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好职场第一步
6368100000055

第55章 30岁,职场人的心理分水岭

导读

三十而立的职场人处于一个人生选择的分水岭之上。许多人会在这个年龄节点上感到困惑,其深层原因在于无法将价值观、人生目标与技能优势协调一致。职场人只有透彻了解及有效协调这三个因素,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如今,三十而立的职场人是一批幸运的人,他们大多有机会在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毕业之后正好赶上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职业选择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宽阔的人生舞台给他们提供了许多机会去施展所长;这又是一批备受困惑和煎熬的人,经过几年艰苦的基础性打拼,大多数人在事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眺望未来似乎触手可及但又云遮雾障。在30岁这个人生关口上,他们发现,原本宽阔无边的人生之路似乎忽然间变得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安逸平淡中坚守,要么为理想而重新开拓。

作为一家国有房地产集团公共关系部的副总监,30岁的傅建海已经是业界的知名人士之一,而且在公司中被看做是一颗前途无限的新星。

与这家公司的一般员工不同,傅建海并不是一开始就从房地产业的基层做起,而是半路出家。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先在当地一家新闻媒体做记者,然后进入一家外资咨询公司担任高级咨询顾问,因为对房地产行业的精辟见解,被集团的老总看中,通过猎头公司直接被挖到了现在这家公司担任公共关系部副总监。

傅建海果然不辱众望,凭借着广阔的媒体关系,以及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的准确把握,在短短几年内做得风生水起,不仅迅速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并推进公司与当地政府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而且还成功化解了几次大的危机,令整个业界都对他刮目相看,公司总经理更是对他信任有加,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他。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衡量,毕业仅仅6年的傅建海无疑已经是一个成功者,他不仅有着丰厚的收入、有楼有车,还有着不可限量的锦绣前途。但傅建海内心的矛盾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

在这家国有房地产集团工作几年后,当工作的激情开始减退时,傅建海才发现,他与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深层次的格格不入。

在工作作风上,公司里的员工早已习惯慢悠悠的工作方式,良好的福利待遇及制度保障使他们失去了危机意识,许多员工做事情能拖则拖,这使一向讲究做事效率、雷厉风行的傅建海经常空叹无奈。

在组织的创新与知识积累上,傅建海深知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一再向上反映要加强员工及组织的内部学习,但大多数员工甚至包括领导都已经习惯了闲散的工作方式,要让他们专门安排时间来学习,根本没有可能。傅建海的一番努力得不到任何回馈。

更让傅建海难受的是,公司里许多资历比他深、工龄比他长的员工,看着傅建海这个外来“和尚”在短短数年内就如此风光,内心开始感到不平衡,在某种狭獈心理作祟下,他们在工作上故意与傅建海作对,使他的工作越来越困难。

对于职业前途,虽然现任总经理很欣赏他,但是公司权力斗争激烈,高层领导之间互相倾轧、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高层领导背后都有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傅建海虽然年轻有为,但只能算是一介布衣,毫无社会关系支撑,虽也有深厚的资历,但继续向上升职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收入会增加)。另外,在公司沉重的权力斗争氛围下,傅建海觉得自己不仅处处受制,而且一举一动似乎都受到别人的监视!

职场上的无形压力像一张网,傅建海感到身心越来越疲惫,丰厚的薪金收入越来越不能抚平内心的压抑与烦恼。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傅建海遇到了大学同学元浩。毕业后,元浩在一家公司打了两年工之后,靠着一点积蓄在海南代理某DVD产品的销售,经过几年的打拼,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资金与实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对于未来发展,元浩充满了憧憬与激情。元浩一向欣赏傅建海的才干,极力邀请其一起创业。

“创业好坏是为自己打工,得失全由自己,何苦在别人的公司里为五斗米而委曲求全?”

元浩真诚的劝诱还在耳边萦绕,那一夜,傅建海失眠了。

在遇见元浩之前,傅建海对成功的定义就是有楼有车、工作稳定,但他现在才发现,原来创业梦想是如此激动人心。自己目前的成功只不过是拥有一些物质上的收入,但元浩的成功却是在得到现实收入回报之外,更拥有一份精神的自得与满足以及开拓未来的激情——这一点,正是自己所缺乏的。

按目前的情况,傅建海知道如果自己以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人生目标的话,只需适当调整一下心态,坚守现有的状态便可以实现。但是如果想体验不同的精彩人生,实现人生的另一种飞跃,那么创业才是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虽然这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意味要放弃现有的安稳而去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在30岁这个人生关口上,傅建海必须作出抉择。

要安逸舒适地坚守还是艰苦地进发?傅建海陷入了沉思之中。