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6380300000032

第32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教育

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途径外,社会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德育虽没有上述二种教育途径那样集中、有计划、有目的,但其影响与作用却是潜移默化并深入人心的。一部影片、一篇小说、一个故事,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许多没有接受过系统学校教育的人,其道德品质因素的构成多半受乡规、民约、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与教化。现今许多50岁左右的人都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美德是民族道德的精华,其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影响并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其动力在于它植根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并为社会民众所接受。其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一些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被社会上的反面教育所抵消。可见社会教育的正反面作用,是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应回避和忽视的。

一、社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

社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等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思想品德意识的养成,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行为。

在社会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家庭中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有相同点,又有一定差异。相同点是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促进社会成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高,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不同点则在于施教者不单纯限于学校教师和父母,而是一切社会教育机构,如图书馆、电台、电视台及报刊社等。另外,社会德育内容要宽泛得多,形式多样;受教育者不仅是在校学生,更多的是社会成人。在各种宣传内容中,受教育者则有很大的选择权。

正由于在社会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因而有必要进行判断,掌握其特性,开展扎实有效的宣传与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我认为,社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如下特性:(一)具有广泛性。在社会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对象是广泛的,从幼儿到老人,从学生到工人、农民、军人等,包括社会一切智力健全者。因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从众、服从、模仿、流行、暗示、社会舆论、流言、竞赛等,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因素。作为教育者,就应该了解这一特性,有效地施教。如进行“爱国爱民”这一美德的宣传与教育时,施教者就要运用各种渠道,如报刊杂志、影视,社会交往,榜样示范……等,宣传古今中外爱国者的事迹,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思潮。这种形式宜长抓不懈,深入持久,克服零打碎敲,时冷时热的毛病,确保教育效果的连续性与持久性。

(二)具有多样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民族道德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要根据民众的不同文化层次和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例如,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尊敬、不赡养老人的现象,社会舆论中应多宣传尊老爱幼的典型人物、模范家庭,指责虐待老人的人和事。同是这种内容,在农村,宜采用广播、地方剧等形式宣传;在城市,则以电视、街头宣传等形式。

(三)具有复杂性。社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施教者即各类教育机构多,途径、方法、手段各异,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往往会相互抵触,相互干扰,从而削弱、甚至抵消教育效果。这就需要社会教育机构协同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例如吉林省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比较早的省份,他们把学校教育的部分经验与内容推向社会,由省委宣传部统筹,协调教委、各类宣传机构和地方政府,确立了“在全省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的行动,将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改善社会风气作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省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由于省委统筹,宣传有计划,工作有协调,因而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效果显著。

(四)具有自主性。在社会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由于社会成员不受教育者的直接控制,其自身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因而在宣传上要考虑受教育者这一特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指导他们主动地选择教育内容,采用有关手段。因而,施教者要注意到:首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宣传的内容要适合他们的“口味”,如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需要的是浅显易懂的说唱、小品之类的教育形式,如果对他宣讲传统美德的理论,效果只能很差。另外,要坚持受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如果施教者水平不高,甚至出现错误的教育内容,受教育者只能舍弃,甚至事与愿违。那种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强制式教育办法,教育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二、在社会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与方法在全社会中开展广泛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社会教育自身来说,重要地是要健全组织机构,理顺职能,从而通过有效的途径,运用最佳的方法,实现最优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健全社会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职能社会教育机构,担负着社会成员品行的训育、就业机能的指导、人际关系的指导、群众文化生活的活跃等大量职责,其中的德育职能尤为突出,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大量的人与人、邻里之间、个人与集体等伦理道德关系,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所关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教育机构可从两方面划分:按机构职能划分,有领导部门和执行部门两类。领导部门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宣传部、团委、工会、妇联等,其职责是发布有关号召,提出倡仪。执行部门主要是指青少年宫、少年之家、农村文化站、工人俱乐部、电台、电视台、报刊社、图书馆等。其职责是根据领导机关的指示和目前的社会需要,组织并提供各种教育材料和教育场所。按机构的属性划分,有正式组织和群众组织。正式组织即是以上提到的党政系统中有关领导部门和执行部门,它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现状和需要开展广泛性的教育活动。群众组织有居民委员会以及有关的群众团体,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培养儿童协会”等等。它主要是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民间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基本的人伦道德教育。

健全社会教育机构,对有效地进行中华民族美德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改变社会教育机构某些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重要性与迫切性的不公正认识,加强机构自身的教育力度。那种以为一个人好不好首先在家庭、关键在学校,走进社会我们爱莫能助的思想是不负责任的,必须予以纠正。其次,必须建立社会德育的审核检查机构,用以监督执行部门的工作情况。这种监督的目的一方面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盲动行为,另一方面是阻止某些社会教育机构从单纯经济效益出发所生产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产品”,如内容不健康的小报、淫秽录相等。再次,各级领导要注重发展群众性社会教育机构,动员各方面力量,进行广泛的传统美德教育。要给各层教育组织以必要的组织人员保证、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最后要注意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建立起教育协调委员会,促进两类教育间的优势互补,消除相互间抵触、互不适应的现象。

(二)开辟社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我们在社会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一般来说,社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途径之一,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出版社等都是为社会宣传服务的机构。运用这些机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内容新、涉及广、见效快等特点。运用大众媒介进行宣传内容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持宣传内容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这一要求的实质是指各种宣传媒体的内容、口径要一致。比如报纸上宣传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藉此教育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富有感染力,而某些杂志等又搞什么“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给一些鼓吹“人性自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等不正确观点的人提供市场,势必混淆视听,让受教育者莫衷一是。其次,宣传内容要有可信性。可信性一方面是指内容准确、充实,另一方面又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口味,做到可读,可听、可视,从而达到可信。

途径之二,善于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运用榜样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古代的岳飞、文天祥,现代的雷锋、朱伯儒、张华、孔繁森等,都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教育了一代代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树立的榜样要真,宣传的要全面,富有人情味,并不是神化了的高、大、全的形象。因为青少年分辨事物的能力尚不成熟,善于摹仿,一旦感到高不可及,则失去学习的信心;其次,善于从受教育者的身边树立榜样,这样,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亲切、实际,具有可效仿性;再次,树立榜样要多样化。传统美德的道德因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从热爱祖国到尊敬父母,从刻苦学习到热爱大自然,都是应该宣传的。因此,榜样的典型,既要有英雄爱国人物,又要有勤劳节俭的好公民、团结友爱的好班级,等等,使榜样可近、可学、可信。

途径之三,营造社会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社会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质是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时要注意到:通过各种和谐的气氛,如联欢会、舞会、书画展,增强凝聚力,达到传统美德所体现的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等道德规范的要求,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既是每个良好社会公民所必须,也有助于有道德品质问题的社会成员,甚至是违法乱纪分子。因为这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对他们行为的矫正、感化,这也正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所在。据江苏省少管所对170名管教学员调查表明,这些学员大部分无家庭唆使、生活所迫而犯罪,而是感到生活中缺乏亲情与关心,加之受坏朋友的勾引而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情况达9608%。可见,营造一个良好、和谐、充满人间情爱的社会氛围,使每个社会成员择善而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

(三)在社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些方法

在社会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除了运用常见的德育方法,如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外,还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宣传鼓励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上级有关领导和一些德高望重、知识丰富、口才好的社会宣传家,通过报告、讲演,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这种方法见效快,易产生轰动。如“好军嫂”韩素云克服自己的种种困难,在家孝敬公婆,承担繁重的家庭负担,支持丈夫在部队安心服役,保家卫国。这类宣传,极富感染力,教育作用很大。运用这种方法,要选好讲演者,其自身即是体现传统美德的典范,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另外,要针对受教育者的身份与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如面对青少年,宜选择立志勤学的典型;如面对广大市民,宜选择勤俭持家、邻里和谐的典型。

②倡导法。这种方法,是由社会教育机构根据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需要,及时倡议,发出号召,从而带动全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兴起。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等数家单位于 1994年初发出的“在全社会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的号召,即是此种形式。运用倡导法,一是倡导者本身必须具有权威性。如果是群众性倡议,必须在群众中有威信,具有号召力。二是要把握倡导对象,使其产生共鸣,形成合力。三是倡导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自觉地执行和实践传统美德规范,起积极的带头作用。

③社会讨论法。这种方法是针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尤其是与民族伦理道德相悖的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在有关新闻媒体中开展讨论,吸引各种层次的人士参加,达到扬善抑恶、教育广大群众扶正驱邪、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比如针对社会上年轻人不孝敬父母现象比较严重的状况,开展名为“假如我做父母”的讨论,吸收中青年同志参与讨论。通过我今天孝敬父母、找的孩子将来也会孝敬我这样一个普遍的道理,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是美德、不孝敬父母可耻。这样的讨论,吸引全社会成员参加,大家各抒己见,群情激昂,影响面大,教育效果好。运用此法须组织得当,立题鲜明,切中时弊。另外,要对参加讨论的各阶层人士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作为组织者,要把握住讨论的进程,适当给予点拨,避免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枝节问题,最后得出大家信服的结论。

④公众舆论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新闻媒体就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行为组织公众舆论(一般以发表读者来信的形式出现),扬善抑恶,从而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种方法具有传播广、约束力强、见效快等特点,尤其对揭露社会弊端,歌颂真善美,具有独特作用。如天津电视台根据群众来信反映,针对天津水上公园“大地走红”活动,红伞遭严重破坏的问题,发起了一场“我们呼唤社会公德的回归”的大讨论。天津市民对这一讨论极为关注,舆论一致谴责破坏、盗窃红伞的行为,使少数有此行为的人无地自容,使大多数人深受教育。此后,水上公园重新布置红伞,“大地走红”又红遍水上公园,至今无一例红伞被破坏或丢失的现象。这就是公众舆论法的作用。运用此法,首先要弄清舆论对象或事件的真实情况,尽量避免差错;其次是要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声势,达到扬善抑恶的作用。再次要就事论事,用事实教育社会成员,不能对事件具体人直呼其名,甚至围攻谴责。切记公众舆论法的核心是教育大多数人。

总之,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教育方法与手段也是不断创造出来的。要在全社会开展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发挥教育者的教育艺术水平,实现社会教育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