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6371300000033

第33章 匡特家训: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

匡特,一个响亮的名字。它不仅在商界引人注目,许多德国人都和它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是德国的豪门望族,经常出现在《福布斯》杂志的巨富名单里。但匡特家族掌门的新一代成员认为,他们不“仅仅”是亿万富翁,重要的一点,还是企业家。毫无疑问,匡特一家是德国最成功的商业家族。

匡特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叫普利茨瓦尔克的小镇。小镇位于柏林西北130公里远的地方,这里有一家奥古斯特和路德维希·德雷格纺织厂。

1865年,一个叫埃米尔·匡特的小伙子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不久,他开始参与管理。工厂的经营非常顺利。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对军服的需求猛增,因此普利茨瓦尔克的纺织业一直很景气。

1879年,工厂的主人路德维希·德雷格去世,年轻有为的埃米尔·匡特开始正式管理工厂。三年后,已经和路德维希·德雷格的女儿黑德维希订婚的埃米尔·匡特和他的内弟马克思·德雷格用3万5千旧德国马克买下了这家工厂,由此开始了匡特家族的创业历程。

因为和当地其他制造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的产品销路一直不错。在埃米尔·匡特的管理下,公司的效益也蒸蒸日上。

在匡特家族的第二代人中,京特·匡特继承了埃米尔·匡特的事业。京特组织能力强、善于协调。很快,这位年轻企业家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组织德国纺织业为军队提供物资。直到战争结束后,他才有时间去扩大自己的商业帝国。

为了寻求进一步发展,1920年,京特·匡特从普利茨瓦尔克迁到柏林。当时的柏林到处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后来,他又从柏林迁到哈根,随后搬到了德国北部的汉诺威。他加入了后来被称为“瓦尔塔”的AFA电池公司。和最初的纺织业毫无关联的电池制造,从此成了家族的核心产业。赫伯特·匡特第二次婚姻所生的子女,京特·匡特的孙辈们,如今控制着匡特家族的股权。这些人很少在商界抛头露面。

1938年,京特·匡特在汉诺威建了一家新电池厂。因为汉诺威交通便利,有利于铅的运输,而铅是电池最重要的原料。

作为监事会主席,京特·匡特引导着公司走向成功。当时,他已经持有多种工业股票,包括化工、制药和机械工程等,成了一位重要的实业家。

宝马公司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几家独立汽车制造商之一,而匡特家族掌握着公司47%的股份。老匡特的一双儿女——斯迪凡和苏珊妮,都在董事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股市暴涨给匡特家族带来了大笔财富。1982年,匡特家第三代赫伯特·匡特大约有100亿马克财产,相当于54亿美元。家族的核心资产是宝马公司49%的股份。1996年之后,德国的蓝筹股指数DAX翻了一番多。据估算,匡特家族现在拥有100多亿美元资产,称得上是亿万富翁。

赫伯特·匡特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也是一个有多重性格的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喜欢享受人生之乐。”的确,他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大自然,热爱优美的音乐。人们也决不会忘记他对家庭和睦所起的重要作用。

但他的去世留下了真空:孩子们还小,无法继承家族的事业。他的孩子几年前才开始接管权力。匡特家族的第四代担负起了肩上的企业家责任。苏珊·克莱藤继承了他父亲的企业,也继承了父亲的“企业家股东”哲学。

她说:“匡特家族有一条原则,我父亲把它传授给了我们,就是公司的拥有者和管理者没有必要什么都管。有些事最好让第三者去做。这个人要有特别的素质,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经营。当然,他们需要一定的自主权,我们应该给他们这种权力。”苏珊·克莱藤强调说:“匡特这个家庭的特点在于,我们能够支持有事业心的人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明智的选择和企业决策,保证了匡特商业家族的持续发展和长盛不衰。

匡特家族还有另一个传统:不论是在哪个行业,纺织、药品、化学制品或汽车,匡特家族从不用自己的名字作标志,他们始终在幕后工作。实际上,除了宝马汽车,没人知道其他公司和匡特家族的联系。比如,有谁知道万莱克时装的后盾是匡特的德尔顿公司呢?有谁知道维塔·比尔埃克蒂丁和穆蒂·桑诺斯托尔公司背后有匡特的阿尔塔纳呢?

南德的康斯坦茨湖的比克·古尔登公司,是阿尔塔纳拥有的两家大公司之一。家族的第四代正在继续发展赫伯特开创的事业,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

小匡特这样认为:“我父亲当时遇到了一个特殊机会。机会来了,他发现了,并紧紧抓住了它。当然,我也会寻找类似的机会,我认为我已经开始寻找了。这个机会是否和我父亲当时的一样并不重要;我要说的是,我并不想盲目地超越我父亲。我只是希望,一旦有了机会,我也能像父亲一样紧紧抓住它。”

有一则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美国总统林肯在街头看到一份新到的《智慧》杂志,随手买了一本回到宿舍翻看。突然,发现中间几页没有裁开。他用小刀裁开了它的连页,发现连页中的一段内容被纸糊住了。他又用小刀慢慢把纸刮开,于是现出了以下文字:“恭贺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1万美元的奖金,请将杂志退还本刊,我们负责调换并给您寄去奖金。”

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极其欣赏,便提笔写了一封回信。不久,总统便接到新调换的杂志和编辑部的一封回信:“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3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都采取了寄回杂志社重新调换刊物的做法。看来您是真正的智者。根据您来信的建议,我们决定将杂志改名。”这本杂志,就是至今风靡世界的《读者》。

不少人后悔没有揭开那薄薄的连在一起的几页纸和一段被糊住的文字。事实上,大地回春向万物发出了请柬,但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看谁会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机遇在人群中穿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去奋力捕捉。机遇的确有好有坏,但与其抱怨没有机遇,倒不如历练发现机遇的眼光,当今时代,是一个机遇特别多的年代,也是特别需要发现机遇眼光的年代。

有一个年轻人,没有文凭,来到广州打工,凭着一身力气,他当了一名送奶工。很快,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立了送奶公司。由于他诚实守信,服务优质,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公司很快发展到30万个家庭订户。

一天,他与一位做广告的朋友谈话时突然想到公司现有的30万个家庭订户,不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网络吗?这张网只用于送奶实在是太浪费了,为什么不以此为载体,在送奶的同时,兼做广告传播呢?于是,他又成立了广告传播公司。公司的广告传播人员几乎全由送奶工兼任,转眼之间使业务由一拓展为二。

初战告捷后,他决定以送奶网络为载体,兼营更多的业务。随后他与一些商场合作,进行电子商务配送,还创办了广告杂志。这些新业务,都是依托于公司的奶品递送这张巨型大网铺开的,其利润却远远超过了送奶的利润。由于形成了良性循环,订奶客户也很快发展到50万户,员工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到目前3000多人,资产由最初的2000元猛增到现在的2亿元。这位已成亿万富翁的年轻人,名叫刘浩天,他的公司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社区贡献大奖,其本人也荣获“广州市十佳外来青年”称号。

机会到处都有,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它抓住它,并充分用好人生的每一个机会,我们的人生就会展示一片春光灿烂的前景。

成功有两个要素:能力和机会,有人重能力培养,有人重机会发掘。有能力没有机会等于没能力,有机会没能力等于没机会,发现并能抓住机会也是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当然最理想,但不容易。现在人心浮躁,多有能力不够储备不足而忙于寻求机会者,造成各领域机会主义分子发迹者不在少数。人的一生想要成功,能力是第一要素,有能力没遇上良机比有机会不能胜任要好受得多。因为机会不是一次,而能力则需要持久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