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
6372400000003

第3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探索,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得以理顺,建立起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从微观层面看,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并不完善,大部分农产品营销的交易效率很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各地不时出现的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迟缓等现象表明,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

随着农产品营销渠道作用的日益凸显,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日益活跃。然而,运用文献检索却很少发现关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现有研究既缺乏农产品营销渠道运作的实际数据和相关资料,又缺乏合适的研究方法,而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定性描述和分析阶段。这说明,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等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将分散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汇集到市场去,分销给众多的最终消费者,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营销渠道体系,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呼唤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事实表明,农户家庭作为农产品生产的最初组织单元很难支撑起来日益强大的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由于功能的单一和规模的缺陷也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日益市场化的需要。由于农产品对保鲜、储藏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变化大等特点,导致农产品营销渠道难以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而且多数生产者和经营者又不能完全对营销渠道加以控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管理难度比其他产品渠道管理的难度更大。因此,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深刻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特征与优化的影响因素,比较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运营实践的差距,发现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合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的优化路径和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来讲,本书的主要背景是: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基于宏观经济角度,我国农业经济、农业产业以及农产品流通方面的研究比较繁荣,但是,基于微观经济角度,我国对农产品营销与营销渠道的研究明显重视不够,特别是关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设计、管理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其次,在实践层面上,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主体缺失,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落后,营销管理滞后,农产品营销的交易效率低,严重影响农产品市场化的进程,阻碍农民的增产增收。

二、研究意义

我国主要农产品已经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过渡到相对过剩阶段,农产品的营销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和农产品营销快速发展势头的推动下,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整体处于一种新与旧、破和立的交替时期,许多现实的渠道问题亟待进行研究和理论阐释。以现代经济理论和营销渠道理论为基础,加快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构建小农生产供给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营销渠道载体,克服分散生产、分销的弊端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重中之重的问题。

同市场营销学的发展相比,农产品营销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而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更是严重滞后。其中,对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问题研究更多的则是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上,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鉴于此,本书将以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特征与优化的影响因素;以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与问题为切入点,依靠大量直接和间接获取的资料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与问题,国外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探求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基本目标、主要方向和优化的重点领域。最终目的在于分析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低效率的深层原因,探寻有效优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对策与建议。

完整、高效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是实现农业市场化的关键。本书从交易效率提高与费用降低、消费者农产品选择行为变化、营销渠道设计和权力结构优化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等视角,对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进行理论研究,在学术上充实和丰富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本书从营销渠道组织、结构和关系角度进行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的研究,为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路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把现有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的重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开拓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的领域,丰富和完善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本书从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结构和关系角度阐述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与特征,综合各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运营实践与发展趋势,进而提出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方向。以此为基础,提出从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营销渠道结构与营销渠道关系三个重点领域优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对策,为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主渠道的形成和培育与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与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来促进农产品营销效果提高,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从而增加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收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支撑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