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懂人生 取巧做事
6372000000003

第3章

未雨绸缪,准备做足办事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形容那些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人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是通过点滴积累而成的。此外,有的人急功近利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这些都是做事的大忌。

1.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之人

机遇只偏爱那些做事有条理,为事业的成功做了最充分准备的人。

只有做事有条理的人才懂得积累实力,而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如果机遇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抓住,尤其是那些做事毫无条理得过且过的人,那么这种机遇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

的确,只有爱思考的、做事前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获得机遇。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句早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做事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又能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地抓住机遇,就是因为他们为此进行了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积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他们就会破土而出,长成挺拔俊秀的栋梁之材。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遇?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遇有人成功,有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资质原本不好的人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幸运?等等。答案只有一句话: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做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兼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机遇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的结合。主观方面条件的增强会影响到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好的机遇更容易产生。同样,当一定的客观机遇已经出现后,那些不断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努力的人则要较之常人更容易接近和抓住这些机遇。

许多做事成功者就是创造机遇的高手,开始时他们是在找寻机遇,而一旦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知名度的不断增大,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所以,没有他们的这些主观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遇。从这个角度上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机遇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想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卓绝的准备。这就是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之人的原因。

虽然有时那些毫无准备的人也会获得某种机遇,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树。而在我们视力所及的当代名人的成功史上,无不记载着他们为迎接机遇所做的种种准备。

当今时代,人才济济,很多时候都是工作在选择我们,而不是我们都选择工作,所以,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或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有人将之视为不幸,而有人却将之视为机遇,他们能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沉沮丧,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把精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新领域,从而开创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我们发现“把不幸也当作是一种机遇”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做事成功的一大秘诀。

许多做事成功者不仅是开拓机遇、捕捉机遇的能手,而且还有发掘高潜能、高效运用机遇的能力,他们的成功启示,就是一定要提高机遇的利用率,把机遇发挥到最大效用。

有的人一生中有过许多好的机遇,但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结果丧失了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有的人抓住了机遇,但是并未理解其全部内涵,因此他们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仍不免留下诸多的遗憾。

的确,只有准备充分的人,才能得到机遇的青睐,将事情做成、做好。

2.留点时间去正确思考

心理学家说,如果你每天花费一个小时,完全思考某一问题,五年后你会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

懒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动脑筋,这种坏习惯制约了他们摆脱困境的时机。而往往能做成大事的人却恰恰相反。

例如,如果你知道自己还有发展的空间,可以变得更好,你就要去寻求如何让自己人生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因此,你可以花费五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路上寻找答案,你应该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思考是最大的力量,你应该设法掌握这个过程,这样你就可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你的思考会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力量的影响:“正面”是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因素;“负面”则是令人失望的和破坏性的因素。前者让你进步和改善,后者则让你放弃和受到伤害。为了更加了解积极和消极的习惯性思考模式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想想以下的情绪对于你和周围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喜悦、骄傲、爱、兴奋、热诚,接着比较恐惧、愤怒、罪恶、怨恨、嫉妒、绝望及恨的影响。前者对一个人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影响,后者则相反。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积极或消极、建设性或破坏性地思考及行动。那么,怎么会有人选择消极呢?重点在于,没有人会故意选择消极思考。你可能让自己遵循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不断重复。几乎所有人的思考都有习惯性,具有潜意识的层次。

英国的辞典编纂专家塞谬尔·约翰逊说:“习惯的锁链通常太小以至难以察觉,但它又太坚固而难以打破。”我们平时养成了太多负面的思考习惯,都受制于某些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而不自知。

当人们认识或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不良的思考习惯时,他们为什么不改掉这些坏习惯呢?人们不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其原因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他们可能会:

(1)缺乏改变习惯的愿望;

(2)缺乏训练,不知如何改变习惯;

(3)缺乏能够改变习惯的信念;

(4)缺乏需要改变习惯的意识。

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改正不良的思考习惯。我们都有选择权,既可以对不良行为放任不管,让它自行消失,也可以正视它、克服它,从而更好地生活。

以下是那些不改变坏的思考习惯的人最常用的借口:

(1)我总是那样做的;

(2)我从来不那样做;

(3)那不是我的职责;

(4)我认为那样做不会有什么改变;

(5)我太忙了。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开始改掉坏的思考习惯还不太晚。不管我们的年纪有多大,习惯有多久,只要有改正行为的意识和技巧,就能改变它。

一切习惯在刚刚形成的时候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终往往会变得难以打破。态度属于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问题是要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取代旧的不良习惯。

防止坏的思考习惯的形成比克服那些已形成的坏习惯要容易。要形成好的思考习惯就要战胜诱惑。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一种习惯。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的结果,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正确越深刻,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则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做事态度和行动。

3.把握随手可抓的机会

机会,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如果你想做成大事,就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在你不断的积累、准备中,机会就会像一位不期而遇的幸运女神,降临在你的面前。这时,你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她,千万别让她溜走。

成败仅一线之隔,不经意间我们就会跨过界线,被踢出局。其实往往我们就站在这条线上,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每每抓住成功的机遇,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迅速做出反应,并把机遇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只要你仔细留心,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当中都可能蕴藏着相当的机会。能做成事的人绝不会放过每一件小事,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极其敏感,能够从许多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现很多成功的机遇。

某天,日本索尼公司名誉董事长井深大到理发店去理发,他一边理发一边看电视,由于他对着镜子看,所以他看到的电视图像只能是反的。就在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心想:“如果能制造出反画面的电视机,那么即使理发时不也能从镜子里看到正常画面的电视节目了!”有了这些想法,他回到索尼公司之后就组织力量研制和生产了反画面的电视机,并把自己研制出来的电视机投放到市场上去销售。果然这种电视机受到了理发店、医院等许多特殊用户的普遍欢迎,因而取得了成功。这则事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能够处处留心,那么就有很多的机会在向你招手。

意大利人对足球的狂热是人所共知的,但意大利人对足球的狂热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餐饮业。因为每到国内足球联赛,特别是像世界杯这样的足球大赛到来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球迷都闭门不出,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足球赛。所以,每到足球大赛到来的时候,众多的餐饮业主都为生意的萧条而一愁莫展。然而有一位餐饮业主开设的餐馆的生意却异常火爆。那么,这位老板有什么绝招呢?其实很简单。他不过只是在自己的餐馆的每个角落,包括走廊、卫生间都安装上了电视机,以保证每位前来光顾的客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看到精彩热闹的球赛。这位老板的成功,完全得益于他是一位生活当中的细心人。由于细心,他发现意大利人在球赛到来时不愿意到餐馆来的原因,并不是意大利人每到赛季就变得吝啬而不愿意花钱了,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意大利人深深地爱着足球,如果让他们在美食和足球之间做出选择,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足球。因此要使顾客回到餐馆就得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鉴于此,他才想出了用电视服务招揽顾客的方式。这个事例的成功再次说明,只要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幸运之神就一定会冲过来和你拥抱。

处处留心皆机遇,要做生活当中的有心人是因为机会往往来得都很突然或者很偶然。因此,只有留心、用心的人才有可能在机会来临的一瞬间捕捉到它。据说世界上的第一个防火警铃就是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明的。第一个防火警铃的发明者杜妥·波尔索当时正在试验一个控制静电的电子仪器,忽然他注意到他身边的一个技师所抽的香烟把仪器的马表弄坏了。杜妥·波尔索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懊恼,因为马表坏了必须中止实验,要重新再装上一个马表。但他很快地就想到,马表对香烟的反应可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讯。这个只是一瞬间发生的看似很不起眼的偶然事件,就促使杜妥·波尔索发明了第一个防火报警警铃,为世界防火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来自这类突发的偶然事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发明水稻杂交也是如此。袁隆平有一次在稻田里,无意之中发现了一株自然杂交的水稻。由此,他想到目前我们所认定的水稻不能杂交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于是,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通过艰苦的科学研究,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从而一举成为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世界级的科学家。

面对许许多多这样的成功事例,你也许会说,我整天都坐在果园里,苹果树上的苹果把我的头都砸烂了,为什么我就没有发明出一个什么定律?可能你还会说,我一年四季都不停地在稻田里转悠,我的脑子都快要被水稻装满了,我自己也快要变成水稻了,可我怎么就没有发现一株自然杂交的水稻?

的确如此,这就是你、我、他这些普通人和牛顿、袁隆平的区别。如果这世界上没有牛顿,我们人类则有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这世界上没有袁隆平,那么人类也许将永远身陷水稻不能杂交的误区。所幸的是世界上出现了牛顿、袁隆平这样的世界级科学家,从而为我们人类拨开了一团又一团的蒙在科学上的迷雾,使我们人类得以看见许许多多的光明。

牛顿、袁隆平这些成功人士他们为什么就能捕捉到这些成功的机遇呢?他们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要捕捉到成功的机遇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这是必要的。但若以知识而论,牛顿的物理学知识,袁隆平对水稻的知识也许并不是最全面、最权威的,相信肯定有很多人在知识技能方面超过了他们。那么,他们到底凭什么能捕捉到这些成功的机遇呢?他们凭的就是他们那双能够发现机会的慧眼,他们捕捉机遇的法宝就是处处留心,所以机遇之神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光顾他们。

处处留心皆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要用心去抓住的,如果你想成大事,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会抓住机遇吧!

4.切莫急躁,想好了再做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中唱:“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哪一个与我退的番兵?”养兵是为了打仗、保家卫国或掠人土地和财富,因此需要做好诸方面的准备,否则胜败难料。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要求我们做事如打仗,战前要深思熟虑,想好了再出征。

如果你是位领导,作决策就要懂得深思熟虑,集思广益,多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作为参考。而你所要扮演的角色,是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工作气氛,让你的下属在这种气氛里能勇于提出新构想。

(1)了解你的职权界限以便作决策工作。假如你不太确定的话,要去问你的上级领导,请他就你的权限范围做一番确认。例如你在公事上的各项支出,其金额在多少钱以内可以不需要单据?你有权给客户折扣,或是同意退费吗?假如有,最高的限度是多少?你可以聘用人员或辞退员工吗?类似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示可以遵行。

(2)不要独断专行。碰到困难时,把各种可行的做法列一张表,然后向下属说明并共同商讨,由此训练他们的自我决策能力。

(3)在做决定前,要尽可能地收集各有关资料。决策的制定是根据事实而不是个人一时的情绪好恶。

(4)充分发挥下属的才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有些人擅长数字,有些人擅长文字,有些人则对史哲有天分。在作决策以前,要把自己下属的才能尽可能地派上用场。

(5)不要墨守成规。如果你认为公司的某些规定并不合理,可以在私下会谈时向上级领导提出质疑,让他知道不能因为“这是公司的政策”或是说“这些事情公司一直都以这种方式处理的”,而采取姑息态度,一个经营成功的公司不会把已经确立的各种制度,都当作是绝对的。创新的构想之所以会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结果。

(6)如果你对上级所做的某项决定不满意,要冷静地与上级讨论这个问题。讨论之后若仍然不满意,那么有三种选择:一是接受这项决定并给予全力的支持;二是将这个问题通过投诉程序向更高层级反映;三是辞职。不要勉为其难地接受这个决定,然后又在下属面前大加批评。这样做,在上司和下属之间都会造成对你自己十分不利的影响。

(7)干着急并不能解决事情。把事情从头到尾理一遍,如果需要找别人帮忙时,不要难为情。

(8)当下属中有人向你提出诸如加薪、升职等特殊要求时,一定要权衡利弊,因为不同的员工待遇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并由此引发各种问题。

作为领导,在工作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但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切莫急躁。

5.抢一步不如慢半拍

就像行车时过红绿灯一样:“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因为抢一步有可能险象环生,而慢半拍则可以步步为营。所以,何妨让动作慢上半拍,让事情做得更完美一些。

职场人士常常是事情多,头绪多,有时恨不能多长两只手出来,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一步一步来,因为忙中贪快更容易出错。

比如,有相熟的朋友请你帮忙介绍职员,而偏巧公司里有一个适合的人选,这个介绍人你应不应该做呢?在复杂的办公室里,一切须小心行事。

你心目中的人选是谁呢?要是下属,首先你要有失去助手的心理准备,并不能让下属以为你不喜欢他,希望他离去。最好是先试探对方的意愿,如果下属也有意思,你的工作即到此为止,一切条件还是留待你的朋友与他直接商谈好了。

这人若是你的拍档呢?即使新职的发展确实适合他,你还是不要提出来,因为无论拍档另谋他职与否,对你与他之间的关系必有损无益。理由是,他大有可能以为你的好意是另有居心,大家各怀“鬼胎”,将来怎能合作?除非让你的朋友有机会结识拍档,由朋友直接找他商议,则另当别论。

要是此人是另一部门的同事,就比较好办,约他一起吃饭,告诉他有这么一个机会,如果他有意思,就让他俩自行相约商讨。

又比如,一位同事急急忙忙地跑来请你帮忙查看一些将要送出去的文件,但你正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只敷衍地看了一下,并没有细心翻阅,而且你以为对方早已将错误改正,找你翻看只是多一重保险,所以一切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这个同事并没有小心检视,结果被上司发现数个错处,文件要重做。这个同事遭上司责备,希望你向上司解释,错不全在他。那你该怎办呢?

不错,你的翻看确实马虎了点,但你不必承担所有责任,告诉对方:“我当然要为这件事负一些责任,但要将文件检视清楚是你的责任,我对我所造成的麻烦感到抱歉。”

要是你真的向上司认错,只会变成在说同事的不是,因为没有参与事件的上司会怀疑,或者直接问:为什么他不自己翻阅呢?如此对你们两个人都有害无益。

再如,在偶然机会里,你获悉一个秘密——上司跟某同事勾结,利用职权套取公司的一些方便或好处。即使不是直接损害公司的利益,起码这对公司是不公平的,看在眼里,你一定有揭发他们的冲动。

但是,且慢,奉劝你作出义举前先详细分析情况。

你告发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赶走他们?还是只收杀一儆百之效?无论如何,你必须权衡一下,一旦行动,后果怎样?

老板知道此事,必定不能容忍,肯定会辞掉这两个人,同时会更注意内部的各项制度,甚至立刻整顿人事。此举可能令你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在公司里被孤立。

只要你认定付出这代价是值得的,大可按计划行动。

如果老板是默许那种事存在的,那么你去告发,等于枉作小人了,而且多数于事无补,到头来你还会被人瞧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今后对这样的行为视而不见,二便是另谋他就,眼不见为净。

还有,你加入某公司只有一段很短时间,但发现一个怪现象:就是同事们为了博取“勤劳”的印象,都爱在下班后仍留在公司。即使没有工作可做,他们也宁可随便做些琐事,消磨时间。

看在眼里,你很不满意,认为这是虚伪的做法,浪费劳资双方的时间。但如果你特立独行,完成了任务就准时下班,这既是不合群的表现,又会令老板不满,很容易成为被排挤的对象。

这实在是很恼人的问题,你既不能公开说同事此举是“多余”,但更不想自己白白给比了下去,被认定为不够勤劳。你大感进退维谷。

又如果你想向老板晓以大义,那更是愚不可及,因为所有老板必然喜欢员工无条件超时工作的,哪管事实是无此必要。若摆出事实,只会不受欢迎。

不要急于采取任何一个行动,那样的结果只能更加糟糕并让你的处境更加艰难。

不妨考虑以下的做法:告诉上司,你下班后要上进修课程,所以必须准时下班,这样对任何人也没伤害,你自己也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去。

作为职场人士,需要获得领导赞许,还要赢得同事们的好评,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要让行动慢上半拍,考虑成熟再去做。

6.做事要有条理和秩序

没有条理,做事没有秩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会有相当的成就。

曾有一位老师给他的学生做了这么一个试验:

他拿出了一个400毫升的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为止。他问:“瓶子满了吗?”

所有的学生答道:“满了。”

他反问:“真的?”说着他从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

这一次学生们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低声应道。

“很好!”

他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们:“瓶子满了吗?”

“没满!”学生们大声说。

然后专家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平齐。他望着学生们,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劲,你还可以干更多的事!”

“不,那还不是它真正的寓意所在。”专家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

这个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会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精力和大好时光。

就像我们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一样,在这些事情中有的非常重要,有的却可做可不做。如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精力分散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那么重要的工作就很难完成。

在一系列以实现目标为依据的待办事项之中,到底哪些事项应先着手处理?哪些事项应延后处理,甚至不予处理呢?

对于这个问题,麦肯锡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情越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越不重要,它们愈应延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我现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麦肯锡,每个员工都养成了“依据事物的重要程度来行事”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在开始每一项工作之前,他们总是习惯于先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次要的事,哪些是无足轻重的,而不管它们紧急与否。每一项工作都如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如此,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计划也是如此。人们习惯地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决定行事的优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按照这种思维,他们经常把每日待处理的事区分为如下的三个层次:

——今天“必须”做的事(即最为紧迫的事)。

——今天“应该”做的事(即有点紧迫的事)。

——今天“可以”做的事(即最不紧迫的事)。

但遗憾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紧迫。比如向上级提出改进营运方式的建议,长远目标的规划,甚至个人的身体检查等,往往因其不紧迫而被那些“必须”做的事(诸如不停的电话、需要马上完成的报表)无限期地延迟了。所以,在麦肯锡公司,新来的员工被告知的第一个法宝就是: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这也是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的精髓之一。

有一个广泛流传的管理故事,说的是一群伐木工人走进一片树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不是这片树林,而旁边那片树林才是需要他们去清除的!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矮灌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自己需要砍伐的那片树林。

这种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自己背道而驰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这也是许多效率低下,不懂得卓越工作方法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他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一些无用的事情上。

任何行动一定要有目标,并有达到目标的计划。早上开始工作时,如果并不知道当天有什么样的工作要去做,就很容易像上面的伐木工人一样,把时间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切实的行动,更不可能获得实际的结果。有目标才能减少干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优秀员工每天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计划好当天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制定计划的周期可定为一个月,但应将工作计划分解为周计划与日计划。每个工作日结束的前半个小时,先盘点一下当天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整理一下第二天计划内容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必须注意的是,在制定日工作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计划的弹性。不能将计划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100%,而应该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80%。这是由商业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每个员工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以及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

如果你每天的计划都是100%,那么,在你没有完成任务时,就必然会在第二天挤占你已经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原计划就不得不延期了,因为当天完不成的工作将不得不延迟到下一天完成。这样必将影响下一天乃至当月的整个工作计划,从而陷入明日复明日的被动局面。

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而行,至少可以将能力做最大的发挥。当今世界是有头脑人的世界,惟有那些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人才能成功。反之,成功永远都会和与其擦肩而过。

7.不是缺少机会,

而是缺少发现机会的头脑

有位学者曾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工作中、事业上也是如此,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发现机会的头脑。

生活和工作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学校中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机会;每次考试都是一次机会;每个患者都是机会;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机会;每个客户都是一个机会;每次训诫都是一个机会;每笔生意都是一个机会……这些机会提高素质、培养品德、带来财富、制造朋友。

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机会,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那些眼高手低成天满脑子幻想却游手好闲的人,在等待机会的焦虑中,虚度了自己宝贵的人生。

约翰·格兰特在一家五金商店工作,每周只能赚2美元。他刚一进商店时,老板就对他说:“你必须对这个生意的所有细节熟门熟路,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对我们有用的人。”

“一周2美元的工作,还值得认真去做?!”与格兰特一同进公司的年轻同事不屑地说。

然而,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工作,格兰特却做的十分用心。

经过连续近一个月的仔细观察,年轻的格兰特注意到,老板每次都要认真检查那些进口商品的账单。因为那些账单使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书写,所以,格兰特为了能看懂弄清它们,开始学习法文和德文。一天,老板在检查账单时突然觉得特别劳累和厌倦,这时,站在一旁的格兰特主动要求帮助老板检查账单。由于他干得实在是太出色了,以后的账单自然而然就由格兰特接管了。

一个月后的一天,格兰特被叫到了老板办公室。老板对他说:“格兰特,公司打算让你来主管外贸。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我们需要能胜任的人来主持这项工作。目前,公司有20名与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但是却只有你看到了这个机会,并凭你自己的努力,用实力抓住了它。我在这一行已经干了40年,你是我亲眼见过的3位能从工作琐事中发现机遇并紧紧抓住它的年轻人之一。其他2个人,现在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并且小有建树。”

之后,格兰特的薪水很快就涨到每周10美元。一年后,他的薪水达到每周180美元,并经常被公司派驻法国、德国。老板在评价他时说:“约翰·格兰特很有可能在30岁之前成为我们公司的股东。他已经从平凡的外贸主管的工作中看到了这个机遇,并尽量使自己有能力抓住这个机遇,虽然做出了一些牺牲,但这是值得的。”

能够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机遇是非常难得和重要的,尽管机遇所带来的近期回报可能很少,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目前得到了什么,而应当看到“我们能够得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和我们拥有这个机遇,以后能得到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会像格兰特那样愿意接受每周2美元的工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远远大于所得到的这区区2美元。但事实上,正是这份每周2美元的工作为格兰特每周180美元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并为格兰特最终成为公司最年轻的股东奠定了基础。

就像人们往往对亲人日复一日的关心熟视无睹一样,人们也往往看不出平日不断重复的工作琐事中有什么值得挖掘的机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很容易将机会与运气混为一谈,其实,机会与运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运气,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只要碰上了,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够财运亨通或直上青云。就像中奖中彩票一样,运气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任何人都不能拿自己的一生去赌。而机会,则常常因为把自己打扮成挑战或挫折而不易被发现,只有那些在平凡工作中善于用心并敢于接受挑战的人,才能发现并抓住机会。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整日哀叹命运的不公,他们抱怨为什么好的机会偏偏与自己无缘,他们困惑于别人升迁了数次,而自己却原地踏步,他们总是哀叹自己为什么一直失败。但他们却没有发现机会的擦肩而过是因为他们自己:永远最晚进办公室,永远最早离开办公室;不愿出差、不愿加班、投机取巧,怕受一丁点苦、一丁点委屈。如果这些人能试着去改变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条件,同时,努力克服一些障碍,将挑战变成一个通往成功的机会大门,那结果也许就大大不一样了。

成功者不需要编织任何借口,因为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负责,也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缺少机会,则往往是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人用来原谅自己的借口。

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在极其低微的岗位上,也时常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只要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和精力,全力以赴;只要勤勤恳恳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不仅能发现机遇,也许成功的大门会主动向你敞开。

8.准备与风险的反比例关系

多一份准备,就少一份风险。准备与风险永远都是成反比例关系。要想在职场上扎稳脚跟,要想在商场上稳操胜券,就去多做些准备吧!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匹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匹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经过,焦急地说:“你怎么还躺着,难道你没听说,狮子要搬到咱们这里来了,还不赶快去看看有没有别的地方适合咱们居住。”

“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再说这里的羚羊这么多,狮子根本吃不完,不要白费力气了。”躺着的狼若无其事地说。那匹狼看自己的劝说没有效果,只好摇摇头走了。

后来,狮子真的来了,只来了一只,但由于狮子的到来,整个草原上羚羊的奔跑速度变得快极了,这匹狼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食物了。当它再想搬到别处去时,却发现食物充足的地方早已经被其他动物捷足先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危险无处不在,惟有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否则,当你醒悟过来的时候,危险早已经降临到你的头上了。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事情是我们个人的力量所无法控制的,对于这些事情,做再多的准备也没有用。我想提醒有这种想法的人,虽然你无法控制危险的发生,但可以凭借充分的准备来减少甚至避免危险所造成的损失。

在古老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有恐龙,也有蜥蜴。一天,蜥蜴对恐龙说:“我发现天上有颗星星越来越大,很有可能要撞到我们。”恐龙却不以为然,对蜥蜴说:“该来的终究会来,难道你认为凭咱们的力量可以把这颗星星推开吗?”

灾难终于发生了。一天,那颗越来越大的行星瞬间陨落到地球上,引起了强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恐龙们四处奔逃,但最终很快在灾难中死去。而那些蜥蜴,则钻进了自己早已挖掘好的洞穴里,躲过了灾难。

看来蜥蜴还是比较聪明的,它知道虽然自己没有力量阻止灾难的发生,但却有力量去挖洞来给自己准备一个避难所。

面对大的动荡或变革,人们的心态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恐龙,一种是蜥蜴,但能够站在胜利彼岸的总是早有准备的蜥蜴。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急速变革的时代,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和逃避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像恐龙一样不去做准备的话,被淘汰的命运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就像下面要说的这个工人一样。

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干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

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许多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结果他失去了工作。原来,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

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了新设备的说明书进行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准备的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

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能帮助企业提高10倍速度的工作效率,这种更新换代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但你有没有考虑过给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进行更新,从而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呢?要有意识地多做准备,在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这种提高的速度比环境淘汰你的速度更快。

要想让被消灭或淘汰的风险远离自己身边,惟一的办法就是多做些准备。

在任何一家企业和工厂,都有一些常规性的调整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纳新的成员。无论业务如何繁忙,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那些已经无法胜任工作、缺乏才干的人,都被摒弃在企业的大门之外,只有那些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

这种被淘汰的风险,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关注也都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应对这种风险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提前做准备,准备工作多做一分,相应的风险就会减少一分。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万一……怎么办”的意识,做到凡事都未雨绸缪、预做准备,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与之相对应的是,你所做的准备越少,承受的危险就会越大。这个道理在自然界早已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9.准备与否造成差距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样造成的呢?再大一点,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是怎样造成的呢?更深入一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抛去一切附加的原因和条件,准备与否是最关键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在准备的重要性上认识的不同,才造成了现在企业之间巨大的差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诺基亚公司和爱立信公司在对待同一突发情况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举措,以及有无准备在两个大公司中产生的巨大的不同结果。

2000年3月17日晚上8时,一场暴风雨导致飞利浦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芯片厂发生大火。虽然这场大火在10分钟之后就被扑灭,但火灾造成的损失却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诺基亚和爱立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原因在于:这两个世界移动电话的巨头生产手机所需要的很大一部分芯片是由飞利浦这家工厂提供的,该工厂生产的40%的芯片由诺基亚和爱立信订购。

很快,诺基亚与爱立信都知道了飞利浦工厂火灾的消息。面对这两个大客户,飞利浦的管理层表示,生产线将会在1周之内恢复,并且优先供应这两大移动电话商。

面对飞利浦失火的消息,诺基亚与爱立信的反应大相径庭。诺基亚立即派人奔赴飞利浦的芯片厂,监督有关善后事宜。在与飞利浦高层的数次会谈中,诺基亚高层表现出强硬、积极的态度,要求飞利浦把各工厂的生产计划全部拿出来,尽一切努力寻找可以挖掘的潜力,飞利浦随即安排位于上海和荷兰的工厂为诺基亚生产1000万个Asic芯片。

在大火发生以后的2周之内,诺基亚还动员了30多名欧洲、亚洲和美国各地的经理与工程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重新设计了芯片,使得日本和美国的其他工厂也能制造。他们找到日本和美国的其他供应商承担生产几百万个芯片的任务,从接单到投入生产仅仅用了5天的准备时间。

与诺基亚相反的是,爱立信在得知火灾的消息之后,管理层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没有人认为这场火灾有什么了不起。与飞利浦最初预想不同的是,到了3月底,芯片厂仍无法正常运作,恢复正常生产恐怕还要拖上好几周的时间。直到4月初,爱立信才发现此事非同小可,但却已束手无策。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立信为了节省成本,简化了自己的供应链,基本上排除了后备供应商,没有其他替代供应商可以紧急补充货源。在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时候,由于短缺数百万个芯片,爱立信所投产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手机无法推出。

由于对危机反应迅速,诺基亚的原料供应及时,手机生产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爱立信却因芯片短缺而遭遇重创。虽然在飞利浦火灾事件后,爱立信改弦易辙,重新与其他供应商签订了生产合约,但由于反应迟缓而流失的4亿美元的收入却再也无法挽回。再加上营销和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2000年爱立信手机部门总共亏损168亿美元。诺基亚从爱立信的手中抢夺了3%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7%扩大到了30%,爱立信则从12%下降到9%。2001年1月26日,爱立信宣布退出手机市场,这无疑是将制造手机的丰厚利润拱手让人。

事后,诺基亚负责零部件供应的执行副总裁贝提·科贺纳(Pertti Korhonen)曾对此次危机评价说:“危机是你改进的机遇!”爱立信的高层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发现问题太迟了!我们根本没有所谓的危机处理方案。”

我们从此事中可以看到,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危机中依靠准备占据了主动权,使飞利浦公司在火灾恢复后优先保证了诺基亚的芯片供应,而且因为有其他供应商提供芯片,诺基亚公司受飞利浦公司火灾的影响明显要比爱立信公司小得多。对于爱立信公司来说,对危机准备的漠视使他们品尝了自己所酿的苦果。

通过对这两家国外企业的对比,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差距来自准备,准备决定差距,越来越多企业的遭遇都证明了这一点。

与国外的企业相比,国内的两大巨头联想和TCL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当联想集团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的时候,TCL公司却被绊倒在自己编织的国际化、多元化的陷阱中了。

“TCL看见别人生产的计算机赚钱,就做计算机;看见别人的手机赚钱,就做手机;看见别人的便携式计算机赚钱,就做便携式计算机;最近又想上马咨询业,而不是想方设法地把现有的事情做精做好。更令人叹息的是,TCL背投电视机、计算机等51%的产业亏损……”2004年网上关于TCL点击率最高的帖子,应该就是TCL员工自曝家丑的这篇文章,TCL似乎背运当头。2005年4月底,是TCL对外公布上年业绩的例行时间,然而面对前三个季度分别亏损19亿和07亿的汤姆逊和TCL阿尔卡特两个公司来说,重点打造的“走向世界化合资项目”不但完成不了预期的目标,还在亏损中不断消耗原来的家底。

对于一个口口声声以世界500强为目标的企业来说,TCL和联想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不过,现在原因已经找到,TCL总裁李东生在“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上曾总结TCL所犯的几个错误,其中他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元化准备不足,战线拉得过长,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行业不多。同样,他们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也犯了相同的错误,李东生总结了TCL在国际化中五个方面的准备不足:一是综合规模实力准备不足;二是研发能力准备不足;三是国际经营管理经验准备不足;四是营销能力准备不足;五是企业体制准备不足。

TCL公司在存在这么多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所得到的自然与联想集团“谋定而后动”的结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它进军国际市场要早得多,但现在却远远落在了联想集团的后面。

找到了病因所在,那么就需要对症下药:重视准备,一切从准备做起。这才是能帮助我们快速安全前进的最有效的方法。10.一切失败的根源:准备不足

或许你没有过人的天分,或许你没有显赫的家族,或许你没有丰厚的资金,也或许你没有坚定的支持者。但这些都不会将你打败,只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做好一切准备。反过来讲,一切失败的根源也就在于:准备不足。

没有人愿意面对失败。当技术人员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开发的软件被证明是漏洞百出时,当销售人员费尽唇舌依然没有签到合同时,当一个管理者发现自己的团队是一盘散沙时,那种沮丧、失落的心情确实令人难过。也许他们可以用无数个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什么运气不好、一时疏忽、配合不力等等。但事实告诉我们,隐藏在这些失败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准备不足。

在吸引了几乎全世界人眼球的拳坛世纪之战中,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泰森根本没有把已年近40岁的霍利菲尔德放在眼里,自负地认为可以毫不费力地击败对手。同时,几乎所有的媒体也都认为泰森将是最后的胜利者。美国博彩公司开出的是22赔1泰森胜的悬殊赔率,人们也都将大把的赌注押在了泰森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已经稳操胜券的泰森对赛前的准备工作——观看对手的录像,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充足的睡眠和科学的饮食等都敷衍了事。

但是,比赛开始后,泰森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手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突破自己的漏洞。于是,气急败坏的泰森做出了一个令全世界人都感到震惊的举动:一口咬掉了霍利菲尔德的一块耳朵!

世纪大战的最后结局是:泰森成了一位可耻的输家,还被美国内华达州体育委员会罚款600万美元。

泰森输在傲慢轻敌,准备不足,当霍利菲尔德认真研究比赛录像,分析泰森的技术特点和漏洞时,泰森却将教练准备的资料扔在了一边;当对手在比赛前拼命热身,提前进入搏击状态时,他却在和朋友一起狂欢。虽然泰森的实力确实比对手高出一筹,在年龄上也占尽了优势,但他最终一败涂地。

霍利菲尔德的成功和泰森的失败皆因准备。准备越充足,胜算越大,准备越仓促,失败的几率就越大。

当然,在这种一战定胜负的比赛中,偶然性确实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个时候,比的并不是谁的实力最强,而是谁犯的错误最少。只有真正的重视准备,扎实地把准备工作都做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不犯或少犯错误。

足球教练莫里尼奥也清楚地看到了准备的重要性。在他担任葡萄牙波尔图球队主教练,率领球队征战欧洲冠军联赛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他们能杀入决赛,更别提夺取冠军了。但结果却使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个从队员到主教练都默默无名的俱乐部,竟然得到了欧洲足球的最高荣誉。

确实,波尔图的队员们和皇马、米兰等大牌球队的球星相比,无论从名气上还是实力上都相差悬殊;当时的莫里尼奥和里皮、弗格森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莫里尼奥却有一个秘密武器:对准备工作超乎寻常的重视。他几乎观看了所有对手最近的每一场比赛。可以说,所有对手的技术特点、战术风格、最近的状态……他都了如指掌。甚至对比赛当天的天气、场地草皮的状况,他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结果在决赛当天,他使用的队员、阵型、战术打法都直指对方的软肋,就像他夺冠后所说的那样:“如果大家知道我们为了取得胜利而研究了多少场比赛,准备了多少资料,筹划了多少方案,你们就会认为这个冠军我们当之无愧。”

当时,有许多的人都认为莫里尼奥的成功是取决于运气好,再加上那些大牌球队在对战无名球队时缺少重视和兴奋感,才让他捡到了一个冠军的便宜。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太不负责了,莫里尼奥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他的准备工作比任何人都充分,正是因为对准备超乎寻常的重视,才使他站到了欧洲足球之巅。

功成名就的莫里尼奥在夺冠的第二年来到了英超球队切尔西,这里汇集了很多世界级的大牌球员。当莫里尼奥和这些队员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些球员:从技术风格、进球数、身高体重甚至详细到哪些球是左脚打进的,哪些球是右脚打进的都了如指掌。莫里尼奥的举动瞬间就震住了这些所谓的顶级球星。不过,这只是开始,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主教练这种近乎完美的准备工作会使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是的,在莫里尼奥的带领下,切尔西队不管是在国内联赛、杯赛还是在欧洲冠军联赛,都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莫里尼奥出名了,但他在赢得别人尊重的同时,又被许多对手厌恶和排挤。喜欢他的人称他为“上帝第二”,讨厌他的人却称呼他为“魔鬼”。

一个又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成功,使莫里尼奥成为了“现象”。

现在,不管是欣赏莫里尼奥还是厌恶莫里尼奥的人,都开始研究他。他们总结了很多条,比如,善于用人、阵型选择合理、准备充足等等。

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准备之中,所以,反而对它的重要性视而不见。提起准备,也许有人会说:“准备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准备,却能造就神奇的成功,反之也能造成痛苦的失败。

就像莫里尼奥所说的:“当准备的习惯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它就会永远在那里,并帮助你取得令人惊讶的胜利。”英格兰国脚兰帕德这样评价莫里尼奥:“我从未遇到过像他这样的人,对工作、对胜利是如此渴望,对准备工作又是如此的痴迷。”

没错,准备使莫里尼奥成为“魔鬼”,也正是准备使他成为“上帝第二”,当然,还使他成了当今世界最高薪的足球教练之一。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最终决定成败的因素并不是能力、运气、环境……而是平平常常的两个字——“准备”!

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字典里补充上这样一条重要的概念:失败源自准备不足。

在体育比赛中准备不足会使你输掉比赛,而员工在工作中如果准备不足却会使企业蒙受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损失。

我们以宝洁公司生产的婴儿纸尿布为例,它的销售市场遍及世界各地,在德国和中国香港市场都一度非常畅销。

但好景不长,不久,德国的销售点向总公司汇报:德国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薄了,吸水性能不足。而中国香港的销售点却向总公司汇报:香港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厚了,简直就是浪费。

总公司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同样的尿布,会同时出现太薄又太厚两种情况呢?这让公司的管理人员有点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是宝洁公司的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产品时缺乏应有的准备,对产品销售的不同市场没有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考察所造成的。

总公司通过详细的调查后发现,同时反映太薄又太厚的原因,是德国和中国香港的母亲使用婴儿尿布的不同习惯所致。虽然中西方婴儿一天的平均尿量大体相同,但德国人凡事讲究制度化,完全按照规矩行事,德国的母亲也是如此,早上起来的时候给孩子换一块尿布,然后就这么一整天都不去管他,一直到了晚上才会再去换一次。于是,宝洁公司的尿布相对于这样的情况明显就显得太薄了。可是香港的母亲却是把婴儿的舒适当作头等大事,孩子只要尿布湿了就会换上一块新的尿布,一天不知道要换多少次,所以宝洁公司的尿布在这里就显得太厚了。

宝洁公司的产品开发人员显然并没有考虑到产品市场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结果弄得怨声载道,并使宝洁公司蒙受了不少的经济损失。

产品开发人员只不过对在不同地域使用尿布的习惯上忽视了调研,等待他们的就是无情的市场风险。曾经省下的调研成本,现在却要付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代价。

说了这么多,相信读者也应该对准备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不打无准备的仗,不做无准备的事,诸葛亮草船借箭,也是得等万事俱备以后才能借东风,准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