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
6371400000007

第7章 拆掉自我心障之墙:和自己好好相处(2)

你的来信中说,“我对书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不想失去我的兴趣”,“觉得我的读书时间都不够用”。由此可以初步判断,让你困扰的是兴趣倾向性问题。就此,马老师想送你一句话——对书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这不是你的错。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兴趣倾向,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欢与书打交道,都可以各得其乐。但是,有得必有失,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快乐,就得放弃一些其它生活方式的快乐。交往与读书,能够兼顾最好。但很多事情难以两全其美,难以把好处一个人都占了。从这个角度说,你尽情地享受对书的兴趣就是了,尽情地在阅读中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就是了。

然而,仔细研究发现,这只是你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背后还有深一层的心结。实话实说,你的来信不仅仅是语无伦次,更重要是许多地方自相矛盾。人常常这样,有意无意间会给自己的心灵蒙上一层面纱,于是让自己也看不清自己了。

那就让我们来一起揭开面纱,看清你深层的心结。好吗?我们把你的来信整理一下。你一面说,“我对书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不想失去我的兴趣”,“觉得我的读书时间都不够用,哪有功夫孤僻呀?”“我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上网和看阅览室的月刊。每天除了睡觉,吃饭,上课,都在阅览室。”“常常不知不觉又去了阅览室”。你一面又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时我都觉得在阅览室读月刊是在浪费时间”,“可实在没有办法啊!”“我一来大学就有一个打算:我要作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让我认识的人支持我。”可是,“真的不知道犯了哪门子邪气了,让我陷入困扰——为什么我总是很老实很真诚的对待别人,可得到的却是别人的疏远?”

两相对照,你的心结就一目了然了——你渴望大家的欢迎,渴望大家的支持,渴望大家的接纳,渴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说,你对人不仅有兴趣,而且比对书的兴趣不小。至于你所谓的对书的兴趣,不过是在人际交往失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心理补偿,一种心理自慰,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一种“惧怕失败的逃避”,从心理学上说是运用了“合理化作用”这一心理机制。你的“我对书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背后的真实心态,就是为了掩饰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失败,而采取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卫。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维护内心暂时的安宁。但是,你这样的心理自我安慰自我补偿的结果,是离自己的真实目标越来越远。你越是躲避到阅览室,躲避到月刊中,离同学就越远。由此说,不是别人疏远了你,而是你疏远了大家。

心灵跨越: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普通同学

看清了自己,心灵就得救了:首先坦然承认,我对人的兴趣比对书的兴趣大;然后坦然承认,我也是一个大众化的普通同学。这样你就会融入到了同学之中。

你说得不错,人际交往不该成为彼此的拖累,交往不必刻意套近乎,但是,彼此的疏远却让我们更累,更困扰。你不正是陷入了这样的困扰吗?你为什么疏远了大家?你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不好?关键在于你的自居心理:我与众不同,我出类拔萃,我鹤立鸡群,就是你所说的“傲”,“觉得大众化实在是没什么意思”。这样的人自然为人苛刻,喜欢挑剔别人。可是,这样一来,尽管你很真诚,却“真诚”的把自己与大家隔开了。如此谁还来欢迎你?谁还来支持你?换过来,哪个同学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与众不同,在你面前“傲”,你就买他的帐吗?

一旦你不在自我蒙蔽,一旦你不在自我疏远,大家就会发现你的真诚,彼此就会互相走进。一旦你的人际交往的需要满足了,心灵就得到了安宁,也就不用硬着头皮去阅览室“浪费时间”了。当然,交往也可以不误读书,到了这时候,一切都会顺其自然了。

你的一位“特殊朋友”

心路迷障:自卑的我不知该怎么办了

我是个自卑的女孩,在自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什么都学不下去了。如果我告诉您我身高一米七,长得也算可以,家境也比较好,您会不会觉得我的自卑是庸人自扰?

整整20年,我都是在自卑中度过的。我的自卑是从小形成的。我爸爸就很自卑,他不善言谈,很老实,我觉得自己很像他。我小时候很黑,很丑,很懦弱,老实得不得了,经常被人笑话。那时,奶奶、姑姑经常欺负妈妈,妈妈很老实,只会偷偷地哭。奶奶讨厌女孩,而我又那么笨,不讨人喜欢,不会哄他们开心,所以,奶奶、爷爷根本就没疼过我。我的童年充满了苦涩。

上小学时,我学习很好,初中也是,初中三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高中的三年我很认真,在我们班经常第一。

后来考入了现在的重点大学。我想,自卑的人也是不会适应新环境的人。走进大学,我感到一切都那么陌生。我很想家,当时竟然想不上了,想回家永远跟妈妈身边。由于自卑,我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发颤,双腿哆嗦,他们都笑我。我真的不想这样,我很想大大方方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吐字清晰。可是我什么都做不好,越想做好就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越自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以致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很讨厌自己,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可是半年前我脸上起了许多青春痘。我也想不在乎,可看看别人脸上那么光滑,我就受不了……

自卑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马老师救救我吧!

心理透析:自卑是人生的一个朋友

马老师很理解你的痛苦。你痛苦是因为你“很讨厌自己”。这,表面看来就是你说的自卑,实质是过高的自我期望,过度的完美主义。从小的境遇让你过度地追求完美,以便获得安全感和自我保护。为了不断地获得自我保护和安全感,尽管你有“身高一米七,长得也算可以,家境也比较好”的条件,也很难让你满足。现在,你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

一是你对自己的学业不满意。你小学、中学,一直学习很好,甚至是第一。但是,随着你一步步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竞争层次也就逐渐升高。重点大学里录取的是中学时的尖子生。而中学的尖子生是相对于中学的竞争群体而言的。到了重点大学,大家都是尖子生,竞争对手不同了,即使大家过去都是第一名,可现在有些同学不能再保持第一名了。正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是个很自然的事情,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你没有找到正常的心态,用你的话说就是讨厌自己。一个人一旦不能接纳自己,就难于改变自己了。

二是你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本来你“长得也算可以”,几个青春痘让你不能接受自己了。顾名思义,青春痘是青春的“专利”,甚至可以说是青春的风采,即使是烦恼也是青春的烦恼,是别的年龄的人不能享有的。其实,你身边的男孩女孩不少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自我期望过高,过于完美主义的人,就感到不可接受了,就仿佛掉进了痛苦的深渊。

由于你不满意自己,瞧不起自己,这种心态就投射到了别人身上,就担心“被人笑话”。其实,你的担心不过自作多情罢了。

其实换个角度看,自卑也许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朋友”呢。为什么这样说?

1870年,维也纳一个商人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不幸的是这个男孩自小驼背,行动不便。男孩慢慢长大了,看到哥哥健康活泼,他感到自惭形秽,心里每天除了自卑,还是自卑。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正是这种伴随他的自卑感,促使他在成年后经过努力研究,成为了不起的心理学家。他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证实了自卑感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他的切身感悟是: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也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

在阿德勒看来,人有自卑感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由于补偿作用,自卑感成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与自卑感相关联的是优越感。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追求优越并非是一定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自卑感成为一种动力。如此说来,正是自卑感是完善了我们的人生。

心灵跨越:关键是学会悦纳自己

然而,并非任何时候自卑感都给人带来这样的幸运。生活中确实有人在自卑感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这是因为他们渐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的失误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结果是,在摆脱自卑中形成了自卑情结,在寻求补偿中形成了过度补偿,在追求优越中形成了优越情结。

那些自我期望过高的人,就是误入了这样的心理怪圈中。这样的人往往并非有什么实质性的身心缺陷,而是存在心理误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超过别人。可现实中的自我谁也达不到这个标准。于是,难逃自卑。再有,年轻人的自卑心理还有明显的泛化性,也就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它方面上去,比如,因为家庭,学业,外貌,人际等方面一个小小的不尽人意,会导致对整个自我的否定。你的情况就是这样。

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心理策略,才能摆脱这种心理怪圈,从而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关键就是学会悦纳自己。一是正确地评价自己。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与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接受自我,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价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积极的行动,摆脱自卑。一是正确地表现自己。最重要的是,把远大的理想与眼前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表现自己时,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步步为营,逐步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地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一是正确地补偿自己。可取的积极补偿有两种方式:或是以勤补拙;或是扬长避短。面对缺陷和不足,只要采取积极的补偿方式,就会帮助我们真正摆脱自卑,完善自我。

具体到你的情况现在该怎么办?你也是需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真爱自己。比如小孩子学走路摔倒了,妈妈不是责备,而是心态平和地叫孩子再来。这时孩子感觉得到了鼓励,他会继续学走路,而且更有勇气。这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接纳。接纳自己就是爱自己,就是无条件地无批判地接受自己的现状。比如,你学习名次落后了,你焦虑,你自责,于是你就强迫自己改变。越强迫越混乱,于是,你内心一团混乱,胆战心惊,压抑焦虑。这样,你就被压抑痛苦所淹没。你还怎么改变?这是你用脑子,用观念和价值来判断的结果。所以,接纳自己不是用脑子,而是用心灵,用心灵爱自己,鼓励自己。在爱中,在接纳中,你的心被有序地整和起来,不再四分五裂。这样你的心就不乱了,脑子就清醒了,做起事情来就开心轻松了许多,就会有自己的自律性,自己的节拍。生命的节拍本来就是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就像破土的种子,那么强大,那么顽强。接纳自己,才会萌生源于心灵深处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来自外部的强迫,而是使自己更好更完善的内在动力。有这,我们有什么可担心自己不会变得越来越好呢?如果你能够接纳自己,从心里喜欢自己,那么,你就会用灿烂的微笑重新审视自己,你身上的一切都闪耀着青春的光彩。更奇妙的是,你身边的人也会渐渐以这样的眼光看你。不信,你试试看!

女孩心底不安全的感觉

心路迷障:不安全的感觉总在我心底

我是一名大一新生,是经历了三次高考的折磨才走进大学的女孩。第二次高考失败的时候,我又坚持回校复读。面对复读的同学,由于我的考分不是很好,而他们大多是上了专科线的,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一种自卑感始终笼罩着我。过了一个月,一次我坐在教室里,突然对周围同学产生一种排斥情绪,而且感到特别紧张。也许同学看到我的排斥情绪对我很反感。慢慢的,我的眼睛便不由自主的想去看周围同学。我害怕自己这样,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总在我心底。

虽然现在我已踏入大学校门,可每当和很多人在一起时,情况却依然这样。我害怕和同学交往,怕他们看出我心中的秘密,而且每当和同学说话时,我总觉得从我眼中流露出恐惧的神色,以致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尤其是安静的课堂上,我的心思会总在周围某个同学身上,想到他会怎样怎样,以为别人老是在关注我。就是他发出的一点声响,也会让我为之一颤。我感到自己很卑劣,就像感觉对不住人家似的。后来,就连吃饭睡觉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我就想,为什么老是在乎别人呢?可我却心不由己,这种情况让我痛心不已,我强迫自己不要这样,可我却控制不住自己。

现在我们刚军训完毕,还没有正式开课,可我却害怕再进入教室,怕自己再出现紧张不安的情形,怕看黑板,怕看周围的同学。我总觉得自己快崩溃了。我该怎么办?请您帮帮我,帮我走出痛苦的深渊吧!

心理透析;完美主义让你不能接受自己

首先,马老师告诉你,其实你什么心理问题也没有,如果说你有什么心理问题,就是你很会自己吓唬自己。你的痛苦都是自己亲手编织的。

你说同学“对我很反感”,“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老是在关注我”,“怕他们看出我心中的秘密”,都是你的主观猜疑。不信,你可以做一个侧面调查,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注意你,而是你的“自作多情”。你对自己不满意,不能接受自己。这种想法情不自禁地就投射到了别人身上,认定别人肯定不满意你,不接受你。越是感到别人不能接受你,你就越发不能接受自己了,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那么,你为什么不满意自己呢?就客观方面说,是你的高考失利,你的补习生活。但关键的还是主观方面的问题。高考一再失利,让你在补习生活中一直怀着深深地担心。担心,担心,就是把“心”“担”在肩上。心的份量有多重?这关键是个主观感受。“心”本该放在肚子里,一旦担在了肩上,这心的份量就被主观夸大了。于是,变成了过重的压力,弄得不堪重负。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又源于你的完美主义人格。完美主义,其实是对自己不能接纳的表现。你说“自卑感始终笼罩着我”,其实是你这种人格的折射。瞧不起自己的人,表面看来就是自卑,其实,这样的人是自尊太强了,对自己怀着盲目的过高的自我期望。于是就很难满意自己。于是,就产生了不安全感。于是,就追求完美来自我保护。但是,盲目的完美主义,只能让你越发不能接受自己。越是不能接受自己,越是感觉别人不能接受你,就越是痛苦。

心灵跨越:用心灵真爱自己

你该怎么办呢?先要学会用一颗平常心接纳自己。你高考三年才走进大学,你以此为耻,你焦虑,你自责,你不接受这样的现实,越强迫越混乱。这一切是你用脑子来判断的结果。所以,接纳自己不是用脑子,而是用心,用心爱自己。接纳自己,你就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另一番景象:连续三次高考,也许换个人早就打退堂鼓,当逃兵了。而我持之以恒,正是自己意志力的成功,凭什么不喜欢自己?

再要对自己的心态顺其自然。森田疗法认为,有些人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他们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而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根据上述理论森田提出,一要“顺应自然”。二要“为所当为”。就你的情况说,你对自己的心态想控制它,消灭它。可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你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它反而更挥之不去了。所以,对自己的心态需要顺其自然。允许它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如此你的那种感觉就会慢慢淡化了。

还要让自己放开眼界。你的痛苦还源于你过度的自我关注。虽然这不是直接的原因,却是更根本的原因。一次马老师接待一位来访同学,也遇到了和你相似的问题。在做了较多的沟通后,我笑道,如果你想想西部人民的艰辛,想想祖国未来的前景,想想世界和平的大业,你的痛苦自己就会烟消云散了。来访的同学当时就脸上愁云消散,挺起了胸膛,说,您说的真不错,我们念书念得心里只有自己了,心胸太小了。您的话让我的心中不再仅仅有自己。是的,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如果里面只有自己,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狭小,最后狭小的连自己都装不下了。挤压之下的心灵怎能不痛苦?让自己的心胸大起来,让自己的眼界宽起来,我们心中就会有一个大世界,我们的心灵就会突破为自己编织的痛苦,去享受外面的阳光。

男孩,整容还是调心

心路迷障:我长了一张古怪的脸

我今年23岁,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我看似乐观开朗容易相处,实则细腻敏感而狂热。如今独自行走在陌生的城市里,在表情冷漠的人群中,品味淡淡的疏离,心头竟涌起残忍的快乐。是的,太久了,这份痛苦,这份抑郁,让我真的想随便拎起一个路人的衣领冲他大喊,我想发疯,我想把自己关进精神病院,但是,我首先必须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告诉您一切。

我长了一张古怪的脸:下颌突出“地包天”,尖嘴猴腮,肿泡小眼,蒜头鼻子,塌陷的太阳穴,一片鲜红眩目溃烂流脓此起彼伏的青春痘。五官就像七拼八凑的临时演员,总是自家闹别扭。所以即使没有表情,脸也平添几分愚昧和凶蛮。虽然比起卡西莫多固然要好,可惜现实生活中,没哪个青年愿意这样的脸长在自己身上。

人类秉承着厌恶丑陋的本性。行人见到我几乎都目瞪口呆,人类最真实的表情在他们脸上依次变化。当他们意识到失态的时候,多想拼出一个微笑,但内心的真实的情感与对丑陋最本质的厌恶,如同污水般在心中翻腾。于是,他们赶紧把脸转过去,皱着眉头,撇下嘴角,那神情好像被逼着吃下了苍蝇!当然,他们没有忘记高傲,英俊的脸、漂亮的脸、端正的脸,无不扭曲成轻蔑和略带幸灾乐祸的喜悦。

您可能问我,怎么观察得如此仔细?是的,刚开始,我也惧怕这种目光,甚至谈话时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可是,乞求怜悯并不能换来同学们的半点放松,讥讽、嘲弄、揶揄依然全方位立体化潮水般无止无休。我终于陷入可怕的冷静。报复,是的,我要报复。试想一下,一张表演起微笑都怪异的脸,用裂着的嘴角牵动起一颗颗张牙舞爪的青春痘,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您也许会问:“报复了,你感到快乐吗?”没有快乐,当人们落荒而逃的时候,我只有一种自虐般的隐痛。

家人离我是那般遥远。记忆中,父母猜忌,谩骂,暴力,我的童年在他们离婚那天嘎然而止。如今,我深爱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总是拿小心翼翼的声音反反复复威胁:我这样忧虑会把她逼疯。我只得软语相劝,搜肠刮肚逗她开心。快乐只是暂时的麻痹,因为脸还是这张脸,而且无从诉说。亲戚只会反复安慰说我很正常。善良的人们啊,我只能用那张怪脸报以感动、悲凉又无可奈何的微笑。

我不想听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毕竟那是对相貌正常的人而言。对于我,在饱受冷眼之后,谁有心情快快乐乐地百折不挠的向惊慌失措的人们推销内在美?更何况讥讽、嘲弄和自卑也滋生不出美丽的心灵吧!

所以,我一直筹划整容。但是地包天的治疗,需要打断骨头取出多余部分,手术的风险又使我陷入了一片茫然的深渊。站在窗口,临风陨泪,为了曾经的痛苦,为了历经那许多痛苦来换来的现在的痛苦。自杀!自杀?与其自杀不如做手术。做手术又有风险,不做手术心灵难求平静。纷繁复杂,真想关进疯人院无欲无求,想去远远的放逐,流浪,想狠狠地折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