有关系。

要让孩子自觉养成坚持原则的习惯,父母带头和孩子共同遵守是非常必要的。当孩子没有做到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及时地指出,并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惩罚,这样孩子就能够明白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就会懂得生活中有很多原则必须坚持和遵守。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德国时,有一次与邻居全家一起外出野餐,邻居准备了很多可口的面包、水果、香肠当午餐。在孩子们跑出去玩耍之前,妈妈就告诉孩子们,到了用餐的时间他们必须回来吃饭,否则他们在下午回家之前将吃不到任何食物。然而孩子们都太贪玩了,自然就错过了午餐的时间。

后来,直到回家的途中,孩子们都一直饿着肚子,因为不管他们怎么哭喊,怎么抱怨肚子饿,邻居家的大人们都坚定立场,任由孩子们哭闹。

笔者的朋友看不下去了,从包里拿出几个面包要给孩子们吃,被邻居拒绝了。邻居说“如果我们这次没有坚持原则,那么以后孩子们就认识不到坚持原则的必要性了。孩子们长大后,就会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所以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孩子自己的判断会和大人的完全不一样。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觉得那样就是正确的。作为父母,只要孩子不犯原则性错误,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正确的观点,忠于心中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