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遥望一片星空:品味西方文学经典
6374200000033

第33章 “世俗的圣经”——《浮士德》第四

《浮士德》是歌德耗费半生心血所完成的世界文学名著,它虽然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但是却在歌德手中孕育出了更丰富的艺术特征和更加深刻的哲学意义。

我们今日阅读《浮士德》,仍然能够强烈感受到主人公那种自强不息和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知道,在西方历史上,从近代以来到歌德生活的时代,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这几个阶段。因此,《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所经历的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这五个阶段,实际上也就对应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浮士德自己的精神历程,实际上也就是西方近代以来的精神历程。如此看来,歌德是把浮士德当成了西方文化的象征,因此从艺术上说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较之民间传说更加丰富的特征。这也就是《浮士德》能够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的原因。

不仅如此,《浮士德》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我们知道,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典型的书斋学者。在故事的一开始,他就说自己几乎已经把西方的主要学问都掌握了。然而,这位饱学之士却并不能感受到一丝一毫的快乐。相反,他还痛苦异常。正是在这里。哲学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号称能够给予人生真理的哲学却并不能给予人生快乐呢?让我们的饱学之士苦恼的正是这个问题。于是,后面才有了他跟随魔鬼四处寻求答案的历程。在魔鬼的感召下,浮士德走出了阴暗的书斋,勇敢地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社会。通过这次精神历程,他实际上把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的历史又走了一遍。最终,浮士德得出的结论仍然是需要否定宗教神学,积极地批判黑暗的现实。小说的结尾表明,要想从哲学中寻得快乐,就需要丢掉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把个人的幸福放到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中去,创建所谓的人间乐园。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改造社会的理想,然而这些理想比起中世纪教会和政治社会的黑暗来说,是要进步得多了。除此之外,浮士德在这次思想的历程之中,还每每碰到那些让人觉得两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经常困扰着我们,只不过在歌德那里,它们全部被艺术化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浮士德一般都用到了哲学上的辨证思维。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可以说《浮士德》是一部“世俗的圣经”。

另外,从《浮士德》的整体构思上来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融现实主义文学手法与浪温主义文学手法于一炉。在《浮士德》里,我们既能够体会到历史的真实,也能够感受到作者那奔放的想象;既能够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也能够去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因此,在艺术境界上,《浮士德》不愧为是一部不世出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