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教育羊皮卷
6373700000060

第60章 记录孩子所做的好事

父亲在培养我的善行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从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给我讲自古到今有关行善的各种故事。只要我做了好事,他就马上表扬我:“好!做得好!”有时还在母亲和亲友面前表扬说:“卡尔今天做的这一件事很不错。”当然,他对我的表扬并不会做得太过分,以防止我产生自大情绪。他也不把这些事到处张扬,只是对少数了解我的人提及。

在我稍大一些以后,父亲就开始教我背诵各种道德诗。父亲认为,德国有很多讴歌仁爱、友情、亲切、有度量、勇气、牺牲等方面的诗篇,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品德和善行的宝贵财富。他一直让我多接触这些美好的东西,在我刚刚3岁时就能很熟练地将这些诗篇背诵下来。

为了鼓励我多做好事,他为我做了一个“善行簿”,将我做的好事记到上面,留做永久的纪念。由于这样的鼓励,幼小的我就立志要一辈子多做好事。在我的孩提时代,总会为自己的好事上了“善行簿”而兴奋,并且时常翻看它们。每当这时,我总会在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就像培养我其他方面的好习惯一样,在培养我行善方面,父亲从不强迫我去做我不愿做的事,而是将功夫下在让我以此作为一种乐趣上,让我享受做了好事和克制自己时的喜悦。当然,让孩子理解和记住这些喜悦的趣味确实很难,但也决非不可能。我相信,只要耐心教育,孩子就能学到并尝到做了善行和克制自己的乐趣。

父亲下大力气培养我的善行,是为了使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为此,他常向我讲述有关做坏事的人遭到报应的故事,并对这些人的恶行加以严厉的批判。他用这些反面的典型作为劝诫我从善的手段。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之时都会碰到一大堆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说谎?”“我的孩子为什么任性?”“为什么他这么小就那么残忍地对待小动物?”很多父母在这些问题面前都显得束手无策,只能很痛苦地说:“唉,早知今日,真不如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这些令人头痛的问题,搞得他们既困惑,又狼狈,他们常常难以相信自己会教育好这些小机灵,更不知如何对待孩子身上那些知错难改的坏行为。也有的父母抱怨说我几乎倾尽全力教他,却不知如何改变他没有道德的行为,他一点也不善良,一点也不懂得体贴人,还有那么多不听劝、不悔改的坏行为。我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孩子是会被教育得很好的。

我认为,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要受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规范不是玄妙的观念,也并非是很空洞的一种说教,它是一种行为法则,包括我们每个人形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于孩子而言,最初的约束来源于身边最亲近的人,只要身边这个人善良、公正和有责任感,他就会把这一美德传授下去,孩子是可以和能够被教育好的。作为父母不应仅仅教他如何享受好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关怀他的成长,让他真正表里如一地成长。

希望培养出善良、有责任感的孩子,仍是绝大多数父母最根本的要求和愿望。美善与公正的标准,对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成长中能否成为公正和善良的人非常重要。只要我们在这方面稍加松懈,不良习性就会乘虚而入。一个没有或不讲良知的孩子,会成长为社会罪人,他伤天害理,冷漠,没有任何同情心。他毫无愧疚地去伤害他人,扰乱社会,是多么令人心痛!在揭露他罪行的同时,人们会感叹,这原本也是一棵可以成材的小树,却不知在哪个季节浸染了病毒?很多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一边痛心疾首,一边捶胸自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是这样呢?

我认为,单纯依靠对孩子的奖惩,无法使他学会分辨是非。很多父母采用这样的办法:孩子某件事情做好了,做成功了,就给他奖励;如果做得不好,就横加罚戒。这种简单的方式,是父母一种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的表现,也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如果孩子一旦发现了这种规则,就很快掌握了父母的衡量尺度,他也会采取一些对付的办法。这样,孩子心目中只有这种惩罚或交换的关系。作为父母,如果不做认真的分析和教育,不考虑孩子的内心世界,由此而引出的痛苦与慌乱,无论如何也不能上升到明辨是非的程度,当奖赏有所改变,孩子便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坚守先前的规则。

我认为,惩罚只是一种短期、表面有用的东西,对于真正教育孩子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他并不能由此明辨是非过错,是非概念在孩子的心中只是这样认为:这样做了有奖,那样做了有惩罚。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总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让他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让他真正感到行善之中的快乐,而不是简单的奖励或惩罚。

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只重视他的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而大脑简单的可悲的愚人、恶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然而,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病夫、无用之人。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

教育孩子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及善行。我认为,如同智力的培养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一样,孩子优秀的品德也必须从摇篮时期开始熏陶,否则是没有希望的。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越早,效果也就越明显。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在孩子品德的教育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人,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我父亲始终认为,由于社会上没有专门培养孩子品德的机构,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父母的身上。那些不注重培养孩子品德的父母,是没有尽到责任的父母。母亲爱虚荣,那么女儿必然是这样的。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好喝酒;父亲管不住自己的嘴,儿子也会这样。父母如果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就会为他们的美好前程创造条件。这样的父母是令人尊敬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从父亲那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是从父亲所做榜样中获得的。为了培养我的品德,父亲知道他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我的表率。

父亲在对我的教育中,特别注意培养我从小养成勤恳的习惯。他认为,勤恳是一个人最主要的品德,是幸福的源泉,而怠惰则是万恶之源。一个孩子的精力不用到有益的方面,就会成为破坏力量,那是很不幸的。

父亲无数次地对我提到柏拉图曾说过的那句话:“任何坏人也不是出于本人意愿成为坏人的”,以此来教育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切的行为都要以行善为宗旨。人之所以成为坏人,大多是父母教育不良的结果。

我告诫所有的父母,应从小使孩子养成勤恳的习惯,使恶魔无机可乘。父母应教育孩子从小就爱劳动,好学深思,关心和同情他人,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幸福的人。

父亲时常教育我一定要成为勇敢的人,因为勇敢是人的一种重要品德。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就过分地安慰他,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痛苦,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过分地谈这件事,应该把孩子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帮助他忘记痛苦。有的人专门靠别人的怜悯生活,再也没有比这种毫无骨气的人的生活更加悲惨了。但是,勇敢的人并不是无情的人。父亲常常告诉我,应该做一个既勇敢又有同情心的人。

父亲告诉我,自己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报答。我认为让孩子懂得这一道理非常重要,也按照这一原则教育我的儿子。

父亲告诉我:“学习为我们带来现世的幸福,善行则给我们带来上帝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