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与领导干部谈领导心理
6370800000079

第79章 少些猜疑多些信任

怀疑是人的本性,但是过度的猜疑就会构成心理疾病。人们发现,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都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他怀疑所有的人,也因此错杀了很多有才能的人。《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本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

猜疑一般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描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窃贼非邻居的儿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头的人。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样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他信”的缺点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以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此外,私心较重也是造成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明代学者洪自诚就说过:“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见先诈矣。”猜疑心与人的私欲往往成正比例。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人们的思路,使他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有的因猜疑心导致狭隘心理,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往最忌讳的就是猜疑。信任是相互的,你如果不信任对方、怀疑对方,对方也不会信任你,也会怀疑你。双方一旦产生了不信任,关系就会不断恶化,就没有信誉可言了。人活在世上,需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犹如需要空气和水。互信互助不但使人们进步,而且使人具有心理安定的力量。就个人而言,互信就像食物一样重要。如果不信任别人,便会失去诚恳的态度。如果长期戴着假面具,就会迷失自己。要想受人爱戴,就得先信任人。

那么,如何克服猜疑这种不良情绪呢?一是要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倘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就不会无端猜疑别人是否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讲不利于自己的话,决不会在心里疑神疑鬼,自寻烦恼。二是要用理智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别人也不会跟你过不去。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是领导者应保持的正常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