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
6372400000009

第9章 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综述

一、国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综述

(一)关于农产品营销渠道成本效率的研究

早期的农产品渠道研究主要是以效益和效率为中心的配销通路和销售的研究。最早从劳动分工的角度研究渠道,认为渠道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营销机构能够通过集中和分配产品,有效地克服交换过程中的障碍和阻力,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点效用和时间效用,提高社会生产整体的效率。随着市场环境变动的加剧,西方的学者们开始从一个宏观的视角研究渠道,提出渠道系统立体化和扁平化等观点,综合考虑渠道系统的点、线和域面,形成一个关联、聚集合理、高效的渠道系统。

克劳威尔·约翰·富兰克林(Crowell。John。Franklin,1901)在产业委员会农产品分销报告中描述了农产品从生产者进入消费者手中的分销体系以及消费者与中间商在购买农产品的货币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文献。作为渠道研究的奠基人,韦尔德(L。D。H。Weld,1916)在《农产品市场营销学》中首先论及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效率问题,认为中间商职能专业化有利于农产品营销经济效益和效率的提高。巴特尔(R。S。Butler,1923)强调农产品中间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点效用和时间效用,尤其强调其对地点效用和时间效用的影响举足轻重。科尔斯(Kohls,1940)研究了农产品营销纵向一体化的潜在优势,即营销费用的降低和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但是一体化也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问题。奥尔德森(W。Alderson,1957)、鲍德斯通(Barldston,1964)认为经济效率标准是影响农产品营销渠道设计和演进的主要因素。麦坎蒙等(McCammon&B。C。Jr,1965)认为,由于资本需要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固定成本渐增和边际利润率及投资回报率下降,使得营销过程日益复杂,为协调营销体系的潜在经济效益,可采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三种方式,以达到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系统的目的。综上可知,以效益和效率为重心的研究主要基于与效率有关的经济学概念,而对营销渠道中的行为变量缺乏相关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的空白点Philip Kotler&Kevin Keller。Marketing Management(13th Edition)[M]。Prentice Hall:2008.。

(二)关于农产品营销渠道权力和冲突的研究

以权力和冲突为研究重心的学者将渠道看作渠道成员间既合作又竞争的联合体。奥尔德森(1958)认为,营销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行为系统,作为一个经营群体要具备权力结构、沟通结构和经营结构,营销管理者如果忽视了权力结构,就不可能创建和激活营销渠道系统。斯特恩(Stern,1969)认为,渠道由一组专业机构组成,劳动分工广泛,成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性较大,那么后者将更有权力,依存和承诺是理解渠道中权力关系的关键[美]Louis W。,Stern Adel I。,EL-Ansary Anne T。等著。赵平,廖建军,孙燕军译。市场营销渠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麦坎蒙(1970)认为,传统营销渠道是由孤立自治的决策单位组成的,因此不能成功地策划渠道活动,若渠道权力水平低下,相互依赖关系也会相应低下,渠道企业间就更不会产生合作的动机;安倍(Abe,1978)认为,随着市场日渐成熟,消费品要求分销渠道向更加密集、方便和低价位的服务转变,全新型渠道产生的动力来自渠道机构内部的利益和权力的失衡;布朗(Brown,1982)认为渠道领导者成功实施非经济权力来源,而受影响的渠道成员可能较少地将权力归于权力持有者;内宁(Nenin,1980)认为管理者应在培育认同系统价值观和目标的渠道成员的基础之上与之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关系;布朗(1981)提出衡量冲突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争议频率和冲突强度。基于行为科学的渠道权力和冲突的研究,学者们冲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模式,拓宽了研究视角。但是,由于过于重视行为的过程而忽视经济产出和效率是研究中存在的一点缺憾。

(三)关于农产品营销渠道关系与系统的研究

该理论研究者认为,渠道成员的利益竞争,导致组织间的合作常以失败告终,因此渠道战略联盟至关重要。斯特恩(2001)认为渠道联盟的实质是承诺和信任;费恩(1999)认为联盟是权力安排的再平衡;韦伯斯特(F。E。Webster,1992)认为营销渠道从疏远的交易型和传统多层官僚式向着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伙伴、联盟和网络的转变是一场显而易见的革命。营销管理的核心需要延伸到超越微观经济学概念框架的层面,以便充分关注于一套关系和联盟固有的渠道组织战略问题上来,营销学的研究重心也应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人、组织和社会的进程上来。海德(1992)认为联盟是为了维持渠道成员间关系的连续性,关键是得到对方的忠诚,双方采取关系专用性投资以使渠道系统产生超乎寻常的效果;其中,双向沟通是建立忠诚的重要因素(斯特恩,2001)。内宁(1990)认为渠道联盟的一般程序是承诺和践诺,通过经济绩效和非经济满意来实现日常联盟的互动。综上所述,基于伙伴关系和联盟为中心的农产品营销渠道评价与整合研究实际上是从“一维”(供需合作关系)视角来进行渠道成员(企业、组织或个人)合作关系的管理研究。

二、国内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为基本无营销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产品营销在我国还是一门新的学科,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更是不多见,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但多局限于从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管理角度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观念、组织和形式的研究段德君,陈晓燕。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955-1956.。

(一)农产品流通与营销渠道基本问题的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农产品流通和生产领域。程国强(2000)从国际农产品市场出发,提出培育农产品营销渠道主体、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及创建农产品品牌是实现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关键;李岳云(2000)认为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不仅仅是品种问题,还有农产品加工问题、农产品在营销渠道中的储存、保鲜和安全保证问题,同时主张通过农民协会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在市场中的组织化程度;李崇光(2000)在其农产品营销研究中,运用了农业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克服了单独从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研讨农产品营销问题不够全面系统的缺陷李崇光,邹进泰。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农产品营销[J]。江汉论坛,2002(1):24-27.;张士云(2000)指出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产品在营销观念、营销组合和品牌管理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王文川(2005)提出了营销渠道策略,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步形成“期货市场 企业型的综合批发市场 专业批发市场 大型超市 农贸市场”的大商业大流通格局。

(二)农产品渠道系统和渠道组织的研究

姚今观(1995)最早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经营目标市场化、管理体制一体化、购销形式变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周立国、罗必良(1999)提出专业农民合作组织是农产品流通新渠道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联系的纽带,因此可在流通组织、经营方式和政府管理三个方面全面创新,以达到控制农产品流通的目的;罗必良、温思美(1999)相继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尤其是农产品产地批发中心的建立,培育农产品市场中间组织,走“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市场企业化”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渠道组织和渠道管理进行了创新研究罗必良,温思美,林家宏。市场化进程中的组织制度创新[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19-22.;何秀荣(2003)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期系统性角度提出了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和有形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生产者、加工商和贸易商的组织化程度(即农产品营销渠道关系程度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法律、制度的规范管理建设(即农产品营销辅助渠道问题);陈涛等(2001)从绿色营销角度提出应加强农产品营销渠道主体培育,并建立有序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批发、零售等环节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陈涛,余学斌。营销渠道系统决策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8-31.;李崇光、孙剑(2003)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渠道组织、渠道管理、渠道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研讨,但对于我国农产品经营生产组织形式和功能上的“小而全、多而全”的多维性特点,显然缺少从“多维”(企业组织或功能完整性)角度探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保持完整组织或功能上的动态性“强强联合”袁永康。中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现状、问题及改造思路[J]。经济学动态,1995(6):17-21.。

(三)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趋势的研究

冷志明(2004)认为,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即以农产品运销为主的营销渠道、以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和以交易型渠道内部关系为主的营销渠道等。其发展趋势为:渠道结构短化的营销渠道、渠道内部关系合作化的营销渠道、渠道系统一体化的营销渠道冷志明。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生产力研究,2004(1):70-79.。夏宁、刘洪枝(2005)提出了构建闭合式的人性化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一个人与物的组合通道,包含了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和以物为主体的交流,以及各种主体组合后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识夏宁,刘洪枝。闭合式的人性化营销渠道分析[J]。理论学刊,2005(3):54-55.。因此,是否有一个恰当的组合,是营销渠道本身的作用是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关键。李春成、李崇光(2005)提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趋势: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张巨勇(2000)分析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历史,认为它经历了从生产者之间的物物交换和生产者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传统阶段到商品化阶段的逐步演进;农产品营销渠道一般比工业品要长,其营销成本也比较昂贵;农民生产规模往往比较小,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较差。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历史演变的五个阶段是:农产品运销阶段、中间商销售为主阶段、垂直一体化渠道阶段、以顾客为中心的渠道发展阶段和渠道整合阶段(李崇光,2003)。

(四)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的对策研究

陈旭南(2003)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整合农产品营销渠道。周发明、曾福生(2005)认为,营销渠道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率。当前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两种比较典型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完善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应着力培养农产品营销主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革农产品交易方式,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超市经营和连锁经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周发明,曾福生。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05(11):45-48.。李艳军(2005)认为,我国要真正通过变革与创新来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营销渠道,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如农民进入市场的方式问题,农产品营销渠道服务职能的实现问题,政府与渠道的关系问题等。

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本书认为,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从微观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现有国内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微观组织的角度来分析营销渠道的种种问题,集中在如何建立渠道和管理渠道成员行为的具体技术方面,采取的是一种微观的导向,主要用以解决组织在既定的环境下面临的营销渠道方面的具体问题,大量的研究包括确定渠道层次和渠道成员的数量,选择、培训、激励和评价渠道成员,管理渠道冲突等,而从更为宏观的层次来研究营销渠道的却比较少。第二,集中在探讨流通途径、产业组织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营销渠道多集中在直接探讨农业产业、流通模式等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的影响,而从渠道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权力结构等更为深入的角度来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与变革的比较少。第三,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现在对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仍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基于完整角度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需要有一个研究能把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各种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