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蒙台梭利教育羊皮卷
6371000000045

第45章 2训练发音与掌握词汇

儿童首先学会发出声音,然后学习音节的发音,之后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顺序对儿童进行帮助。正确使用嘴唇、舌头和牙齿的练习,也就是教孩子在发某些基本的辅音时嘴唇和舌头该如何运动,怎样增强有关的口腔肌肉为发音做准备。这类体操为发音准备了元件,即训练了语言器官。

在“儿童之家”,最开始是让全班一起练习,然后逐个进行检查。孩子们被要求用力大声发出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当每个孩子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后,再逐个的叫起来单独重复。如果发得正确,就站在右边,相反就在左边。对发这个音有困难的孩子,要鼓励他多重复几遍。

培养孩子的掌握词汇能力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1)由于听力与说话的感觉器官相连,因此训练孩子语言能力时,让孩子注意去听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及喧闹,并学会辨别它们。

(2)跟孩子讲话时,力求注意发音清晰,到位。即使在他很小声地说话,好像是在讲什么秘密时也要注意这点。

(3)让孩子们唱歌,也是一个锻炼准确发音的好方法。老师或父母在教孩子们的时候,发音要慢些,把每个字的音节分开来发。

(4)给孩子们上课时采用与感觉练习相关的命名法,是进行清楚且准确的语音练习的大好时机。在每个感觉练习中,当孩子分辨出物体之间的差别时,老师用一个词语清楚地描述出这个差别。

举例来说,当孩子一遍又一遍用粉红色积木搭建木塔时,我们可以拿起最大和最小的积木给孩子看,同时说着“大的”、“小的”。仅仅两个词,“大”和“小”,接连几次用重音和清楚的发音念出来:“这个是大的,大的,大的……”接着中断一会儿。

然后,用下面的小测试来检查一下孩子是否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对孩子说:“把大的那个给我”、“把小的那个给我”,重复一次,“大的那个”、“接着是小的那个……”接着再中断一会儿。

最后依次指着积木并问“这是什么样的”,假如孩子学会了,他就会正确地回答“大的”、“小的”。接着督促孩子更清楚地更准确地重复这些词。比如老师或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这样的对话:

问:“这是什么样的?”

孩子答:“大的。”

问:“什么样的?”

孩子答:“大的。”

继续问:“清楚地告诉我,这是什么样的?”

孩子答:“大的。”

不过要注意,这里使用的大的物体和小的物体,仅是在尺寸上而不是在形状上有差别,亦即两个物体的三维比例应该相同。我们可以说房子是“大”的,棚屋是“小”的。当两张图片代表不同尺寸的相同物体时,一个才可以被称为是另一个的放大体。

然而,当物体仅是截面上有变化而长度没有变化时,那么它们就有厚薄之分。对于长度相同但截面不同的两个物体,我们应该说它们一个是“厚的”,一个是“薄的”。因此,教孩子们区分棕色棱柱的厚薄,要像教孩子们区分积木的大小一样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命名。告诉孩子“这是厚的”,“这是薄的”。

第二阶段:识别。对孩子说“给我那个厚的”,“给我那个薄的”。

第三阶段:单词发音。问孩子“这个是什么样的?”

进行完上述的练习后,再随意地把棕色棱柱散放在地上,对孩子说:“把最厚的那个给我”,并把孩子挑出的棱柱放在桌子上。接着重复这个过程,并把孩子挑出的棱柱紧挨着上回的棱柱放好。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从剩下的物体中挑选出最厚的或最薄的,而且这也帮助孩子按次序摆放物体。

当物体只有一维变化时,例如木棒,变化的维度就是长度,这时,可以说这个物体是“长的”或“短的”。当物体变化的维度是高度时,我们可以说它是“高的”或“低的”。当物体变化的维度是宽度时,我们可以说它是“宽的”或“窄的”。

在这三种变化量中,我们只把长度变化作为孩子们的入门课程,我们还用通常的“三阶段”方法,让孩子从成堆的物体中挑选出最长的或最短的来教孩子识别物体之间的差别。经受过如此训练的孩子,通常都能具备非常精确的用词能力。

当要教的名称是关于颜色或形状时,我们没有必要强调两个极端的物体之间的对比(比如最绿的或最不绿的),可以同时给出多个可对比的名称,比如“这是红色的”,“这是蓝色的”,“这是黄色的”或“这是方形”,“它是三角形的”,“这是圆形的”,但在有等级变化的情况下,要选两个极端的概念,比如“深”和“浅”(假定孩子正在学习关于颜色的单词),然后让孩子在“最深”和“最浅”之中进行选择练习。

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孩子可以逐渐懂得并掌握许多词语,比如大、小、厚、薄、长、短、深、浅、粗糙、光滑、重、轻、热、冷等,还有许多关于颜色和几何形状的名称。这些词语并不涉及具体物体,而是精神上的收获。

当然,这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要通过比较、推理,形成判断,才能获得以前未曾有过的辨别能力。进一步说,这种训练可以让孩子具有更加机灵和敏捷的心理素质,观察和辨别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孩子头脑里的精神映像也不再杂乱无章,而是工整地分门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